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昵熬涂际褂谜庵治淦鳌!闭晕涿源涸村蠊皇撬⒚鞯模矗徊还翘崆笆暝谥性赝菩辛隋蠊�
赵武不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正是养由基被杀事件,使得楚国人开始重视这件远程武器。他们当先在自己的军队里大规模装备弩弓。随后,他们在交战中把这种武器带到了中原战场。楚军主要与晋国人交战,晋国军队中最擅长射箭的是韩氏,所以,韩氏首先应用了这种武器。由此,《左传》将弩弓的发明归之于韩氏。而赵武的出现,只不过将弩弓在中原的普及提前了数年而已。
弩弓的制作并不需要科技门槛,只要这种武器一亮相,大家一看弩弓的形状,基本上都会了。
赵武手中的这张吴国弩弓与赵氏的弩弓形状并不十分吻合,赵氏的弩弓是参照了部分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是带滑轮助力、带棘轮上弦,带枪托与瞄准设备的。吴国的弩弓做的没有赵氏精致,但一个弩弓该具备的东西,它也都具备了。
潘党看着弩弓沉思:“一旦这种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天下再无善射之人。”
赵武扔下那张弩弓,下令:“从明年起,全军都装备这种弩弓。我们也无需再对弩弓保密了。今后,各国军队必然会大规模装备这种东西,我们跟别人比不了数量,那就比质量吧!”
东郭离赞同:“比质量,天下诸侯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我们。我们已经开始研究铁臂弩、破甲箭。另外,我们的弩弓已经实现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一定能在性能上超越其他国家的弩弓。我听说,吴国的弩弓也存在射击慢、上弦困难,容易损坏等种种毛病,所以弩弓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部队……也许短时间内,它只是弓兵的补充。连我们赵氏都无法解决那些难题,我不信其他人能够做到。”
齐策拍着大腿,打断这些人的讨论:“弩弓问题并不重要,我们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关键是接下来的卿位调整。元帅已经打定主意,等国君一回国就正式退位。这样一来,在卿位调整中,韩起应该担当什么职位就成了问题。今日众位家臣都在,我想问的是:主上做新军将已经三年了,这次我们是否要争一争?”
师偃转过脸去看着师修,师修还在沉吟,赵武摆手:“我们不用争,今年我们主要的精力在与扩充编制,我打算把我们那一师私兵扩充成满编师。”
齐策所说的“争一争”意思是:按惯例,新入选的正卿都要从新军做起,比如赵武和魏绛,都是从新军将佐逐步往前顺位爬升。如果是这样,韩起也将从新军做起,赵武也就能挪挪位子。
但齐策忽略了一个问题:赵氏与魏氏的力量都是残破的,两个人的家族武装凑不起一整支整编军,而韩氏的力量正处于鼎盛时期,独自一家就能凑出一支整编军。另外,在晋国八正卿中,还有荀偃与栾黡存在。尤其是栾黡,国君对于这个参与弑君的家族很反感,他不想这个家族稳步上升,以至于若干年后栾氏能重新坐上执政的位子,再度为祸国君。所以,为了打破顺位升迁的惯例,国君一定会想办法把韩起压在栾黡头上。
这个道理齐策也明白。他刚才顺嘴一说,听到赵武打算扩大自己的领主武装,显然,赵武是在做上位的准备,齐策马上补充说:“经过几次实战,我们的武器已经基本定型,我建议辅兵今后只配备戟矛与弩弓,正卒除了保存少量的战戟外,都配备新式战刀与弓箭。”
英触插嘴:“我们长期与魏家武士并肩作战,魏家武士选拔的标准令人羡慕啊!他们选拔武士的标准是: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弓,背负五十枝箭,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一旦入选,则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
魏家武士跟我们的士兵站在一起,个头明显高出一截,体格雄壮的让人羡慕。难怪当日敢用一千五百人正面硬拼许国的军队。而我赵氏武士选拔的都是骑卒,要求身材灵巧、反应敏捷。但我认为,我们今后的选择也应该借鉴魏家,至少要选一旅精锐甲士,作为中流砥柱的防御力量。以前,我们不是曾从魏氏那里获得了部分武士吗?先从他们里面挑选,如何?”
所谓“十二石弓”指弓的拉力,春秋时一石约今三十公斤。但这个数据似乎是统计局出的数字,只过嘴瘾,与精确无关。其实,古人凡涉及到数据记录上,向来是不准确的。因为加上阻尼效应,张开“十二石弓”需要的拉力超过半吨重,即使现代奥运会大力士冠军,也拉不开“十二石弓”。
师偃摇头笑着说:“魏家武士勇冠天下,在这方面我们没法超越。而要将挑选武卒的标准向魏氏靠拢,就牵扯到主上常挂到嘴边的那两个词:体制。魏家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制,能保证大多数男人成年之后,接近武卒的标准。而我们赵氏的培养体制则完全不同,我们培养的是观察力与敏捷性。所以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武卒在体格上永远赶不上魏氏。”
赵武在上面拍手:“好了,具体怎么挑选武士,补充家族兵力,那是师偃的活儿;至于军械物资方面,该东郭离考虑;家族武士享受的待遇,由师修负责策划;而这一切由齐策居中调度……我们现在该考虑:陈国怎么办?”
对于这个事,家臣们早已商量一致,由齐策统一回答:“南方的商路,看来只能放弃了。毕竟楚国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也无法挑战。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换回了足够的金银,这些贵金属,虽然数量少,但现在都是物与物交换,我看那些贵金属的数量应该足够了。”
赵武想想,记起英国中世纪据说有个全球首富,家产不过一万多英镑,也就是一万多枚金币。这个家产数量,据说相当于英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到了中世纪,全英国能有六万到七万金币,就足以应付全国的市场交易了。
赵武自嘲的笑一笑:看来,我过于用现代思维来衡量古代了。
赵武站起身:“我明天正式上任,接管司徒府,上任第一道命令就是铸造新货币,整顿市场秩序。我们晋国过去的货币体积太大,不适合交易携带,我决定铸造金、银、青铜三种新钱,以规范国内的市场交易。”
齐策虽然学了管仲的经济学,但他还是不懂这里面的道理:“主,照你这么安排,金银币的价值太大,这两种钱币显然不会出现在日常的交易中……我估计,日常交易中,铜钱都很难看到,如今大多数交易都是以物交易,我们有必要那么费力吗?”
赵武努力纠正齐策的观念:“策,金银币虽然不会出现在日常交易中,但只要三级“贵金属等价体系”建立了,体系内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货币”。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只有铜钱存在,单一的铜钱它不该称为“货币”,只能是一种用于交换的“等价物”,唯有将整个体系建立了,体系内的每一种等价物,才可以合并称之为“货币”。算了,这个道理我也不太懂,我只是觉得,有了三级兑换体制,大额交易与小额交易可以随时切换,便于商品流通。你听不懂不要紧,按照我的方法施行,慢慢的自会有人研究出里面的理论。”
赵武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然而,晋国公卿是分工明确的,他负责商贸与农耕这块事务,他的决定就是最终决策。
当晋悼公进入成周的领地,晋国的新钱已经传到了成周。悼公向周王室敬献礼物,周王室回赠的赏赐居然是银币,这几枚银币拿在手里,让悼公很郁闷:“这……居然是我晋国的新钱,我可是晋国国君耶,我怎么不知道咱晋国发行了新钱?”
荀罃亲切地提醒:“看来,我家那个武子是上任了。”
悼公又问周王室派来联络的卿单靖公:“我晋国除了发行这些银币,还有什么钱?原先那些青铜钱呢,废除了吗?”
单公回答:“啊啊,今年我女儿给我送年礼,除了送来一堆银币外,还送了十枚金币,以及一堆新铜钱。”
悼公急忙催促:“拿来看看……我这位国君,居然要从王室见到自家的钱币。”
新铜钱还保持内方外圆的形状。错了,内方外圆的钱型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的标准。这时代,大多数钱币是铲形,偶尔也有其他形状,比如桥型、磬型……
单公拿来的铜钱都用绳子穿着,每一千枚为一串,价值一枚银币。那些银币与金币也是圆形,形状大小活像现代的一元钢币,币有一层外圈,圈边铸造着细密的齿,币的阴阳两面都用冲压法,冲压出图案。一面刻着钱币的价值,一面刻着周天王的年号。这时代,波斯、埃及、希腊、特洛伊、罗马,使用的都是冲压钱币,而赵武这一次努力,使得晋国与世界同步了。
悼公翻来覆去的欣赏着晋国的新钱,周围的卿们对经营之道,远不如赵武精通,赵武做的这件事,他们看不出究竟来,所以大家谁都不敢乱发言……最终,还是一个信使打破了沉闷。
荀罃与信使交谈几句,过来通报:“君上,鲁国来信,齐国指使属国莒国出面,灭鄫。”
悼公把钱币扔还给了单公,漫不经心的回答:“这种金币我认识,楚国的郢爰不就是一种金币吗?不过它们是方形。此外,银币我还不太熟。我们国家有丰富的青铜资源,但我还不知道另外两种金银金属来自何方?我国铸造钱币,如果另外两金属全靠外国输入……我觉得这事有点危险,回头给武子说一说。啊!你说什么?鄫国被齐国灭了!传信给鲁国,责备他们为什么不能庇护鄫国;再传信给齐国,要求他们必须惩罚莒国,告诉他们,这是我的意愿。”
荀罃回答:“君上的意愿,就是他们的命令。”
晋国大军稍时停留,继续前进,穿过棘门后,军队解散。国君领着魏氏继续前行,在新田城南郭,国君停下了脚步,指着一处院子问:“我记得,这里是匠丽氏的院子,怎么院墙变了,变成石头的院墙?”荀罃在旁咳嗽了一声,从后面赶上来的荀偃提醒:“国君出发前,已把这座院子赐给了我家武子了。”
国君点头:“噢,既然这房子到了武子手里,也难怪院墙会变成武子的风格,他总是喜欢深沟高垒的石头城堡。”勃缇笑着拍马屁:“今后国君再到这里游玩,也就更安全了。”
国君催动马车,再问:“怎么府门口冷冷清清,难道武子又跑出去巡视了?”荀偃答话:“君上且等等,我去问问。”不一会儿,荀偃转回来汇报:“武子果然出去了,听说蒲城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银矿,武子已经宣布这座银矿是国君的“专利”,正调动军队在四处布防。”
悼公有点哭笑不得,蒲城原来就是我哥哥的领地,我哥哥没有继承人,要不然我能登上国君的位子吗?那里本来就是我的“专利”何须特别申明?不过,现在全国铜矿都在国君的手中,如果再加上一座银矿,嗯,即使国中没有金矿存在,铸币这事儿,看来最大的获益者是国君……。悼公本来想向赵武询问一下,这下子,他连问的兴致都没有了。且由着司徒赵武去样腾吧!
按规矩,国君出征回来,首先要去太庙祭告祖先,然后,把出征用的弓归还太庙,下面才是自由活动时间。赵武不在,国君没法招呼上他同去太庙,便催动车马,转身离开赵武的府邸。
韩厥在太庙门口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