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后望书 >

第12章

后望书-第12章

小说: 后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极少数城市和古镇外,已经没有完整的文化风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恢复和建设,是对“破旧”盲目的冲动,而经济条件又不具备,所谓的立也大多是因陋就简。“文化大革命”其实不在革命,而是对文化的蹂躏与割断。有些做法,如破“四旧”,似乎已经终结,可为什么相似的行为还在延续?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是“政治”冲动的话;而今天,却主要是官员的“政绩文化”,与开发商商业利益的双轮驱动。

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其文化和历史集中在市中心的三条坊、七条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7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有居民3600多户,1400余人。这里坊巷纵横,屋宇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走在浓荫蔽日,石板铺地的小巷上,穿行在白墙青瓦的老屋间,会使人神情清爽,生出很多遐想。

这里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地,明清古建筑错落群集。更有林则徐、邓廷祯、左宗棠、郑孝胥的故居,严复、冰心等也是从这深幽的小巷中走出,走向了全国。这里有43处国家级、地方级的历史文化遗存。199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阮仪三曾为福州做过城市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评审,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正式批准。大概是领导之间意见不同。

规划作出一年后,房地产开发热升温。“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地产开发商一眼就看出了其升值的潜力。领导要招商引资,要拿出最好的地块。他们请来香港李嘉诚投资开发“三坊七巷”。消息传开,福州的许多居民想不通,专家们更是联名在报纸上呼吁救救“三坊七巷”。《光明日报》以显著的版面作了报道。

香港豪富李嘉诚有钱,有地位,是请来的上宾。旧城“改造开发”工程,是要把整个“三坊七巷”重新“深翻”一遍,方案是在四周盖一圈38层的住宅楼,中间再建一个大商场。这一来,整个城区的环境都将改变。李嘉诚请香港著名的建筑师陈藉刚先生任首席顾问。

陈藉刚先生任得知阮仪三搞过一个规划,又持反对态度,于是便找到阮教授征求意见。阮先生把话说得很重:“别干了,干了,身败名裂!”还送给他一本书《名城鉴赏与保护》。这使陈藉刚先生深受触动,后来他坚决请辞,退出了设计,不再参与“三坊七巷”的改建。箭在弦上,已绝无后退的可能,李嘉诚又找了别人接替陈藉刚。开发工程破土动工,旧房子不断拆毁。众多专家继续奔走呼号,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沸沸扬扬,成了“焦点”问题。

房地产开发需要“滚动”,滚动不起来,资金周转就不灵。38层的大楼已盖了8层。李嘉诚只好停手不干。可当地有的领导仍一意孤行,准备在全国找几家大的公司,重新包装,接着开发。阮仪三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再次大声疾呼。据说由于一位中央领导看到了电视节目,过问了此事,才峰回路转。

北京建设部。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福州“三坊七巷”问题。会上,一致认为福州违反了国务院批准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知法犯法,建设部要求“三坊七巷”的开发工程全部停止,重新规划,重新审定。终于,在成片的瓦砾面前,日夜工作的推土机和挖掘机停了下来,除一坊两街被毁外,大部分街区终于得到了保存。

10余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保存下来的“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旅游的价值。

福州的“三坊七巷”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新的一轮大拆大建中,许多文化古城失去了风貌,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被破坏殆尽。

浙江定海古城被拆毁了。

贵州遵义古城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除遵义会议旧址那幢楼房外,整条街区的其他房子都被拆光了,重新盖起所谓民国初年式样的房子,还开辟一个大广场以便举行大型活动。……

五、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语言、文字、音乐、歌舞,是民俗风俗生活的总和。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气质,是思想、审美和价值的取向。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鲜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与认同。是浸透我们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绵不绝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技术教育心理的综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触摸的。也许是一个群落、一组建筑、若干街区,和一座城市个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谐与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

无论是典雅或者现代,在有文化的建筑上我们可以读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北京的皇宫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还是徽州的民居、客家的承启楼和陕北的窑洞,遗址上即便只有几块砖石,或者“露沾荆剌没铜驼”,我们仍能辨认出其岁月风霜的年轮。

我们从古代的诗人作品中,读出了中国城镇的神韵和气派: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烟雨里的高楼层台,有晚霞中的飞阁危亭,有小楼深巷,轩窗锦屏。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可处教吹箫”。

首先是城市的色彩——那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与中国人服装的主色调相似,黑、白、灰三色,是历史上我国城市的主色调。它无疑凝聚着东方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宋代诗人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有“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句。丹青原是指两种颜色,这里是指水墨画。

黑与白在国人的色彩观念里,如同阴阳两极对比,已不是单纯的黑白两种色彩,而是所有色彩的集合,是夜与昼的更替、一年四季轮换的体现。在水墨画中,黑白两种色彩是无所不包的。黑白展示了全部的色彩之美。

中国城市亦有例外。如唐代诗人杜甫《龙门》一诗记录了古都洛阳的光华色泽:“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近”——金色是佛相的定位,是佛国世界的视觉形象。金光灿灿的皇宫与佛寺点染了东都洛阳的辉煌与壮丽。今天,我们在青藏高原,仍然可以看到点染了理想和信仰之光的色彩——只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大小寺院、佛堂,才可以有辉煌金子般的色彩。

其次是城镇建筑布局的要素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

城廓,屋宇,街道。坊,里,巷和胡同。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均十分强调在城市中居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建筑——寺、观、庙,钟楼、鼓楼和书院等等,除皇城外,官府所在的衙门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如古代中国的县城和州府所在地,都有孔庙文庙。这些“公共文化”建筑确定之后,才是东西市、商业街区和住宅区。井然有序——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向,民族文化的组合。

我们走进传统文化街区、走过各组古建筑物,来到各个庭院,会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激荡、传承和演变。……

北方和南方,平原和水乡,乡土建筑、古迹名胜、传统特色——中国城市之古老与深沉的内容,中国规划和建筑丰满极致的创造,既不是一些人眼中破旧房子的堆聚,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知识告诉我们的——所谓风貌。当前,强调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与生活、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为文化在空间上的代表。强调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重要的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深化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走过深圳,走过浦东林立的摩天大楼,也走过周庄、乌镇,南浔、同里;走过今日的苏州、无锡;也走过丽江、平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山西晋中常家古城式的大院里,同样深藏着南方私家园林,有湖泊与亭台楼阁,在院内长长的迥廊墙上,嵌着很多书法碑刻。常家几代商人,靠从南方贩运茶叶,经汉水北上,然后运销到外蒙和俄罗斯乃至欧洲发家致富。富可敌国的商人,竟如此高雅,把多方觅得的中国古代名家的墨宝,一一刻在石碑上,珍藏家中,以教育后代要时时研习——据说这户人家的子弟中,只有最优秀的饱学之士,才能继承商业。

文化和知识都需要熏陶。

从北京到拉萨,再到峨嵋山、乐山、重庆;从曲阜、泰山再到武当山、庐山和徽州。2003年,我在进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中,在各地领导介绍中,听得最多的也是“打造”两字。打造风景名胜区,打造国际会展中心。甚至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中用几个月时间“打造”出一个大广场来,令一些专家痛心疾首。

文化与学历虽然相关,但并不一定成正比。不见得大学毕业,不见得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有高级职称的市长书记、建筑师规划师,就有深厚的文化,就能走进“大匠之门”。

记得30年前,我在某矿山技术科工作时,当时建一幢办公楼或住宅楼,铅笔、圆规、鸭嘴笔、计算尺,还有画图、描图、晒图,几十张图纸,出一套“蓝图”也几十天甚至数月。现在搞设计、画图也方便了,通过电脑建筑设计软件,小小鼠标把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几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楼的设计。

急功近利是当代官员的“通病”。

现在是崇尚速度的时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没有留下思考和审视的时间。在当代中国,“文化”正在不断萎缩。至少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快要被彻底抛弃、无情埋没了。

迷失的不仅仅是一群人。

时下地方领导们流行的说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令人不解的是,怎么经济倒成了“上层建筑”,而文化则成了可为经济垫脚的可有可无的台子,成了招徕游客吸引投资,打造所谓城市“名片”或者“明骗”的资源?

有谁认识到,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哺育我们的乳汁,是我们民族的根!

六、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

火车是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

火车站是现代城市的门。

火车站建筑是一代又一代建筑大师倾注心血、施展才华的地方。在世界一些城市,即使火车站改扩建,老建筑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巴黎把老火车站改成了著名的奥赛博物馆。

香港原九广铁路始发站的钟楼。车站因市政建设发展的需要搬到了红勘,钟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与尖沙嘴天星码头的港口建筑融为一体,又成为了维多利亚港轮渡码头的标志。灯塔下面的广场记录了这块前殖民地中曾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回归后的今天,每逢节假日市民们仍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

哈尔滨火车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世纪9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在19世纪末通过法国传入俄罗斯。当时正逢中东铁路建设时期。哈尔滨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1904年底投入使用,建筑形体扁矮、舒展,不完全对称,形体不乏雕塑感,曲线优美动感十足,门窗洞口或呈椭圆形,或扁券,或方额圆角、马蹄形等,边缘饰以流畅的曲线贴脸。整个建筑体态优美,形象活泼,色彩摩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