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3)
这位糊涂的父亲怎么就不明白您女儿这种举动的潜台词呢?显然她是在嫉妒,她所渴望的父爱您无私地送给了小表弟,而对她却只是一味的苛求,她很自然地就产生了“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的想法,这能怪孩子吗?当我剖析了孩子的心理后,她妈妈回忆说:“怪不得,家里有一只大绒毛玩具猴子,我有时抱一抱,拍一拍,她立即给抢过去扔到一边。”也就在此时,我完全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在意老师搂一搂她的肩膀,拍一拍她的腿,因为从小到大,严厉的母亲、刻板的父亲给予她的关爱相对少了一些,或者说爱的方式有缺憾,使得孩子已经产生了“没有温暖”,“不被喜欢”的心理障碍。
()免费电子书下载
这次家访对她的父母有所触动,尤其是母亲十分坦率地承认过去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后一定会加以改进。没过几天,这个女生十分欣喜地向年级组长、语文陆老师说:“您看我最近胖了吗?我妈给我订牛奶了,昨天还给我买了草莓。”陆老师转告我后,我知道她还会把这“喜讯”亲自来向我报告的。果然不出所料,没过两节课,她就喜滋滋地把那一番话向我重复了一遍。我心中酸酸的,孩子多么容易满足啊!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一袋奶、一盒草莓又算得了什么?可以说孩子并不缺这口吃的,她的家庭也不缺这份钱,孩子欣喜的是爸爸妈妈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满足了自己渴望得到的爱。
以上几个案例的典型特点都是父母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孩子在想什么,不清楚孩子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是什么。连起码的了解都没有,怎么可能达到理解的境界呢?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1)
正值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最怕也最烦家长的唠叨。
我对初一年级两个班近10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感觉家里爸爸妈妈(主要是妈妈)爱唠叨的居然占了95%以上。孩子们为此而叫苦连天,恨不能让我组织一次对“唠叨妈妈”的控诉和声讨会。问到他们“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基本是“装听不见”,“不理她,让她唠叨够了”,“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急了就顶撞几句”。而据我所知,如果是初二、初三的孩子就极有可能因此而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一般来说唠叨完了的效果无非是:一、痛快痛快嘴;二、孩子或不理会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三、拉大了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上的距离。而第三个后果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它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哪会有这么严重?我敢负责任地说,有!我在本章开头引用《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里面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九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岁~18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说自己的苦心;说自己的希望;说自己的要求;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说别人孩子的优点;说孩子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说、说……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还自我解嘲为“没办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
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我知道我唠叨得太多了,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但我不说他,他就能好吗?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一,孩子与您形成代沟,产生隔阂,甚至不听您的,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2004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读书时间》节目里,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父亲形容儿子“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儿子反唇相讥“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矛盾已经出现,问题已经形成,不要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第三,不要把放弃唠叨当作一种妥协,当作一种委屈。正相反,这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想通了,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倾听。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释放出来(哪怕不是全部)就会减轻心灵上的“郁结”。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某个病该发烧就要让它烧出来,不能用药强压下去。情同此理,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不满,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把说、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我相信,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自杀、杀人、强Jian等等犯罪,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其实在我看来,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会平安度过青春期,那才是孩子的幸运!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我所接触的孩子特别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我想一来我懂点儿心理学,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长期与孩子们在一起,懂孩子们的心。有一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似乎心理年龄偏小,可就是他,一天追着我说:“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我今天就把实话告诉您。”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没想到中午吃完饭他立即又来了,一股非谈不可的架势,而且提出来不能在教室也不能在办公室谈,得找个没人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他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他喜欢班里的某个女生了,问我该怎么办,而且一再叮嘱我别告诉他爸爸妈妈。我听后心理暗暗吃惊,但表面上十分平静。“祝贺你,你真的长大了,而且还很有眼光。×××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不但你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但是……”经过一番十分轻松的交谈,他很快地就把这事放下了。其实这件事在他心理已经“闹腾”好些日子了,家长已经发现了他不对劲儿。如果他能早一点向家长说出来,不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吗?再试想如果他连我这个听众都没有,时间长了又可能出现什么后果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2)
我在给初二男生上青春期性健康课时用了报纸上的一个例子:湖南长沙某农村初中男生××学习一贯不错,一心想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但他不幸染上了手Yin的毛病,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既无法控制青春期那强烈的欲望,又十分内疚、自责,有一种罪恶感,更羞于向外人袒露自己的心病及痛苦。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成绩明显下滑,无知的孩子为了彻底根除自己的“邪念”,于是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尖刀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当家人把血淋淋的孩子送到医院时,一切都晚了,这个学生落了个终身残疾。此时他才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不是想死,就是想彻底改掉这坏毛病。”
悲剧的发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思考的内容也很丰富。例如:今天孩子的生理发育之迅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协调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滞后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研究、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湖南这位充满着美好理想的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误入歧途”时,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把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苦恼全都说出来,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正确的引导,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鉴于此,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性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说出你的秘密”的机会。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了指导,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的幸运,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长。
试一试,控制住您的唠叨,把说变为听:
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
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
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
听到孩子对社会阴暗面的反应——
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
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
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
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性——
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
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
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
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
()免费电子书下载
……
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所说、所做告诉了您,无论令您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多么引以为自豪;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多么难堪,多么觉得没面子,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静地倾听,平等充分地讨论,细致地分析原因、结果、利与害,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冷静的对话中体会亲情,感受关爱,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的决心,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
不是有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吗?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