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99章

永乐风云-第99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奴婢不太清楚。”江保摇了摇头。

见江保如此,方孝孺自失一笑——建文家法甚严,江保一个内官,岂敢妄言政事?想到这里,孝孺微笑道:“知道了,劳烦公公带路!”

“回大人话,奴婢还要去传茹本兵,还请大人自己进去!”

“还要叫茹嫦?”方孝孺又是一阵疑惑:茹嫦是兵部尚书,皇上传他,难不成要议兵事吗?可议论兵事,怎么不叫齐泰而叫自己呢?不过孝孺无暇多想,忙应了一声,整整衣冠,昂首出门而去。

方到乾清门前,孝孺正要进去,便听后面传来一阵小步急跑声,一转身,正是兵部尚书茹瑺赶来。

“良玉!”孝孺一笑,称着茹瑺表字道,“皇上又非急召,何以匆匆至此?”

“孝直兄已经到了?”茹瑺拿出块帕子将头上的热汗擦了,随即笑道,“仆料想皇上召见,多半是为了兵事。眼下河北糜烂,圣上忧心如焚,咱们做臣子的得恭谨些,免得皇上心急!”

对茹瑺的解释,方孝孺只是淡淡一笑——他知道,茹瑺之所以“恭谨”其实是另有原因。

茹瑺非等闲大臣。此人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十六岁由贡生拔入国子监,吏部试居第一。入仕后,茹瑺一路官运亨通,历任承敕郎、通政使,到洪武二十三年,年仅三十四岁的他已官拜右副都御史,试兵部尚书,第二年实授,位列九卿。太祖在世时十分喜欢茹瑺,时称其为贤人君子,颁他“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并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其老家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这样的恩宠,在没有开国功勋的文官中可谓首屈一指。

不过月满则亏,茹瑺方过而立便身居高位,正是志得意满,做起事来未免独断专行了些,兼他又与勋戚藩王走的近,这便引起了众多文官的不满,其中便有后来的建文重臣黄子澄、暴昭。建文登基后,茹瑺调任吏部尚书。调令刚下,暴昭便参其为官不廉,黄子澄亦附和检举。此时建文正思谋削藩,也不想让这个与藩王交好的重臣在朝中碍事,便索性下道敕旨,打发他去河南做了布政使。布政使比尚书低了整整两级,这无疑就是贬了。茹瑺一下从云端跌落,自是郁闷异常。

可是时来运转,随着燕藩作乱,王师连战连败,时任兵部尚书齐泰难辞其咎,在汹汹物议中被罢免。茹瑺便又被招了回来,重新放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经此波折,茹瑺回京后战战兢兢,生怕重蹈覆辙,对建文也是满怀敬畏之心。故而建文一召,他便心急火燎地赶往宫里。

方孝孺在洪武朝时不过一介小吏,与茹瑺谈不上有什么过结。不过他自入朝以来,一直与齐泰、黄子澄同气连枝,故也不好与茹瑺走的太近。略一思忖,孝孺笑道:“也未必就是兵事,或有他事要询我二人也未必!”说完也不再多言,只作了个“请”的手势,与茹嫦联袂入殿。

建文在御书房召见二臣。一进书房,二人便撩起袍脚要跪。建文正在伏案批阅奏疏,见他们二人进来,遂撂下笔淡淡道:“免礼。”随即指了指案前的两张紫檀木凳子,二人会意,忙小心翼翼地就着凳子边缘坐下。

“两位爱卿!”建文轻轻吁了口气,望着孝孺道,“此番召你们前来,是为议平燕主帅一事。今李景隆已被罢免,平燕军事以谁为首,还需早做决定。”

“尚礼他们真的失势了吗?”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见建文果然是议军事,方孝孺心中不免仍是一惊。开战一年来,随着败报的不断传回,不仅朝野对齐泰这个兵部尚书的不满之情甚嚣尘上,就连建文本人,暗中也颇有微词,方孝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建文逐渐拉着参与到兵事中来的。不过建文对齐泰的信任虽不如当初,但每议军机,也都会征询他和黄子澄的意见。这一点即使是在李景隆兵败郑村坝,他二人迫于舆论被罢官之后也未改变。可此番,建文却未有召齐泰与黄子澄问计,而是换上了茹瑺,这是不是就说明皇上对他们的恩宠不在?如今的朝堂局势波谲云诡,若他二人果真倒台,剿燕派文官便将遭受重创,那些本就不想打仗,现在愈发被燕军吓怕了的勋戚们更是会一哄而上,逼建文与燕王讲和,果真如此,那局势就真不可收拾了!想到这里,方孝孺愈发心惊。略一思忖,他一欠身,试探道:“陛下,臣身在翰林,对五府武官不甚了解,主帅人选,可否再征询下齐泰的意见?他久在兵部,对将军们也熟悉些!”

方孝孺话音方落,旁边的茹瑺顿时眼角一跳。齐泰确实在兵部多年,可他茹瑺做的更久!而且是现任兵部尚书!方孝孺当着他的面儿这么说话,茹瑺听在耳里岂能受用?不过茹瑺也是经过波折的人,他自知圣眷和方孝孺全不能比,故虽心中恼怒,但面上却一片淡然。

“不必了!”建文摆摆手道,“李景隆刚刚回京,朝野正是舆情沸腾。此时再叫齐泰和黄子澄进宫,外间恐又多非议。”说到这里,建文想了想又道:“黄爱卿今天早朝被徐增寿气得不轻,先生待会儿出宫后去一趟他府上,代朕善加抚慰!”

方孝孺松了口气。从建文的态度中,虽不能判定他对齐、黄二人仍恩宠如初,但至少远没到圣眷已逝的地步。只要齐、黄不倒,朝政便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念及于此,方孝孺暗自出了口气。不过他又马上意识到,刚才试探建文的话对茹瑺无疑是一种失礼,想到这里,孝孺顿生出一丝内疚。但这事又没办法直接道歉,想了一想,孝孺对建文道:“陛下,臣对武将人选确无见识,还是听茹本兵的意见吧!”

“哦!”建文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的神情,转而对茹瑺道,“爱卿心中可有妥当人选?”

茹瑺已憋了一肚子火。方孝孺对自己视若无睹的那些话就不说了;就以职分论,他茹嫦是兵部尚书,涉及选将的事应以他的意见为主,方孝孺顶多从旁参赞罢了;可建文一上来就先问方孝孺,反把他晾到一边,见方孝孺黔驴技穷,才转过来问自己,可话语间还是那么不咸不淡!联想起当年太祖对自己的言听计从,茹瑺心中顿时一酸,几乎要落下泪来。不过他很快忍住了,调整好情绪,茹瑺对建文一欠身,恭敬禀道:“回陛下,现济南虽得保全,但北兵依旧势大。反观王师,接连大败之下,实力大损不说,士气亦是堪忧。值此危亡之际,平燕总兵一职应由位高望重者担任,如此方能迅速稳定军心。故臣建议,以武定侯郭英为帅,统领各路王师。不知圣上意下如何?”

“郭英不行!”茹瑺话音方落,建文便断然否决道,“他虽是开国老将,但廉颇老矣。白沟河一战,若他不溃,我军也未必会败!”说到白沟河那场惨败,建文火气又冲了上来,声音也高了几拍:“何况郭英本就不是什么大将之才,当初皇祖父之所以封其为侯,多半还是看在其姊总摄六宫的面子上。他在真定碌碌无为,独当一面尚且不足,又岂能再担任主帅?此人朕已有安排,明日便下旨令其回京!”

见建文如此评判郭英,茹瑺心中一阵苦笑:郭英确实不算名将,但带兵还是有章法的。至于白沟河一败,当时大纛在关键时刻突然倒下,这种事就是要怪也只能怪李景隆,与他郭英何干?不过眼见建文动怒,茹瑺也不敢硬争,无奈下只得咽口唾沫,又道:“既然郭英不可,那按资历排下来就应是安陆侯吴杰了。吴杰亦是将门之后,又兼着河北都司掌印,由他担纲也合适!”

“尔就只知将门吗?”建文忽然一声冷笑,语含讥讽道,“都说茹爱卿与勋戚们私交甚笃,看来确实不假啊!这一来二去,推的都是勋臣!”

“皇上!”茹瑺大吃一惊,忙从凳子上蹦起,又一骨碌跪倒在地,颤声道,“臣只是就事论事,绝不敢参杂私情!皇上明鉴啊!”

方孝孺也吃了一惊。稍一想,他便明白:建文这是火气上头,一时冲动浪言。思及于此,他忙起身跪下道:“茹尚书之言皆为公心,绝与私谊无关,这点臣是保得的!”

见茹瑺一副惊慌失措之态,建文顿也知自己孟浪了,遂不好意思一笑道:“二位爱卿快快请起。朕方才念及白沟河大败,一时动了心火,茹爱卿莫要介意。”

“是!”茹瑺这才稍稍安心,待起身后,他才发现自己背上已被冷汗浸湿。

“接着说主帅之事吧!”安抚了茹瑺,建文又接着自己的思路道,“前两次选帅,皆以高爵勋将充任。但无论耿炳文还是李景隆,都深负朕望!一个开国老将,一个名将之后,竟都不是区区数万北兵敌手!尤其是李景隆,竟被打得落花流水!”说到这里,建文的怒意又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朕看,这帮子勋臣是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早就忘了武人的本份!尤其是李景隆,身为曹国公,武官之首,竟能败得这么惨!如今局势糜烂至此,皆此辈之过也!”建文越说越火,当即挺身而起,右手紧握成拳,狠狠砸向御案,一脸忿然道,“此次再选主帅,绝不能仅看资历官爵,当唯才是举,如此方能救社稷于危难!”

“那陛下的意思是……”方孝孺试探地道。

“盛庸!”建文一脸坚决地道,“济南一战,乃开战以来王师首胜,其中盛庸与铁铉居功至伟,亦足现他二人之忠义和本事!国难思良将,朕之意,欲命盛庸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总领各路兵马;铁铉晋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说到这里,建文又把目光投向他二人,道:“二位爱卿意下如何?”

盛庸在朝廷主力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以一支残兵守住济南,硬是让所向披靡的燕军望城兴叹,这样的战果,对已被连番惨败惊得手足无措的朝堂诸公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而盛庸本人,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建文和所有支持平叛的官员心目中力挽狂澜的英雄。方孝孺也对这位不久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充满了敬佩,以盛庸为帅,他亦觉合适。只是他心中还有一个顾虑:“陛下,盛庸现不过一个都指挥使之职。而各路王师中,主将资历和官爵大多远在其上。贸然任其为帅,会不会使他人不满?”

“他们也配?”建文轻蔑地道,“他们要有本事,也胜北兵一回给朕瞧瞧啊?一个个都只会打败仗,有什么资格对盛庸说短较长?”

“话虽如此,但盛庸毕竟资历太浅,位份太低,怕指挥不动其他将领……”

“那好办!”建文当即道,“盛庸坚守济南,其功本就该重赏。朕明日一齐下旨,封盛庸为侯!至于爵名……”建文扭头想想道,“盛庸以守济南获封,便名‘历城侯’!此诏一下,盛庸便也是勋臣,看吴杰他们还能轻视他不?”

“如此最好!”孝孺这才放下了心。

“茹爱卿,你的意思呢?”见孝孺称善,建文又问到茹瑺。

茹瑺心中却又是一阵苦笑。建文长年居于深宫、方孝孺又是个整天拿着书卷的儒臣,他们对世道人心虽不能说是一无所知,但也是知之甚少。盛庸确实有才干,这点茹瑺也承认,重用亦是情理中事。但凡事皆需有度。茹瑺在洪武朝当了八年的兵部尚书,对军队,对武人再熟悉不过。军中最讲资格,盛庸原先不过一个默默无闻的正二品都指挥使,即便封为侯爵,但其资历不足,在军人眼中也就是个“暴发户”,很难让那些老资格的将军服气。尤其是让那些原先挂着都督衔的上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8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