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菊与刀 >

第35章

菊与刀-第35章

小说: 菊与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日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则不同。按照他们的哲学,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善,如果内心冲动能直接表现为行动,他就会很自然地实践德行。于是,他想努力修行,以求“圆熟”,消灭自我监视的“羞耻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第六官的障碍才能消除,才是彻底摆脱自我意识和矛盾冲突。
  当你考察日本人这种自我修养的哲学时,一旦脱离其日本文化中的个人生活经验,就只能成为魔咒式的不解之谜。如前文所述,他们那种归之于“观我”的“羞耻感”该是日本人身上多么沉重的压力。他们的精神驾驭术,其哲学的真正意义,如果不讲日本人的育儿方式就说不清楚。任何文化,其道德规范总要代代相传,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长者对其子女的态度来传递。局外人如果不研究一国的育儿方式,就很难理解该国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截至本章,我们只从成人方面描述日本民族对人生的各种观点。日本人的育儿方式将使我们对这些观点有更清楚的了解。
  注释
  1 索尔斯坦·维伯伦(Veblen; Thorstein 1857…1929):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著《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67),批判“炫耀性消费”及其负面作用。另著《企业论》(1904)、《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1923)等,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弊端,均有重大影响。——译者
  2 圣特丽萨(Santa Teresa de Jesus 1515—1582)、圣胡安(Juan de la Cruz或Juan de Yepezy Alvarez 1542…1591),均为西班牙卡尔梅修道院的神秘主义者。——日译者
  3 圆熟:英文原著为“expertness”(熟练、内行)。日译本译作“练达”。——译者
  4 禅宗:禅,梵语Dhyana的音译。亦作“禅那”、“思维修”、“静虑”、“弃恶”、“禅定”。“禅定”(静坐沉思、专心一境、身轻心安、“明净”“观照”)是佛教修养的六个重要途径之一。以“禅定”为宗进行修养的“禅宗”,则是中国佛教的流派。相传其始祖是达摩(菩提达摩),在南朝宋末(五世纪末)自天竺(印度)来华,“面壁九年”(面壁:心如壁立,不偏不倚),传与慧可(487…593),其后递传与僧粲、道性、弘忍,称“禅宗五祖”。唐中叶传至惠能后,普及民间,成为显学。宋、明以后更与儒学的“心性”说相结合。——译者
  5 观我、妨我:原文Observing self; Interfering self。意思是:“正在观察着的我”,也是“正在妨碍着进入无我境界的我”。——译者
  6 “One…pointed”:铃木大拙所著《禅宗概论》(Essays in Zen Buddhism)一书中的用语。据大拙先生的说明,译自“楞伽经”中梵语的ekagra,表示那种“主客不分”,心神集中于一点的状态。——日译者。中译者按:日译本译作“一点的”。我们原作“一点”。兹按佛学用语改译为“一心”或“一缘”。
  7 Eliot; Sir Charles; Japanese Buddism(《日本的佛教》),p。286.
  8 瑜伽派:古印度哲学的一派。“瑜伽”意为“结合”、“连接”、“相应”。瑜伽派承认有一个“大神”(“自在”),倡苦行、禁欲、修炼,以求“相应”而证悟真理。——译者
  9 轮回:梵文Samsara的意译。意为“流转”。佛教认为:众生皆以其所作善恶业因,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轮回。——译者
  10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与“寂灭”、“圆寂”、“入灭”同义,是最高境界。“灭”一切烦恼,“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译者
  11 指净土真言宗。——日译者(按:亦称真宗,源于中国的净土宗(亦称莲华宗)。初由天台宗日本僧圆仁(794—864)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由法然(1133…1212)确立教义,主张简化修行方法,只要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信徒甚众。——译者)
  12 三昧:梵语Samādhi又称三摩提、三摩地。意译则是“定”、“正受”或“等持”,亦即止息杂虑,专注一境,方能保持不昏不乱。——译者
  1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鼓吹超人哲学。著有《悲剧的诞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等。——译者
  14 日译本误作“十二世纪”。——译者
  15 曹洞宗:禅宗五家之一,唐朝良价在今江西宜丰洞山首创,后由其弟子本寂在今江西宜黄曹山发扬光大,故称曹洞宗。十三世纪中,日僧道元(1200…1253)来华学法,传入日本。本山在福井县吉田郡永平寺、横滨市鹤见区总持寺。主张持戒坐禅开悟。——译者
  16 引自Nukariya; Kaiten;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忽滑谷快天:《武士的宗教》),伦敦,1913年,第197页。
  17 引自Nukariya; Kaiten;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忽滑谷快天:《武士的宗教》),伦敦,1913年,第194页。
  18 原文为“a vital love of finitude”,参日译本译。——译者
  19 荣西(1141…1215):又名明庵荣西,镰仓时代禅僧,创临济宗。宋时曾两次(公元1168、1187年)来我国,携《天台章疏》等30余部佛典回国,在日本建圣福寺,为日本禅寺之始。著有《兴禅护国论》、《出家大纲》、《吃茶养生记》等。——译者
  20 Sir Charles Eliot; Japanese Buddhism; p。186。
  21 引自E。 Steinilber…Oberlin; The Buddhist Sects of Japan(《日本的佛教教派》),伦敦,1938年,第143页。
  22 三乘十二因缘:三乘,佛教宣称,人有三种根器,因此有三种修持途径,并比做“乘”三种车,故名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译者
  23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花经》。莲花,喻其清净微妙。谓释迦说法,唯一目的在使众生得到智慧,人人皆能成佛,唯有法华经才是“一乘法”,其他皆引导众生接受“一乘”法。——译者
  24 引自E。 Steinilber…Oberlin前引书,第175页。
  25 圣西蒙(Saint Simeon):公元三四世纪的修道僧,生于叙利亚北部。传说他在柱子上生活了三十年,在柱子上传道。柱高初为六英尺,渐升高达六十英尺。——日译者'。 '
  26 来自我国禅宗之“棒喝”(不用言语,而以棒敲口喝来测验并训练弟子“根机之利钝”,即反应灵敏程度)。传说始于德山宣鉴、临济义玄(八九世纪),所谓“德山棒,临济喝”。——译者
  27 “公案”:原指官府判案。禅宗的“顿悟派”借用此词,把“禅机”比做判案。认为:悟道者的言行,常含“机锋”。一句话、一个诘间、一个动作,往往能深刻触动求道者的“根性”,使之顿悟而解惑脱蔽,其明快犹如断案。禅宗公案的书籍,著名者有《景德传灯录》、《碧岩录》、《广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译者
  28 这句话还有上半句。全句是:“夜未阑兮闻乌啼,缅思待生儿时母”。——译者
  29 禅书作“铁牛”。——日译者
  30 南岳,禅宗六祖大鉴慧能禅师的法嗣,金州人,唐玄宗天宝三年(1404年)六十八岁时圆寂,谥号大禅慧师。其门徒衍为临济、沩仰二宗。“朝我而来者何人”中文原为:“恁么来物是谁?”——日译者
  31 中文原为:“说似一物,即不中。”据禅语字汇,此句意为“这个本分底事,但只一言,即失其的”。——日译者
  32 两角:在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三段论(其代表是两难推理)中,被小前提肯定或否定的事项称作“角”。——日译者(按:两难推理的公式是:“如果A则B,如果C则D;A或C;因此,B或D。”——译者)
  33 Suzuki; Professor Daisetz Teitaro; Essays in Zen Buddhism(铃木大拙:《禅宗论集》),第三卷,第318页,京都,1927年、1933年、1934年。
  34 Sir Charles Eliot; Japanese Buddhism; p。401。
  35 Kagawa; Toyohiko; Before the Dawn(贺川丰彦:《天亮之前》),第240页。
  36 请注意,英语的良心(conscience)原意是意识(consciousness)。——日译者
  37 指“无心”、“无思无念”。——日译者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日本的幼儿并不是像爱思考的西方人所设想的那样抚养成长的。美国父母训练幼儿准备适应的生活,远不是日本那样谨慎克制的生活。然而,我们(美国父母)从一开始就教育婴儿,要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们那些小小的愿望并不是至高无上、都必须满足。我们规定一定的授乳时间和睡眠时间,时间未到之前,不管婴儿怎样哭闹也要让他等待。稍大一点,每当婴儿含手吮指或触摸身体其他部位,母亲就会敲他的手指加以禁止。母亲常常不在孩子身边。而且,母亲外出时,婴儿必须留在家里。当婴儿恋奶仍然超过其他食物时也要让他断奶。如果是用奶瓶喂养,则不给他奶瓶。有些食物对身体无益,孩子却必须吃。不按规定,就要受罚。美国人会很自然地设想,日本幼儿一定会受到加倍严格的训练,因为日本幼儿长大以后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十分小心谨慎地严格遵守道德准则。
  但是,日本人的做法并不是这样。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形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像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在美国,我们这种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教养非常严格,随着孩子日益成长而逐渐放松,待至他找到能够自立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别人的任何掣肘。在我们这里,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性的鼎盛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日益衰退,以至成为他人的累赘,就又要受到约束。按照日本那种模式来安排人生,美国人连想都想不到,似乎那是与现实背道而驰的。
  但是,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人生曲线,其安排在事实上都确保了一个人能够在壮年时期尽力参与该国的文化。在美国,我们依靠增加壮年期的个人选择自由来保证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则依靠最大限度地约束个人,尽管这个时期人的体力最强、谋生能力最高,却仍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训练(修养),能够产生靠自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虽然日本人在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壮年时期受到最大的约束,却不是终生受约束,幼年和老年时期则是“自由的领地”。
  对孩子娇纵的国民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