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综琼瑶之绯色璂恋 >

第9章

综琼瑶之绯色璂恋-第9章

小说: 综琼瑶之绯色璂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皓祯…。。。别,别为了吟霜跟福晋争执…。。。”白吟霜缩在富察皓祯的怀里,哭得一抽一抽的,但还是细声细气地劝着富察皓祯。
  “吟霜!哦,吟霜,你是那么美好!为什么他们都看不见呢?”富察皓祯对白吟霜更加怜惜,“额娘,如果你能接受吟霜,你还是我的额娘;如果你不能接受吟霜,那么,那么,你就再也不是我的额娘了!”
  “我…。。。”雪如的心神一直在白吟霜肩上的梅花烙印上,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听见富察皓祯的话,雪如连忙说,“额娘怎么会不接受吟霜呢,额娘只是像看看你们美好的爱情到底有多么坚定,来试试吟霜罢了…。。。”
  雪如的目光看向又是泥、又是泪的吟霜,看着失而复得的女儿,她整颗心都绞起来了,绞得全身每根神经都痛了。她喘着气,一瞬也不瞬的盯着吟霜,泪,就冲进眼眶里去了。
  “你这孩子,”她开了口,声音是沙哑的,哽咽的,“不过是和你商量商量,你心里有什么话,有什么主意,你说呀!性子这么刚烈,出了任何差错,你又让我情何以堪?”
  她看着吟霜,不由自主的,话就脱口而出:“吟霜,要不你说是秦嬷嬷的远房侄女,进王府做我的贴身丫头,然后,等过个一年两年以后,再说是被皓祯看中了,开了脸做了姨娘,你愿意吗?”
  吟霜不相信的抬眼看雪如,就跪在地上,一边哭着,一边对雪如磕头如捣蒜。雪如情不自禁的一弯身,扶住了吟霜,含泪瞅着她:“只是,孝服必须除了,秦嬷嬷,给她做几件鲜艳的衣裳…。。。”
  她看看跪在一边的香绮,又长长一叹:“看样子,你身边这个丫头,对你也情深义重的!也罢,既然是王府添丫头,一个是添,两个也是添,就说你们两个是一对姐妹,给我一起进府来吧!”
  香绮大喜过望,忙不迭的磕下头去:“香绮谢谢福晋,谢谢贝勒爷,谢谢秦嬷嬷…。。。”
  吟霜含泪仰望着雪如:“谢谢福晋,谢谢福晋!”
  雪如眼中,盛满了温柔,盛满了怜惜:“吟霜,别再叫我福晋了,你就和皓祯一样,叫我‘额娘’吧!”
  白吟霜心中一动:这眼光,多像她去世的娘亲呀!不禁哽咽地唤出口:“额娘!”
  富察皓祯见到这个样子的雪如,心中也充满了感动,以及对雪如的愧疚:“谢谢你,额娘,谢谢你!哦,额娘,你这么高贵善良仁慈美好,我怎么可以怀疑你呢,真是太不应该了!”
  檐上的三人,多隆已经呆住了:“这,这是怎么回事?那个福晋,居然让想白吟霜进府?还有,还有…。。。额娘?!她什么时候这么仁慈了?!”
  “回神了!”皓祥看着呆呆的多隆,心情很好地捏了捏他的脸,收获多隆略有些气急败坏的眼神一枚,“谁知道那个女人在想什么,不过…。。。”皓祥的目光冷了下来,眯着眼睛看着四合院中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几个人:“里面有东西啊…。。。”
  “查出来就是了。”柒耀撇了撇嘴,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兰馨,他根本对这些人没兴趣,“皓祥,查一查,这件事爷就交给你了。到时候,爷会让额尔德谟跟你联系的。”
  “皓祥明白。”富察皓祥点点头,语气中有一丝不容忽视的恭敬。
  “喂喂,你们在说什么啊,我怎么听不懂啊?”多隆有些不高兴地扯了扯皓祥,“喂喂,皓祥,有事居然不告诉我,还是不是兄弟了?”
  富察皓祥用眼神询问柒耀,柒耀淡淡地说了句“告诉他也无妨,不过不能再有其他人知道”后,就动作轻盈地跳下房檐——唔,戏也看完了,回宫吧…。。。

  ☆、第十一章·额尔德谟番外

Error:No candidate servers found

  ☆、插播一段~

作者有话要说:  算是普及一下知识吧~
  但是唯卿的这篇文不会去讲究这些,因为大家看着也不习惯嘛!这种情况已经类似约定俗成了,就像乾隆继皇后的闺名景娴一样,第一个写的作者大概是因为乌拉那拉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封号是“娴”所以才取这个名字吧!但是且不论当时的满洲女子取名多是满名——像什么佛拉娜、雅利奇、伊哈娜、雅尔檀、熙敏科特这种的——就说她封号是“娴”,她的名字里就不可能有“娴”字,是要避讳的。不过大家知道就好,也不用太深究。。。。。。
  现在银屏上清代宫廷题材电视剧令人目不暇接,姑且不论插科打浑、歪曲历史的戏说,其剧中的典章制度、住行服饰特别是称谓言谈,也都是随心所欲,大多与历史真实不符。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内外大臣,大臣们觐见、奏对,更要遵守礼仪制度。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停发工资),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因为这都有礼仪规章,觐见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礼部的职掌。但现在大量清代题材电视剧(包括历史小说)中,称谓言谈错误百出。我们常见清代题材电视剧中大臣们觐见皇帝或皇太后,动辄称“万岁”或“太后吉祥”、“老佛爷吉祥”等,是完全不符合清代礼制的。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恭请皇上圣安”或“臣×××恭请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皇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清代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宣统年间,据溥仪回忆:“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见《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58页)。这不仅因为载沣是监国摄政王,还是溥仪(宣统皇帝)的本生父,否则是不能称“皇帝”的。
  在旗的满人有时称皇帝为“主子”,但也不会称“万岁”。“万岁”之类是戏剧舞台上的称呼,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会这样称呼皇帝的。在雍正朝,不要说口头称“万岁”,就是在奏折中出现“万寿无疆”、“万岁”字样,也会受到痛斥,因为雍正最讨厌这种阿谀奉承的虚文。清中期以后,皇帝的近侍太监、宫女开始称呼在位皇帝为“万岁爷”,对死去的皇帝在“爷”字前加年号,如“康熙爷”、“乾隆爷”。太监和内务府记录的有关皇帝的档案也标以《万岁爷档》之类。但是,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监,大臣们是不会这样称呼的。
  至于“太后吉祥”、“老佛爷吉祥”之类的称谓更为荒谬。皇帝、后妃、满汉大臣和大部分内务府官员、太监,无论当面或背地都称“皇太后”。道吉祥是太监圈里流行的见面问候语,皇帝、后妃、大臣们绝不会用下层太监之间的问候语去称呼皇太后。在清代,只有某些内务府低级官员才会与有地位的太监互道吉祥,以示亲近。至于“老佛爷”,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监与内务府官员背地称慈禧的代名词,以示受宠和亲近,但当面是绝不敢称呼的(据记载,也有称呼“老祖宗”者)。同治年间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臣们为加以区分,在正式文书中会以尊号加以区分,如钮祜禄氏称“慈安皇太后”、那拉氏称“慈禧皇太后”(“慈安”、“慈禧”均为尊号中的头两个字),背后会简称“东太后”、“西太后”,但也不会在当面或背地称呼那拉氏为“老佛爷”,因为这是为礼仪制度所不允许的。对死去的皇太后,大臣们提到时都要称谥号,如那拉氏,则称“孝钦皇太后”。其实,既便太监们背后称“老佛爷”的也是极少数,一般对东、西两太后会简称“东边”、“西边”,称皇帝为“上边”。“老佛爷”之称其实并不自西太后始,乾隆皇帝因为寿高,当时近侍、太监背后就称他为“老佛爷”、“老爷子”,但大臣们则不会这样称呼。野史记载:纪晓岚曾在背后称乾隆为“老头子”,恰被乾隆听见,欲加治罪。纪氏机智解释才使乾隆转怒为喜。真实与否姑且不论,但由此可见大臣们在背后对皇帝也是不能随便称呼的。
  “老爷子”的称呼一直到清末还存在,如溥仪的乳母就这样称呼他(见《我的前半生》)。
  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因皇帝的妃嫔不止一位,则在前面冠以封号,如对光绪之妃珍妃称“珍主”,瑜妃称“瑜主”,以示区分。书面行文称“主位”。至于对皇子的称呼,也不象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称“格格”。
  大臣们与皇帝奏对时提到死去的历朝皇帝,也不会说“康熙爷”、“乾隆爷”这样的话,这是近侍太监的语言,如嘉庆皇帝与大臣奏对时提到他的父亲乾隆,嘉庆称之为“皇考”,大臣们则必须称乾隆的庙号与谥号“高宗纯皇帝”。清宫档案文书也是如此,皇帝在位时标以年号,死去的皇帝则标以庙号与谥号。
  另外,常见影视剧中皇帝称大臣的职务,或大臣对皇帝提及他人时称职务或“×大人”,这也不符当时的制度。清代皇帝或皇太后接见大臣,无论地位多高、年龄多大,一律直呼其名。皇帝和大臣们谈话中提到他人,也一律直呼其名。既便贵为亲王,也不称爵位。皇帝或皇太后只有在对他人提及亲王时,才会不直呼其名而称“×亲王”。清代只有个别时期才有例外,如顺治年间对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不呼其名而称“皇叔父”、“皇父”;宣统年间,醇亲王载沣不仅是监国摄政王,又是宣统皇帝溥仪的本生父,所以溥仪称他为“王爷”。至于同治皇帝的亲叔父恭亲王奕讠斤是议政王,权力极大,地位尊崇,但也只是免除一定的朝见跪拜礼仪,称谓上仍依规章。另外,清朝特别尊重皇帝的老师,为示优崇,往往会称“先生”而不名。如乾隆帝师朱轼,乾隆皇帝非常敬重他的宿学和品德,为示尊崇,特称“可亭朱先生”(“可亭”是朱轼的别号,古人称对方的号即表示尊敬)。对其它大臣,既使年龄再大,学问再深,再有名望,皇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
  就目前所看,在大量的清代题材影视剧和小说中,台湾高阳(许骈晏)的清代系列小说中皇帝、皇太后与大臣们的称谓言谈,基本符合当时的礼仪制度,不误人子弟。
  清代题材影视剧中,还经常有皇帝接见大臣谈话的场景,但无论其形式、地点、服饰乃至谈话方式都不符清代礼仪制度。这就给观众一个错觉,以为清代皇帝接见大臣谈话极其随便。
  清代除国家大典朝会,皇帝接见大臣有两种方式:召见(俗称“叫起”)和引见(俗称“递牌子”)。清代大臣奏事,分折奏与面奏,大臣可以请求皇帝陛见,皇帝需商议军国大事,就要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六部九卿等。另,被任命的够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必须在出任前觐见皇帝,被称之为“引见”。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庆典在太和殿举行,皇帝临朝议政一般在乾清门,临时设宝座、御案等。但召见和引见官员却不在此。召见多于养心殿东暖阁,引见多于养心殿明殿。其它如承德避署山庄、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