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道路与梦想-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前面的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后面的人又紧跟上来和我擦肩而过,犹如脚踏风轮。他们的袍袖发出悉索悉索的声响,更使我感到心跳加快。我追随了一阵,感到力不从心,饥饿感阵阵袭来,半途退了出来已是气喘嘘嘘。
回到宾馆,天刚放亮。从“巴依老爷”口里得知:这些人都是虔诚的朝圣的信徒,而我方才跟着他们,正走在朝拜的转经道上。所走路线是围绕拉萨城转圈的外经道,一圈转下来至少得3个小时。此外,围绕大昭寺的八角街为中经道,长度1。5公里。在大昭寺内围绕佛祖殿的为内经道。围绕佛像周而复始的转圈,是众信徒朝拜佛祖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半途而退的行为,“巴依”一本正经地告诫我:“转经道上哪能中途退出?心跳突然加快、想吃东西是佛祖在考验你的诚意。许多虔诚的信徒是在转经道上完成人生最后的旅途,含笑倒下,飞升天国。你连一圈都没走完,如何能得到佛祖的保佑?”
也许真是佛祖在考验我:渴望吃东西的愿望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自青藏线上身体进入辟谷状态,第一次有了进食的欲望。这么早,到哪吃早餐呢?
披着霞光,伴随肚子咕噜咕噜的响声,打的到大昭寺参观。寺院负责接待的是位年轻的喇嘛,身子骨略显单薄,名叫尼玛次仁。尼玛16岁皈依佛门,至今已有十几个春秋,曾在北京高级佛学院进修,能讲多种语言,现任大昭寺管委会副主任。得知我还饿着肚子,他便邀请我到他的寝室喝酥油茶、吃糌巴。
尼玛的寝室大约13平方米,是间典型的职业宗教者的宿舍,客人被请坐在床上。举目所望,排放整齐的宗教书籍把几个书橱塞得满满的。落地藏柜上摆列着一排盛满净水的银碗和几个活佛的相片。我能认得出的有十世班禅和十四世达赖。
酥油茶在暖水瓶里,是现成的。糌巴则是临吃前准备。特意洗过手的尼玛把炒熟的青稞面倒进一只精致的银碗里,拌上酥油、白糖、水,然后用手慢慢捏抓。直到糌巴攥在手上可以成形后,把银碗递过来:“试试糌巴的味道。不一定习惯。”也许是肚饿的缘故,我连喝了四碗酥油茶,还把一碗糌巴吃得干干净净。当尼玛知道我是第一次吃糌巴时,显得惊讶不已,因为连藏区的汉人都很难适应藏民族特有的饮食习惯,更何况初来乍到者。
藏传佛教讲前世和来世,我想:也许我的前世和西藏有缘吧,可是餐餐酥油茶和糌巴也未免单调了些。
尼玛介绍说,按“不杀生害命”的佛律,饮食上汉传和南传佛教均采取素食制度。藏区地势高寒,不食肉类体力很难维持,所以藏传佛教僧尼除了糌巴乳品外,允许食肉,但不食飞禽鱼类和驴马,广东人喜欢的狗肉是最大的忌讳。
聊天中,尼玛递给我一本相册,头几张是他参加全国青联代表大会期间活动的留影。而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尼玛自己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大昭寺的照片。勤学的尼玛是位摄影爱好者,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头衔。尼玛告诉我,他想创作一幅七色彩虹悬在大昭寺上空的照片,有几次好机会,只是没有广角镜头,气势出不来。实际上,尼玛拥有的只是一架傻瓜相机,经济上不允许他在个人嗜好上有更多的破费。尼玛每个月的收入在400元左右。食宿的开销,再加上必须支出的书籍费,剩余就不多了。
说话间一个小僧人探进头来,又缩了回去不见了。尼玛告诉我,那是他的亲弟弟,是大昭寺的小喇嘛。尼玛有两个弟弟,另外一个也在拉萨,正上小学,和尼玛住在一起。一家出了两个喇嘛颇使我感到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他的8岁小弟也准备出家当喇嘛。尼玛解释,因为他的小弟没有拉萨户口而面临休学回家乡,在大昭寺出家当喇嘛是较佳的选择。
“三兄弟全当喇嘛,父母会同意吗?谁来伺候老人?谁来传宗接代?谁来从事牧业生产?”显然,我的提问有些冒昧。
尼玛平静地回答:“当然,父母不同意是不行的。在我们藏区,一个家庭能出几个喇嘛是一种荣誉和功德呢。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喇嘛还俗的也有,那是少数,是很不光彩的。民主改革前,藏民族的人口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家当喇嘛的太多了。西藏是高原,生存的条件差,要是人口太多了,没饭吃,都活不了。从这个角度看,出家人没有后代也是件好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不是马克思的理论吗?这个道理和佛教教义是不矛盾的……”
不知为什么,和尼玛聊天使我的心境安静平和。窗外就是著名的八角街,商贩的吆喝声、佛徒的诵经声、游客的步履声、牲畜的铃铛声不绝于耳,让人感受到农业文明的市井风情,好一幅拉萨的“清明上河图”。在深圳的现代环境下待长了,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积累财富的诱惑,使人变得浮躁和惶恐;在大昭寺待上一个时辰,惴惴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对现代人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调剂。
也许是职业上的习惯,尼玛没向我提出任何问题,只是认真地倾听和解答。尼玛倾听提问时显得有些羞涩,但每当解答问题时,两眼即刻放出明亮的光彩,双手上下比划着,显示出职业宗教者的解说才能和对信仰的虔诚和执著。上午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尼玛约我下午4:30半再来。他说那时可以安排到释迦佛祖大殿膜拜佛祖12岁等身像,这座镀金铜像是1 300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携带进藏的。还可以让我到大昭寺天台观赏鎏金屋顶,远眺巍峨壮观的布达拉宫……
哲蚌雪顿节
来到拉萨正赶上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大街小巷彩旗飞舞,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据介绍,雪顿节原来是宗教节庆活动,后来衍化为演出藏戏歌舞节目的民间传统节日。因安排的游览节目和雪顿节没关系,我也就没留意,准备按预定时间表8月30日离开拉萨,去藏南地区的亚东。
8月29日下午我和车刚在八角街转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两位藏族老阿婆,正站在路边向行人乞讨,装束上不像无家可归者。车刚双手合十前去打问,她们告诉说,要去参加大后天哲蚌寺举办的晒大佛活动,年纪大了走不动,乞攒每人往返哲蚌寺的6块钱车费。车刚爽快地给了阿婆每人6块钱,两位阿婆高兴地离去了。车刚告诉我,西藏的著名寺院都有晒佛的传统,在选定的节日里,众僧将收藏的巨幅彩绣佛像抬到寺院外晒佛台上展示,同时念经颂赞佛陀功德,祈祷天下平安。哲蚌寺的晒大佛活动在藏区最负盛名,亦是雪顿节的高潮节目。数万僧俗瞻仰大佛,场面宏大得难以形容,不去看很可惜。我和小周被说动了心,决定改变旅行时间表,参加晒大佛活动。
9月1日一早天没亮就动身前去距拉萨西北15里的哲蚌寺所在地,根培乌孜山坳。吉普车的前灯在静悄悄的路面上晃动着,射出刺眼的光柱,既见不到一个行人,也见不到一辆汽车。显然我们没把握好时间,起早了。我心想,早点到现场可以占据拍照大佛的有利位置,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攀上山头,俯瞰这座曾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寺院的黎明日出……
当吉普车接近山口时,天蒙蒙亮。开始见到匆匆赶路的人群。驶进山口,路上的僧俗信徒越来越多,吉普车只好减缓速度,慢慢地在人群中蠕动。四周张望,进山的路上拥挤着朝佛的善男信女,路两旁平缓的空地摆满了各种样式的汽车,刚刚赶到的汽车见缝插针寻找空位,身着白色制服的警察队伍在竭力地维持着秩序……此时才意识到,我们迟到啦!
天放亮。在崎岖、狭窄的山道上,扶老携幼的信徒们以不紧不慢的节奏向前移动着,山坳深处传来阵阵低沉的法号声……我和小周的脚步快了起来,急切地穿越前面的队伍,担心错过晒大佛开始举行的仪式。紧跟在后面的车刚气喘嘘嘘地安慰着:“别着急,赶得上……”
晒大佛的仪式已经开始。当挤进哲蚌寺观佛台的位置时,先到一步的记者、摄影爱好者已经抢拍了一轮,支着大小“炮筒”的三脚架一溜排开,哪还有支三脚架的位置!放眼望去,只见释祖佛像的巨幅唐卡画像正在对面陡峭的山腰自上而下,栩栩展开,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色彩之鲜艳,令人惊叹不已,其对心灵的震动,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围绕大佛四周焚燃的柏枝(煨桑)升腾起霭霭烟雾,佛像的两侧、下端聚集着抛献哈达的信徒,更多的信徒则散布在山坳里,面对佛像手摇嘛呢经轮,诵念六字真言,场面生动感人。山坳里飘散着松柏燃烧产生的淡淡苦涩味,冉冉上升的桑烟把天和地连为一体,给虔诚的信徒无限遐想,仿佛慈眉善目的佛祖重生再现……
记者、摄影爱好者,屏着呼吸等待第一抹阳光洒在释迦牟尼像上。等啊、等啊,但躲藏在云层后面的太阳却迟迟未露出脸来。我们从藏北到拉萨,天天阳光明媚,但到了晒佛的日子老天爷却不受佛祖的调遣,也不买众信徒的账,始终阴沉着脸。数万名汇集在山坳里的拉萨居民、外地信徒,在虔诚向大佛抛扔哈达和表示敬意之后,心满意足地散坐在山坳的坡地上,畅饮酥油茶、青稞酒,食用各种美味食品,尽情地交谈玩乐……
我们仍然支着三脚架,耐心地等待着阳光。身旁的几位年轻的红衣喇嘛对照相机上又粗又长的望远镜头发生了兴趣,轮流凑近取景器看个究竟,其中一个喇嘛看完之后,用藏语和车刚交谈起来。车刚笑着翻译喇嘛表达的意思:“当初升的阳光照在展开的佛祖身上的时候,佛像的顶端会出现耀眼的光环,但一般的照相机是照不到的,如果这么长筒的相机能照到的话,喇嘛希望能给他邮寄一张。”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一位倾听对话的女孩子把手中的傻瓜相机递给车刚,问道:“佛像出现光环能持续多长时间?我这个型号的相机能拍到光环吗?”问话的女孩子长得瘦瘦小小的,年龄在20岁上下,其询问的神情显得单纯认真。车刚接过女孩子的傻瓜机,连声说了几个:“没问题、没问题……”但随后又解释道:“喇嘛所说的光环实际是阳光折射空气中水分子形成的彩虹,恰在展佛的清晨出现是很少见的。”
我问小女孩是不是度暑假的一年级大学生。女孩子不以为然地说,她大学毕业已经5年了。头发修饰得短短的女孩子反问我们的来历,得到答复后主动自我介绍,她在香港新鸿基驻广州办事处任职,自费到西藏旅游,刚从阿里搭乘顺风车返回拉萨。
我接着问:“适应高原反应吗?”
女孩子随意地答道:“能吃能睡,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在西藏旅游期间,冷不丁就会碰到身背简单行囊的年轻人,加入你的圈子,谈天说地,自然得就像彼此很熟悉一样,待讲完要表达的感受,听完想获取的信息,道声拜拜,消失了。独自一人到高原来旅游需要冒险精神,还需要应变能力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有意思的是,遇到的“个体户”全是女性,而男性却是结伴而行,没有独自一人的。虽然中国社会具有大男子主义的传统,现实生活中的“阴盛阳衰”却是无法回避的现象,远足旅游也不例外呀。
云层越积越厚,开始滴小雨点儿。车刚把夹克衫罩在相机上,继续耐心解答女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和小周则收拾好照相器材,撇下车刚,冲下山坳,企望能在收大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