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老师“一气之下”做出的请家长的决定往往是徒劳的,学生上课在干什么连讲台上的老师都不清楚,家长又怎么能知道呢?至于说“不管了”,怎么可能呢?越是这些嘴里说着气话,追着找家长的老师,责任心才越强,根本不可能放弃一个学生,所以这样即使把家长请来了,也达不到目的。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请家长、给家长打电话这种沟通不要仅仅局限在孩子有了错误之后。孩子有进步了,给家长报个喜讯;学习优秀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把家长请来介绍介绍经验;召集三五位家长座谈一下,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及家长的建议;即使孩子的错误必须告知家长,也不要一告了之,而是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和教育孩子。总之,不要把“请家长”这种善意的举动搞得那么沉重,让孩子惧怕,让家长不安,这不过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从学校和老师角度谈家校合作,除去传统的家访、家长会、请家长等方式外,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默守陈规是行不通的,人人都会从青春期走过,但“青春期”的概念却是近些年的时尚语。其实说白了,对于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来说,“青春期”教育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是对我们教育水平的考验,总不能败下阵来吧。在实践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寻求更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我们责无旁贷。
二、家校共同探索孩子们内心世界(4)
家校合作是双方的,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校、老师正在投入越来越大的热情和精力做这件工作。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家长,据我所知也有合作的愿望,甚至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真是不遗余力。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怎么满意,否则就不会引出“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的话题了。其实被扣上“更年期”帽子的家长们也很苦恼,现在都是一个“宝贝儿”,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是100%,谁也不愿留下遗憾。就在最近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自责和懊悔溢于言表:女儿中考成绩不理想,被一所不太中意的高中录取。如果家长提前活动一下,可以在择校政策许可范围内,花3万元重新选择一个相对理想的学校,但是由于家长动作迟了一步,错过了机会。孩子自知“理亏”,虽然郁闷但也无可指责,妈妈可就受不了了,电话中一再表示对不起孩子,没有尽最大努力去为孩子争取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担心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我虽然也开导、安慰了她一番,但我知道,任何语言也抹不掉家长心中对孩子的这份“歉意”。
其实家长真的欠孩子什么吗?我的回答是:欠,也不欠。不欠的是对孩子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成长中的关心,那份生活中的给予。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们,用他们的付出淋漓尽致地向孩子倾注自己的爱,得到的回答却是:“妈妈,您的爱我受不了!”“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神,她的眼神里期望太多了,爸妈的爱让我不快乐。”就是现在生活在大城市最底层的农民工们,他们把用身体和生命挣下的每一个铜板积攒下来,为的是“回家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可是就在他们为儿子的将来创造和积攒财富的时候,他们还未成年的儿子却辍学,不再接受正常的教育,你难道能说这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所以我说为人父母,或者作为家长在对待子女的“爱”上不但不欠,而且只多不少。但是家长们欠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理智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手段——这恰恰是今天家庭教育的软肋,因此才不堪一击,因此才屡战屡败,因此才不被孩子们接受。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在北京电视台2004家庭教育论坛上引用孩子们的话,把父母们称为“菜鸟”,据说是港台的泊来语,意思就是在网络方面的“笨蛋”、“白痴”、“什么都不懂”,孩子则自称为“老鸟”。现在的情况是“菜鸟在教育老鸟”,而且是用传统的方式,一厢情愿地教育,“老鸟”们能服气吗?不服气又怎么能接受呢?现在许多教育方面的专家都在大声疾呼“家长要学习教育”,“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教者应修身”。这种呼吁和提倡无疑是个好势头,绝大多数家长一定会接受。但是据我了解,家长们最迫切需要的答案就是:“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个话题很广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回答,我仅从家校合作这一点出发,谈谈我的看法。
家长要充分认识与学校、老师良好合作的现实意义。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确确实实有不少得意之作,培养出了一批像王海洋、张思宇这样的好孩子,转变了一些某一方面略有欠缺的所谓“问题学生”。家长们总爱在人前表达这样一种意思:“碰上关老师是我们孩子的幸运。”或者是“这孩子幸亏遇上了关老师”。每当这时我定会给家长纠正:“没有您的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家长功不可没。”的确是这样,不是家长与我达成共识,没有家长的精诚合作,单枪匹马的我再有本事也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道理,家长的心气儿再高,单枪匹马也难遂心愿。既然家校目标是一致的,而老师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无论如何也应该高出家长一筹,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主动沟通,虚心求助,善于协调,合理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就能助孩子健康成长一臂之力。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形成几种错误认识。
其一,我为孩子选择了好学校,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上了好学校并不是绝对进了保险箱,清华、北大学子照样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事业有成、工作繁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孩子上了3年初中,没开过家长会,不知孩子老师姓什么,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几班,初中毕业没考好,再花高价钱上高中——这样的家长我见过不少。
其二,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些家长的着眼点只在孩子的“功课”上,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所以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
其三,不好意思打搅老师。这样的家长还真挺多。心里特别想跟老师取得联系,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状况,或者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想求助于老师,让老师给支支招。但是犹豫再三,“算了吧,别给老师找麻烦了”,有的家长还十分通情达理地表示“我这一个孩子都这么费劲,人家老师管40多个呢,别给老师添乱了”。殊不知您的这种好心有时候还真耽误事,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另外也可以说明家长们有时真不太了解老师们的心,只要对孩子有好处,能帮助孩子进步,大多数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
二、家校共同探索孩子们内心世界(5)
我们北英中学逯广芬老师教初三时接手一个底子薄弱一些的班级后,为了改变班级面貌,主动征得家长们的配合,除家访、家长会外,还为全班48个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联系本,该表扬的、该批评的,学校有什么重要通知,每一次单元测验的成绩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多写或少写,每天都要逐一落实。学校本无这方面的要求,逯老师自己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家校合作并不是中国的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美国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1993年第25届盖勒普民意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更出色”。但是中国的教育国情中有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就决定了家校合作在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地、真心实意地和学校、和老师携起手来,直面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相信1+1》1∶1。
三、提高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1)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从中国传统观念来看,孩子是我生我养的,就该我来教育,还用取得什么教育资格,不是有点荒唐了吗?这话听起来也在理,中国古代《三字经》里不是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吗。我国法律也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长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既天经地义又责无旁贷,谁也不能够剥夺。现在的问题在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在提升。孩子们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思维活跃,完全没有了“君臣父子”观念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传统的“我说你听,我管你服,我打你怕”的教育被孩子们嗤之以鼻,而且还不仅仅限于“不予理睬”,还要加上各种形式的反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逆反”。孩子们称家长为“菜鸟”,说他们到了“更年期”,这就反映出了他们既藐视一切又无奈的一种心理。面对此情此景,家长们急于想知道“怎么办”。我就不断地接到家长这样的询问:“孩子什么也不跟我说,怎么办?”“关上门不让我进他的房间,我不知道他一晚上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办?”“我一开口他就烦,摔门就走,怎么办?”“拿起电话最少半个小时,也不让我听,怎么办?”“放学不爱回家怎么办?”“考试成绩不告诉家长怎么办?”……家长们的“怎么办”太多太多了,真可以编一本“家庭教育的N个怎么办”了,而且可能还真有人敢一一写出答案来给家长们“救急”。
但我要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家庭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治病”就不能急于求成,中国有句古话叫“去病如抽丝”嘛。老师也好,专家也罢,针对您的“怎么办”决不可能“药到病除”,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在接受家长的咨询或求助时,只能给家长一些建议,一些尝试,家长能认真按我的要求去做了,也许会见到一点点的效果。但我认为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孩子青春期综合症的病根儿未必能治愈。这也是我要提醒家长们的第二个问题:家长们的思路有误,都把“怎么办”作为待解难题,却不追问一下为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病根儿您找到了吗?社会影响、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自然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但同处青春期,有些孩子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逆反”,没有给家长造成多大的困惑,而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我坦言相告,就是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造成的。换句话说,孩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得当的教育。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急于求成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真是“好心办坏事”,“欲速则不达”,甚至是“物极必反”。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决非易事,不是谁都能教育出好孩子的;想当个好家长,希望孩子从自己手里走向成功,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资质。专家们提出的“要教育孩子先教育家长”的观点我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