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114章

中国皇帝全传-第114章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日益为拓跋珪所猜忌。天赐六年(公元409年)掌占卜的官员对道武帝说:“今年天文有异常的变化,可能会有大臣叛乱。”拓跋珪更加疑虑,一时间弄得朝廷人心惶惶,大将重臣均有朝不保夕之感。拓跋仪担心祸将及己,惶恐不安,于是单骑出逃,但最后还是被道武帝派人追获赐死。

早在窟咄与拓跋珪争夺王位时,高邑公莫题曾用箭射信给窟咄说:“拓跋珪还是个三岁牛犊,岂能任重载之车!”表示愿意支持窟咄。这封信被拓跋珪截获,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天赐五年(公元408年),有人告发莫题住宅豪华,为人骄傲,蔑视皇上,拓跋珪就借题发挥,派人将莫题当年用过的箭给他送去,并责问他道:“你看我这个三岁牛犊现在到底如何呢?”莫题父子自知活不成了,相对而泣,不久便被处斩。

越到后来,拓跋珪的疑心就越重,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大臣处死。北部大人贺狄干被后秦囚禁于长安多年,回到平城后,拓跋珪见他穿的是秦人的衣服,说话有秦人的口音,便认为他仰慕后秦,将贺狄干连同他的弟弟一起杀了。大臣司空庚岳被人告发衣服华丽,行为举止仿效帝王,也马上就被处斩。在朝廷议事时,拓跋珪也动辄杀人。只要他忽然想起某位大臣的过失,就将其推出处死,甚至见人脸色失常,气息不顺;或听人言辞逆耳,声音高昂,便认为是心怀恶意,下令当场处死,并将死者全部陈列在天安殿前。他的暴行导致朝廷上下人不自保,大臣百官均自虑祸患,不理朝政,里巷之间,盗贼公行。

拓跋珪晚年时常服用寒食散,期望长寿成仙。而实际上这种寒食散是用朱砂、石英等矿物质制成的一种有毒物质。在毒性发作时,他的性情更加狂躁,喜怒无常,往往几日不吃饭,几夜不睡觉,独自对着墙壁自言自语,甚至亲手将人毒打致死。他好乘人力辇车,乘车时手执宝剑,从后敲击拉车人头部,死一个换一个,有时每天死者有几十人。

他越是杀人,就越担心别人谋害他,因此经常变换他的寝室,连他的大臣亲信都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只有他的宠姬万人知道他的住处。谁知万人偏偏又和他的二儿子拓跋绍私通。拓跋绍生性凶狠残暴,是贺太后的妹妹贺夫人(拓跋珪娶了自己的姨母)的儿子。天赐六年(公元409年)十月,贺夫人被拓跋珪囚禁,她托人密告拓跋绍,让他设法营救她。当天夜晚,拓跋绍以万人为内应,寻到拓跋珪的住处,将其刺死。这时拓跋珪才39岁。永兴二年(公元410年)九月,谥为“宣武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烈祖。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改谥为“道武皇帝”。至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又改庙号为“太祖”。

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元帝拓跋嗣

一、登基理政与民休息

北魏登国七年(公元392年),道武帝拓跋珪的宠妃刘贵人生下一子。因得长子,道武帝喜出望外,马上下令天下人共庆,并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嗣,立为太子,希望他能嗣承自己的大业。这个孩子后来继道武帝之位,为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从小聪明大度,举止合礼,甚得道武帝的喜爱。天兴六年(公元403年),被封为齐王,拜相国位,加车骑大将军。起初,道武帝因怕将来后党专权,引起宫廷内乱,在刘贵人生下拓跋嗣后不久便将她赐死。后来他告诉拓跋嗣说:“以前汉武帝要立他的儿子做皇帝,便把孩子的母亲杀了,主要是不让妇人参与国政,以免外戚叛乱。你将来要继承我的基业,因而我仿效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你以后的统治做长久的打算。”拓跋嗣十分孝顺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止,惹得道武帝大为恼怒。拓跋嗣从父亲那儿回到宫中后,思念母亲,日夜哭泣。道武帝知道后又要召见他。拓跋嗣准备进宫时,他的左右劝他说:“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你去了或许有意外,不如先外出躲避一段时间,等皇上气消了再去见他也不迟。”于是拓跋嗣便离开宫中,到外地巡游。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被二儿子拓跋绍杀害。拓跋嗣听到消息后赶回都城,联络诸大臣杀死了拓跋绍,平息了宫廷政变,登上了帝位,改元永兴。

拓跋嗣登位后,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永兴三年(公元411年),拓跋嗣下诏说:“衣食充足,方知荣辱。假如人们饥寒交加,早晨害怕家中的粮食难以维持一天,心中着急的只是怎样才能吃饱穿暖,那里有余暇谈论仁义之事呢?只有男耕女织,内外相辅,才能家给人足。”

他还下令精简宫女,让大批宫女出宫配给鳏民。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又下诏说:“古人有言,百姓富足则君王有余,从没有百姓富足而国家贫穷的。近年来霜旱频繁,粮食歉收,有很多百姓忍饥挨寒难以生存。国家应该发放布帛和库存的粮食,来赈济贫民。”大将奚斤打败越勤倍泥部落后,拓跋嗣又将越勤倍泥部落的2万余家迁到大宁川附近,由国家按人口授给农器,分给农田,强迫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拓跋嗣自己也常常外巡视察,亲自接见民间的长老,问民疾苦。为防止地主官吏贪污害民,他除专派中央官员巡行四方,监督考察外,又下令假若守宰不遵法令,百姓可以直接进宫上告。守宰的财产,假若不是自己家中生产的,则全部作为赃物没入。对没有按时完成政府赋税任务的刺史守宰严加惩处,不准他们再向百姓征发,而用他们家中的财产抵偿。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也使大量流民内附。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河南流民前后有5000余家归附,氐族豪强徐骏奴、齐元子等也率部落3万余家遣使内附,河东胡、蜀五千余家也相继归降。

二、外抚内和巩固根基

道武帝虽以武功文治建立起强大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中国的大部。但当时北方也仍然存在着许多小的割据政权。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凉、后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面还有一个正在强大起来的柔然。拓跋嗣继位后,因感北魏初入中原,尚需巩固统治,站稳脚跟,所以在对内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外也采取了抚和的政策。义熙十年(公元414年),遣使通秦、柔然及北燕,又诏使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古真与东晋太尉刘裕相互交通。拓跋嗣派遣使者的目的,自然是希望与各方和睦相处。

当时,在周围的这些割据政权中,夏和柔然是北魏的两个劲敌。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就侵犯北魏边境。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北魏大将长孙嵩被柔然围在牛川,拓跋嗣亲自出征,敌将才率众退走。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平城附近连年冬旱,不少人饿死。许多人主张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讨,崔浩说:“迁都邺城,虽然可以避过今年的饥荒,但并非长久之计。一则分众南迁,兵力分散,会使四方产生轻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因疫病而死的一定很多。再则平城的防守减弱后,假若夏举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机,而朝廷远在千里,很难救援,一定会使我们大受损伤。”拓跋嗣听取了崔浩的建议,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于平城,只将饥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南朝的刘宋与北魏争夺河南,柔然趁机举兵进犯北魏边境。拓跋嗣下令从赤城(今河北赤城县)到五原修筑了一条长城,绵延两千余里,设置了许多镇戍,防止柔然南下,拱卫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间,隆基固本,对柔然及周围的割据政权,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和抚的措施。

三、安排后事欣然知辞

拓跋嗣也与他的前辈一样,为了长寿成仙,时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渐积,频频发作,身体渐衰。拓跋嗣自己甚为忧虑,惟恐死后再引宫中内变,便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秘密询问崔浩说:“近年屡现灾异,我的病又几年不愈,假若我有什么不测,应当怎么办呢?”崔浩回答道:“应当早立太子,挑选贤能者做他的师傅,忠信大臣做他的宾友,逐渐让他接手国家大事。这样,一方面皇上可以颐神养寿,优游无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万岁之后,也可以使国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依属,自然不会有什么动乱了。”崔浩认为皇子拓跋焘已年近12岁,可担大任,应立为太子。拓跋嗣又暗中询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也认为拓跋焘年长且贤能,一定可以服人。

于是拓跋嗣听从两位大臣的建议,于同年五月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居正殿临朝听政,作为国家的副主。并安排长孙嵩及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人丘堆为右弼,辅佐拓跋焘处理国政大事。拓跋嗣自己则避居西宫,暗中观察、考评。他见拓跋焘年少颖悟、沉稳果决,诸大臣也全力扶持,心中十分高兴,对旁边的侍臣说:“长孙嵩德高望重,历事四世;奚斤智高辩捷,远近闻名;安同晓解民情,明练世事;穆观长于政事,了解我的意旨;崔浩博闻强识,能通晓天人之际;丘堆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公正严谨。我让这6个人辅助太子,自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我可以放心与你们一起巡行四方,讨伐叛逆,招降柔顺,横行得志于天下了。”拓跋嗣另外又派典东西部刘洁、门下奏事古弼、直郎卢鲁元等忠正勤勉的官员,让他们听命于太子,分典机要。他有意锻炼太子,当群臣有什么疑难的事情上书请他裁决的时候,避而不答,对大臣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应当去问你们的国主。”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一月,拓跋嗣病死于平城西宫,时年32岁。葬于云中金陵,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武帝拓跋焘

一、少年嗣位一统北国

拓跋焘,字佛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少时聪明能干,豁达大度。泰常七年(公元422年),15岁的拓跋焘被封为太平王,立为皇太子,又被授予相国加大将军官衔,管理政事。不久,拓跋嗣患病,便让他统摄朝政。第二年,拓跋嗣病亡,拓跋焘即皇帝位。

拓跋焘即位当年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柔然首领大檀率骑兵六万,侵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杀人掠地。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日夜兼程,只三天两夜即赶至云中。队伍未及休整,大檀的大股骑兵就扑过来,将拓跋焘的兵马团团困住,情势十分危急,北魏士卒已恐慌起来。拓跋焘在马背上镇定自若,分划布置。士兵见自己的年轻统帅临危不惧,情绪也很快安定。在拓跋焘的指挥下,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只得率军撤退。第二年,拓跋焘又亲自发兵五路,征讨柔然。为了取得速战速决、出敌不意的效果,他果断下令将军中辎重全部留下,只带15天的干粮,轻骑前进,穿过沙漠出击柔然,大檀闻讯后惊慌失措,率众向北逃窜。

拓跋焘主动出击柔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神鹿加二年(公元429年)。当时朝廷内外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徐辩等以天象不利为理由,预言出征柔然必败。支持北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