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鉴宝人生 >

第552章

鉴宝人生-第552章

小说: 鉴宝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像是用品质上乘的老蜜蜡制作的。
  乔庆泰一脸惊讶的问道:“这是老蜜蜡?”
  楚琛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认为这是一尊明代永乐年间,用老蜜蜡雕刻的佛祖渡海像。”
  大家听说是永乐时期的,更显惊讶,纷纷上手观察起来。
  过了片刻,朱大富放下手中的佛像,赞叹道:“真是好东西,蜜蜡质地绝佳,够老不说,雕工也是异常的精湛。”
  乔庆泰一边看也是一边赞不绝口,孟义先在旁边就问道:“小楚,我觉得这尊佛像的做工确实出色,不过这尊佛像并没有属年,你怎么就会认为它是永乐年制作的呢?”
  “那我就班门弄斧一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前辈见谅啊!”
  楚琛呵呵一笑,随后就开始讲解道:“首先一点,这尊佛像的制作工艺完全有别于清代玉石类雕刻的佛像,基本上是以汉地工匠对心目中佛陀的理解为立意原则,材质特点和时间遗留下来的沧桑韵味也远远早于清代。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这尊佛像雕刻的时间应该都在明代。”
  听到这里,三人都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楚琛接着说道:“史料称永乐帝对藏传活佛的推崇程度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当时宫廷制作了大批佛像,咱们平时所见的写有“大明永乐年施”的铜制佛像,便多为这一时期制作,但制作的工匠多来自南亚国家,其佛像制品明显与汉地佛像有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雕刻玉石以及蜜蜡这样的材料时则不然,当时的这些外来技师并不懂制作技术,无法把这些坚硬的材料进行格式严谨的艺术加工。因此制作这类器物还是要依赖内地的工雕工匠。”
  “但是由于铜制佛像的程序影响,玉石类佛像的体态风格,明显的向铜制佛像的风格靠拢,这就形成了汉藏结合这一个新的式样。而我的这尊佛像面部的处理就与永乐铜佛的形制基本一致。衣纹等方面,也符合永乐时期的特征。”
  “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帝王们渐渐接受道教的学说,渐渐冷淡了藏传佛教,即使宫廷偶有玉石类的佛像,制作风格也彻底汉化,再没有一丝一毫的密宗韵味风格……”(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一章 九层博山炉(上)

  把这尊蜜蜡佛像的特征讲解了一番,楚琛最后说道:“所以,我觉得这尊佛像,应该就是永乐年间雕刻而成的。”
  “啪啪……”
  听了楚琛的讲解,三都都不约而同的鼓起手来,朱大富笑着说道:“小琛,我都不知道你的脑子怎么长的,好在你这种人我就只遇到一个,要是多来几个,我都只能退休了!”
  楚琛闻言连忙笑着摆了摆手,谦虚道:“富叔,您现在正是老当益壮,哪还到退休的时候啊!况且,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向你们学习呢!”
  孟义先笑着说道:“小楚,你就别谦虚了,我看现在许多专家,都还没你厉害!”
  楚琛挠了挠头,苦笑道:“你们这是要捧杀我啊!”
  大家哈哈一笑,随后等孟义先看过那尊佛像后,就笑道:“年大傻也真够可以的,居然把真的当成了假的,把假的当成了真的,还真不亏‘大傻’这个称号!”
  “小孟,这年大傻到底是因为什么,被人起这个绰号的?”朱大富有些好奇的问道。
  “想起来,我现在都觉得很好笑……”孟义先笑着把年大傻的事情给大家简单的说了一遍。
  大家听说是这么回事,全都哭笑不得,能在当时说出那样的话,也真是奇葩了。
  “对了,小琛,你怎么想到收下这尊木造像的?”笑过之后,朱大富就把目光转向了楚琛刚才买下的那尊造像。
  楚琛微微一笑道:“一开始,我是觉得这尊木造像有些不凡。”
  “这话怎么说?”孟义先对楚琛的说法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以这尊造像的使用的材质来说,和“不凡”两字根本就搭不到边。
  楚琛解释道:“首先这尊木造像当时是用大漆鎏金处理过的。另外,你们再看看它的雕工。”
  “雕工?”
  大家听到这里。连忙走上前仔细观察起来,他们越看越是惊讶,最后脸上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色。
  “真是奇了怪了,这么好的雕工,怎么就不选一块好一点的木料呢?”乔庆泰喃喃的说道。
  “是啊,而且木造像所代表的工匠又是谁?”孟义先也皱着眉头问道。
  转到造像背后的朱大富,突然大声说道:“你们过来看看,这里还刻着一首诗!”
  孟义先的乔庆泰急忙凑了上去,只见造像背后确实刻着字。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字迹上面还有一些污垢,除了个别字迹之外,其他都看不太清楚。
  这时,楚琛端了一盆清水,又找了块布,蘸着水,轻轻的擦拭起来,没一会,那些字迹就显现了出来。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
  读到最后,乔庆泰惊讶的说道:“这不是汉代介绍博山炉的《四坐且莫喧》中的一段嘛!难道这个工匠就是鲁班?”
  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这段诗句的后面,还有“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一句。一般认为,公输和鲁班为一个人。所以他才会这么问。
  朱大富直接否定道:“鲁班的形象你又不是没见过,这怎么可能是鲁班?”
  孟乔庆泰想了想。也觉得它代表的人物应该不是鲁班,于是又问道:“那难道这人是公输?”
  “公输和鲁班不就是一个人嘛!”孟义先开口道。
  乔庆泰摊了摊手道:“有人不也说,公输和鲁班不是一个人嘛,再说如果两人真是一个人的话,为什么诗里会把公输和鲁班分开?”
  朱大富就笑道:“这种问题咱们不必要讨论,你们不觉得这人的服装应该是汉代的风格嘛,就算公输和鲁班不是一个人,他们也不可能会穿这种服装吧?况且,这尊造像如果真代表这两个人中间一个的话,为什么后面的诗句又不刻了?”
  孟义先喃喃的说道:“这到也是,那这人到底又是谁呢?汉代有什么能工巧匠……”
  正当孟义先说到这里的时候,朱大富就转头问楚琛道:“小琛,这尊造像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啊?”
  “难道我说的两点还不特别吗?”楚琛笑着问道。
  朱大富也笑着说道:“你小子,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我不相信这尊造像没有特别的地方,你会把它买下来。”
  楚琛摇了摇头道:“说实在的,我一开始还真抱着研究的目的,才把这东西买下来的,不过嘛,我后来还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什么奇怪的地方?”三人异口同声的问道。
  楚琛说道:“造像的重量不对!”
  “重量不对?”
  听楚琛这么说,孟义先连忙上前抱了抱那尊木造像,随后说道:“重量不是差不多嘛,我没觉得不对啊!”
  楚琛笑着说道:“但您老别忘记了,这尊木造像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材质的老旧程度和雕刻工艺来说,应该是明早期的所制作的,经过这么长时间,木头怎么可能还会一样重呢?”
  一般情况下,木头放久了,重量肯定是会轻的,因此,听楚琛这么说,大家马上也都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朱大富的脑子反应很快,他连忙问道:“小琛,你的意思是说,这尊造像当中,藏着什么东西?”
  楚琛点了点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至于到底对不对,那还要看过之后才知道了。”
  现场四人之中,就数乔庆泰最心急,说道:“刚才我看了一圈,除了那些自然产生的裂纹,也没什么有什么人工的痕迹,现在怎么办,把它砸开?”
  朱大富没好气的说道:“你这家伙怎么老出馊主意,这么好的造像,就这么砸了,你不觉得可惜,我还觉得可惜呢!”
  乔庆泰闻言也有些不好意思,他嘿嘿一笑,又问道:“那怎么办?”
  朱大富说道:“笨,造像的底座你有没有看过?”
  “对对对!差点忘记这事了……”
  看到乔庆泰恍然大悟的模样,楚琛呵呵一笑,就把造像小心的放倒在了地上。不过造像下面全是污垢,根本看不清楚底下到底怎么样,于是楚琛又开始干起了清洁工作,但污垢没了,却又露出了一层黑漆。
  “有戏!”
  见此情形,大家反而露出了惊喜的神色,因为他们觉得,正常情况下,没必要连底部也涂上黑漆吧,这分明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了。
  果然,等楚琛用小刀把那层黑漆刮去之后,马上就有一条四方形的缝隙,显露了出来。
  看到造像里确实很可能有东西,朱大富等人都异常的激动和兴奋,不过这尊造像并没有使用类似于“肚中堂”那样的机关,中间那块木板是用胶水那样的东西粘上去的,这可苦了楚琛,只能用小刀,沿着缝隙一点一点的划开。
  因为怕伤着造像,楚琛也不敢太用力,就这么划了好一会,中间那块木板才有些松动,随后楚琛稍稍用刀一翘,只听“啪”的一声,木板就掉了下来。
  大家连忙向里面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不知名的填充物,看样子,有些像是干草一类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清理干净后,楚琛从里面掏出了一个用古代的牛皮纸包裹起来的东西,看上去体积还不小,光是高度就有四十多公分的样子。
  见此情形,乔庆泰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小楚,快打开看看,里面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朱大富没好气的说道:“你急个什么劲,这种时候哪能着急,万一不小心把里面的东西弄话了怎么办?”
  乔庆泰也想到,既然是藏的这么严实的东西,八成是件宝物,要是因为他的言语,把东西搞坏了,那他真是无地自容了,于是他连忙有些尴尬的解释道:
  “小琛,我这人就是太心急,你别往心里去啊!”
  楚琛笑着摇了摇头,表示没关系,随后,他就把牛皮纸给慢慢的清理干净,里面的东西马上就显露了出来。
  东西似豆形,通体错金,在一个圆形铜盘的中央,竖立着上承炉身的直柄,上面是上仰的半球形,上盖作尖锥状的山形,并开有许多出烟的小孔。盖上多雕饰精美,重峰叠嶂,鸟兽人物出没于林莽之中。正是一座博山炉。
  虽然只是座博山炉,但通体的错金就能显出其不凡之处,特别错金还基本保存完好,就更显难得了。
  正当大家想上前仔细观察时,孟义先先是惊呼道:“我知道啦!这个工匠代表的人,应该就是汉代的丁缓!”
  汉代的博山炉因为工艺精湛,难于制作,不是一般工匠所能胜任,因此,古诗中才用古代的巧匠来喻当代的工师,说:“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其实汉代的制炉名匠,有一位的姓名还是流传下来了,那就是长安巧工丁缓。
  据《西京杂记》中对丁缓的记载:“为常满灯,七龙五凤,难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二章 九层博山炉(下)

  “丁缓?”
  朱大富和乔庆泰微微一愣,两人想了想,还真觉得,这造像代表的人很有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