超级能源强国-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这时候才醒悟过来,忙低头道:“当然有时间了,对了,你可以到公司里来,那样就可以天天见面了。”
舒兰微微摇头,道:“不要,那就变成缠着你了。我想,有时间的话,再去读书。”
“读书?”
“嗯,你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秦筠也上过大学。你公司的员工都有不少留学生了,我也想试试看。”舒兰大约是考虑成熟了,轻声道:“到时候,我在学校读书,你在公司上班,我们周末约会……”
“也不错。”苏城见她高兴,自己也就高兴了起来,笑道:“那你想上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
“你如果在总部工作,我就在这边读书。专业的话……”舒兰一只手放在下巴上,非常可爱的道:“也读文学怎么样?你读中文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苏城使劲的回忆,然后失笑道:“说起来就太无聊了。所以我才看石油的书……”
舒兰莞尔。
走到路边的车旁,却见古洪军身边站着刘明浩,以及另外两名明显是保镖的人物。
“刘先生?”
“有新消息,我觉得你有兴趣,不打扰吧。”刘明浩的态度相当积极,向舒兰打了声招呼,就道:“我们得到消息,韩国方面向中船重工提出了解巨型总段造船法的要求。”
“嗯?向中船重工提出了解的要求?”
刘明浩也呵呵的笑了出来,道:“是我误导了他们。韩国人可能以为,像是中船这样的国企,肯定能得到技术扩散。”
这句话,刘明浩其实是有些一语双关的。
苏城不谈技术扩散的事,直接问:“中船怎么回答?”
“当然是不知道了。还能怎么回答?听说中船重工内部,还很莫名其妙。要不是外国人的询问,中船肯定是把他们当疯子了。”刘明浩说着笑了两声,道:“不过效果很好,我估计着,韩国方面可能是更相信了。”
苏城哑然。
刘明浩嘿嘿一笑,道:“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文件,你们整理出来了吗?”
“完成了。”苏城在大华实验室内招募了一批人,算是将巨型总段造船法的目录给整理了出来。
刘明浩拍手道:“那就没跑了,到时候,我就说是我们军方的技术就行了。正好我有个渠道,能把这个文件给传出去。““拜托您了。”苏城唱了个诺,也不问他那是什么渠道,回身看了看,笑道:“咱们今天就到这里?”
“哎呀,看我这个脑袋,说起这些事情来,就没完没了的。”刘明浩嘴上说着,脸上一点歉意都没有,又打了个招呼,才摇摇摆摆的撤了。
……接下来几天,苏城和安尚宇等人,始终保持着亲切友好的交谈。
安尚宇数次提出想要购买大华实业所拥有的巨型分段造船法,都被拒绝。拒绝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似的。
到了周末中午,安尚宇眼瞅着刘明浩不在,在苏城耳边道:“苏董,我知道,您获得的巨型总段造船法,可能是军方研究出来的,但我们确实是有兴趣,假如能得到这套技术,我们愿意将LNG船技术免费出让。”
苏城一副很受诱惑的样子,终于还是道:“我无能为力,虽然我很想省下一笔钱,但此事不由我控制。”
“由那位刘先生决定?”
“是,不过你最好不要像现在这样,接触他。”苏城提醒了一句,不怎么认真的。
安尚宇自然不会真的听他的。
整个亚洲地区的政治结构都是偏腐败的,韩国和台湾都向亚洲最先进的实体——日本学习经验,除了科学技术之外,他们还学到了政府运行的模式。韩国财团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使用手段是常有的事。此时此刻,安尚宇也不会放弃对刘明浩使用手段。
不过,当这种手段失败以后,大华实业和现代重工的谈判反而变的顺利起来。
在中韩建交的大旗下,合作分享LNG船技术算不了什么大事。何况,中方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高新技术。
苏城有意不谈分段造船法,转而从日本获得相关的信息。这是一项已经沿用多年的老技术了,许多公开论文中都发表了相当的信息。苏城又有刘明浩的帮忙,自己又愿意出钱,没多久就得到了整套造船法的说明。
与此同时,大华实验室内部也没有停止对巨型总段造船法的研究。
对于知道方向的苏城来说,研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问题只在于投入多少资金,需要多少时间而已。
韩国和日本就不同了。韩国人虽然很重视这项技术,但要他们投入以亿计的美元,或者以万亿计的韩元,详细的论证是必不可少的。
论证出来以后,初期的研究也很难投入很多的资源,而是应该从较少的资源开始,根据研究结果,循序渐进的投入资源。这种方式是跨国公司常用的,能够在兼顾效率的情况下,减少错误估计所产生的成本。
按照正常的效率,韩国船厂最少要四年的时间,才会将巨型总段造船法当作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来研究,并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建造出第一艘以此为指导的船舶。
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第一艘船的建造过程,往往要争得船东的同意。
正常的船东,当然不希望实验性的造船法用在自己的船上,所以,光是为了得到船东的认可,就不知花费多长时间。曾经称霸蓝海的大英帝国船舶公司喜欢将最新设计的船舶卖给其他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大华实业,苏城根本不用考虑如此复杂的事。
他第一时间就把巨型总段造船法当作革命性的创新来研究,并且准备自己出资建造几艘散装货轮,在练手后,给大华运输公司换装。
这种速度,比跨国公司的繁文缛节要快数倍。
当然,若是比风险的话,也比跨国公司要高个好几倍。
苏城如果不是知道大势所趋,只要输上一次,就能耽搁整个大华实验室海洋所几年的时间。
重工业的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条条框框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却都是为了保证高投入有产出而准备的。毕竟,盈利少是股东们能承担的,亏损却是股东们难以接受的。
唯有像苏城这样的私有企业,看准方向以后,才能大踏步的朝前走。当然,要是不幸走错了路,也不会有人和他共担损失。
新的船坞、塔吊等设备,以极端的时间开始建设和安装。
大华实业从本埠获得了一片2000亩的土地,虽然不是很大,但花费也很少,间接回击了中船重工曾经的报价。
不等设备到位,大华船业的工人们首先开始了预先操作。他们将以最初级的分段造船法,建造一艘2万吨级的散装货轮。
采购自宝山钢铁厂的钢板,将被依次编号,并剪裁成未来所需的样子。现代造船技术,使得每一块钢板,在设计图时期就已经被确定了位置和大小宽窄,一艘船的建造,更像是一个大型拼图游戏。
(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二章 跳槽
“吱——”
尖利的切割机声,磨的人牙酸。
大华船业的小姜在烈日下顶着安全帽,手持对讲机,心无旁骛的指挥着吊车的工作。
要是不熟悉船厂的人,也许会被恼人的噪音闹的心神不宁,但在船厂工作几年以后,噪音似乎变成了背景音,完全不能干扰到他的工作。
忙活了半个小时,小姜就擦了一袖子的汗,累的不行的时候,听见班长大喊一声“大家休息一刻钟,再接着干”,顿时感觉到一阵幸福。
好几个比小姜年龄大的工人,都快要站不住了,做好安全,麻溜的找了阴凉地坐下,把自己带来的大茶壶打开,刺溜刺溜的喝茶。
小姜也抓着自己的大茶壶坐在边上,喝的满头大汗,一会儿看看厂房里的工人,羡慕的道:“你说咱们头上连个云都没有,啥时候进船舱里工作就好了,至少不晒太阳了。”
“你小子,让你培训的时候不好好练,你以为船舱里舒服?那么大一个铁壳子,外面晒,里面烤,一把焊枪就是一堆火,你到时候就怀念在外场做工的时候了。”小姜的师父张良国是老船工了,手上的茶壶能装两升水,里面黑漆漆的全是茶叶。
小姜嘿嘿的笑两声:“我不是考上这个塔吊指挥了?”
“你以为是以前的塔吊指挥啊,看看船厂现在有多少塔吊。”张良国用手指指他,然后道:“你小子,回去真得好好练了,要不就得像我这样,一辈子顶风落雨的。这次的天然气船,可是个好机会。和你一届的那个孔云,不是派去了日本?这次回来,一个五级工是没跑的,要是六级了,嘿,咱们段长都要给他笑脸看。”
“就队长那脸,笑的不比哭的难看,我真不想看。”小姜笑了两声,抱起茶壶一阵猛喝,又道:“要说,还是焊工班的待遇好,尤其是中船来的那些,定的级一个比一个高……补贴又是全乎的……”
“人家是央企来的,定级高一点也正常。”
“对了,师父你也是从央企出来的吧?还和苏董一样,胜利油田的。”小姜猛然想起来,一脸的八卦。到了90年代,央企的传说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那些主营部门的员工,照样是鼻孔朝天,一副给个机关干部也不做的样子。
当然了,由于下岗潮的原因,央企多少是有些连带效应的,加上企业身份和干部身份的不同。央企干部确实是给个机关也不做的样子,但央企的工人,已经没有那么强势了。至少不会像是80年代那样,给个干部女婿都不要。
张良国咕嘟咕嘟的灌了一肚子的茶水,一拍肚皮,道:“我是和苏董一个单位出来的,但不算什么央企,我们都是胜利油田管理局下面的胜利机械厂的,是央企的子公司的子公司,差点就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了。也就是苏董做了机械厂的领导,才把胜利机械厂给拉扯起来。”
见周围人都好奇的转过头来,张良国的兴致来了,放下大茶壶,道:“不是我吹,咱从胜利机械厂的培训班开始,上的课没有五百也有三百,这些中船的焊工,也就是老底子好,否则根本不够看。你小子,要是能学到师父我一半的水平,这辈子吃喝不愁。”
小姜年纪小,记忆力好,嘿嘿一笑,道:“您刚还说,像你一样,一辈子顶风落雨的不好,怎么现在学到一半的水平……”
“讨打!”张良国作势要打,随后鼻子一昂,道:“在别的公司,顶风落雨当然不好,在大华实业,你有外场补贴,皮糙肉厚的,怎么就落不成雨,刮不成风了?”
“正说反说都是你说的对。”小姜嬉笑着。大华的师徒模式不像是其他国企工厂那么纯粹,新员工和老员工都是要定期得到培训,小姜因此说话要随便些。换成是其他的国企厂,他这样挨揍都不奇怪。
张良国早就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不以为杵的道:“总而言之,你在培训班上学也行,考那些专业培训也行,别闲着就行了。机器闲了要生锈,人闲了要生病!”
张良国一边说话,一边看看表,觉得15分钟差不多了,就站起来张望:“休息结束了吧,场管呢?”
“刚接到传呼,出去了。”坐对面的工人四仰八叉的躺在地上。
“那再等五分钟。”张良国坐了下来,用自己的BP机定了时间。
小姜稀罕的看着张良国的BP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