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妖孽-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法善将手中的光骨头扔得远远的,问燕无情道:“那么以你之见,谁会是凶手?”
燕无情没有了笑容,徐徐道:“这个人,我也在找!”
第572章 不得歧视外来悟功人员(上)
一场原本极有可能演化为正魔两道冲突火拼的风波,就此偃旗息鼓化于无形。
尽管终南剑派众高手依然不能完全相信龙法真人的遇害与幻星魔宗无关,但至少燕无情已成功洗脱了自己的嫌疑。
第二天一早,终南剑派向瑶台宫借了一座大厅,为龙法真人设下灵堂。
燕无情竟然兴致勃勃地拽着刁小四前去烧香吊唁,还说什么人死为大,上柱香是必须的。
刁小四才不管谁大谁小,他只知道跟了死老头那么多年,这老妖什么时候良心发现过?十有八九吊唁是假,溜到灵堂里对着龙法真人的棺材,心里暗爽一番才是真。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半推半就便也从了死老头的心愿,相偕前往灵堂敬香。
包括蓬莱仙阁、青城剑派、正一道等在内尚有不少名门大派的高手暂留在昆仑之墟,尚未离去。大伙儿闻听龙法真人突然遇害的噩耗,无不大吃一惊,纷纷赶来灵堂慰问祭拜。
刁小四脸皮再厚,和那么多心情沉痛群情激奋的正道耆宿同待在一间屋子里,也难免觉得浑身不自在。
念及昨天太忙,还没来得及去找空月真人收债,便跑去跟这老牛鼻子打了个招呼,让他派人领着自己前往天藏洞参观。
空月真人无心搭理刁小四,冷冰冰地瞟他一眼,便吩咐二弟子杨熙梦带着刁小四去天藏洞。
比起性情厚重的赤尊侠、温润纯良的凌懿轩,杨熙梦显然是另一种性格的人。
这家伙长得圆圆胖胖,颇有贼老道年轻时的几分风采,但细皮嫩肉皮肤白净,看上去就是个老好人。
时值天下正道为龙法真人之死悲伤欲绝之际,杨熙梦也面容严肃,说话细声细气不苟言笑,但好歹也算是个态度和气,容易接近之人。
两人离开灵堂直往后山而去,过了山顶的磨剑崖,顺着一条僻静清幽的小路走出十多里地,前方来到了一座瀑布。
这瀑布自磨剑崖左面的一块峭壁上激荡泄落,隆隆水声震耳欲聋,白茫茫的水雾蒸腾翻滚,幻动出七彩的虹霓。
杨熙梦在距离瀑布三十余丈外的一块向外凸起的岩石上站定,脚下便是深不见底的幽谷,那瀑布飞泻而下也不知几千仞深。
刁小四一看前方已经没路,再望望四周空荡荡白茫茫,不禁心里打鼓道:“杨二胖,你不会是要劫财劫色吧?”
杨熙梦一呆,险些从山岩摔落掉进底下的万丈深渊。
“刁宗主,你对自己的男色很有信心吗?但依我看,你这贼眉鼠眼的样儿,丢在山沟里连大灰狼都懒得啃一口。”
“真的!”刁小四一听不是要谋财害命,顿时胆气大壮道:“你把我引到这鬼地方到底有何不良企图?天藏洞呢,为何还不见踪影?”
杨熙梦伸手指向对面的瀑布道:“洞口就在对面。”
“瀑布后面?”刁小四惊异地打量峭壁,光秃秃的与传说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相去甚远,只不晓得洞里头有没有住着几只猴子。
“正是。”杨熙梦从袖口中取出一支外形如同玉如意的翠色令牌,虚指向正前方的瀑布,口中低低念动真言。
翠色令牌缓缓亮起,飚射出一束浑圆的光芒,在空中迅速膨胀变粗,直至笼罩在了瀑布之上。
“轰!”瀑布泛起碧光,犹如珠帘般从当中分开,露出了一个幽深的洞口。
杨熙梦说道:“刁宗主,那便是天藏洞。你可以在里面逗留十天。洞口内侧悬着一串风铃,想离开的时候只需轻轻摇动,瀑布便会自动打开。洞内设有诸般禁制,只是为了防范别有用心之徒毁坏洞壁上的石刻,但并不妨碍你修炼参悟。如果你没有别的吩咐,在下这就要回宫复命了。”
“等等!”刁小四问道:“洞中无日月,万一我忘了时间怎么办?”
杨熙梦微笑道:“没关系,十天后我来接你。”
刁小四点点头道:“嗯,这样好。咱们十天后再见,记得多带点儿吃的,你们瑶台宫自酿的酒真不错!”
他纵身凌空飘渡过万仞深渊,来到洞外,顿感一股奇异玄妙的气息如清风拂面从洞中吹来,令得神智清爽心绪宁和。
原本他多少还有些担心空月真人输不起,借着天藏洞坑自己一把,现在看来好像是多虑了。
他飘身穿过水帘落入洞中,光线登时变得幽暗,洞内的石壁隐隐透出一抹青色的光晕,那玄妙气息便是由此而来。
忽然身后瀑布合拢,眼前彻底暗了下来,但借着石壁上散发出的幽光,仍然能够朦朦胧胧看清楚天藏洞里的景物。
天藏洞并没有刁小四想象中的那么大,最宽处不过三丈,深亦不到十丈,几乎一眼就能望见底。
洞口异常潮湿,低洼处积起了一方小水坑,里面却十分干燥。
两边的洞壁上各有三篇用阴文雕琢的石刻,山洞尽头的石壁上也有一篇,合在一起想必就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正道至高圣典《太真七卷》。
在石壁近处的地面上,有不少或深或浅的凹坑。刁小四起初并不晓得那是什么,后来才意识到,这些凹坑是历代昆仑瑶台宫的不世天才入洞参悟修炼,在石壁前打坐经年累月磨出来的。
除此之外,天藏洞中别无长物,显得格外寂静空寥。
刁小四对《太真七卷》事实上没有多大的兴趣,但他很想见识见识众人口中所说的昆仑始灵——王母娘娘留下的一缕神识,定然错不了。
可惜不管是天上贬落的神仙还是人间的死老头,都不晓得如何唤醒始灵,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讨价还价从她身上多弄点好处出来。
有些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遇而不可求全凭机缘巧合。
刁小四一边缓步往洞里走,一边随意打量两旁洞壁上的石刻。
靠洞口的是《太真七卷》里的起首两篇,每篇的字数约莫在三四千左右,密密麻麻几乎占了洞壁一半的面积,讲的是瑶台宫诸般修炼功法的概要与领悟。上面记载的内容虽然颇为深奥玄奇,但对刁小四而言已经没有太大价值,而且若非瑶台宫的弟子,即使背得滚瓜烂熟,限于修炼的功法不同,也同样无法运用。
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字数明显少了许多,里面记述的也不再是修炼功法,而是对若干最基本的大道法则进行阐述与推衍。
刁小四一目十行地扫视一遍,发现两卷真言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有为无之体,无为有之根;无为道之体,道为无之本;不有而有,虽有不有。”
这道理自己三年多前就懂了,现在看来已无甚稀奇。
当然,《太真七卷》里的字字精雕细琢的阐述比起龙城老爹不负责任的一通乱涂乱刻,显得要细密完整也更加深入浅出,相对容易理解也易于参悟。
但这样做也有副作用,就是让后来的修炼者不知不觉中就坠入了前人留下的窠臼,从此陷入一种既定思维模式,越往前行路越窄,除非能以旷世才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否则早晚会走到胡同的尽头,黑暗的深处。
洞壁最里头面对面合计四百余字刻的是《太真七卷》里的第五卷和第六卷内容。
这两卷经典显得格外晦涩难懂,时不时出现跳跃性的记述,到第六卷结尾的四五十字,几乎完全失去了逻辑性,更像是某人醉酒后在石壁上留下的涂鸦。
刁小四却来了兴致,他隐隐约约猜到,这些看似零乱残破的语句,实际上是写下《太真七卷》的那位昆仑先贤在苦悟大道极致奥妙时,灵感迸发所产生的智慧火花。或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或是惊世骇俗的颠覆语论,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传承千年光照万古。
他翻来覆去将第五卷和第六卷读了不下十遍,迷惘的眼神逐渐清晰明亮了起来。
从本质上说,两卷经典试图讲明的只有八个字:“不无而无,虽无不无。”
其中的道理刁小四也是在昨天与空月真人一战中,于生死关头触动灵机,才豁然顿悟。不过石壁上的阐述明显要比宁无奇来得更加深入,甚至提出了不少悖论与类似于质问的困惑观点。
不知不觉,刁小四在石壁前盘腿坐了下来。
假如《太真七卷》仅仅是一些所谓的盖世奇功秘籍,他早就不屑一顾。但对于大道法则的探索与记录,却正挠到了他的痒处。
倘若以绝对修为而论,昨日击败了空月真人,刁小四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世数一数二的超绝高手。但那多少是依靠了灵集丹王、天命符和昆吾神刀的助力,而单论的纯粹道心境界,他远未达到大圆满的境界。
何况,短短数日的工夫他的修为突飞猛进臻至巅峰,根基并不稳固,尚需慢慢雕琢消化,否则很容易滋生心障引起走火入魔。
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天藏洞之行。
这也是刁小四在前往虚无大荒之前,能够再次提升自己的唯一途径与机会。
然而究竟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
第573章 不得歧视外来悟功人员(下)
三天后,刁小四疲倦欲死地从地上爬起来,冷不丁脚一软险些栽倒,直感两条腿都麻木了。三天三夜纹丝不动地保持同一个姿势的后果,就是几乎落下个半身不遂。
第五卷的内容他基本搞懂了,第六卷最后二十多字前言不搭后语,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这些跳跃性的语句里,有些是经典有些是垃圾,还有个别是将人带进沟里的东西。
所以他也打算全部弄明白,否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位留下《太真七卷》的瑶台宫前贤修为不到家,相反他绝对是个千年一出的天纵奇葩,甚至比龙城老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想得更多。
而天才,大多都是些兼具偏执与疯狂的神经质的家伙,不仅敢于挑战自我,更不惧于质疑大道法则,留下许许多多离经叛道之语。
这点却令刁小四很是郁闷——为何这家伙在石壁上涂鸦那么多大逆不道的话,却成了令后世景仰的传奇人物;而自己呕心沥血地不时抒发几句感叹,竟被人看成是白痴?
他到洞口用清凉的瀑布水冲洗了下脸,待回转过来仔细观望山洞底部石壁上的最后一卷寥寥三十余字的经典时,忽然醒悟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竟然、居然是自己还不够叛逆,不够癫狂,更不够毒舌。
“天地混沌?就是混蛋!”“天即无道,哪个是道——”“道、道、道,狗屁道!”
如此这般指天谩骂嬉笑讥嘲,通篇没有半句好话,以至于刁小四非常疑惑,老天爷怎么不派人把他活活掐死?
石壁上最明显的是两行字大如斗的狂草,一行写的是“这个真没有”,旁边还有一行写的是“这个可以有”……
刁小四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对这位著写了《太真七卷》的昆仑先祖好感剧增,大有知己之感。
要不是亲眼所见,打死刁小四也不敢相信,这居然会是号称正道第一经典的《太真七卷》的最后一篇。
不过话说回来,那两行狂草却和宁无奇所说的“虽无不无,有无不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要生动有趣了不少。
道,到底是有还是无?这是千年以来困扰无数修真之士的玄妙命题。
但宁无奇也好,《太真七卷》也罢,都是认为“道”事实上是处于一种或有或无,有无不定的奇妙状态。
唯有一念及于道时,这种不确定状态便戛然而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