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储安平与(观察) >

第23章

储安平与(观察)-第23章

小说: 储安平与(观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些文章远离政治随笔。储安平早就认为:“钱钟书先生,若把各种条件总加起来,他是中国最出色的一位治文学的人。他造诣的广博精深,允为同侪器重。他的文章另有风采,别具一格。”① 
  钱钟书在《观察》上只写了几篇简短学术随笔,他对政治的态度和他对政治特有的回避方式,常使人想到《围城》。抗战结束以后,有多少作家在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忧虑重重,而钱钟书却能够在他的书中把这一切都消解在永恒的日常人生主题中。当有人问到钱钟书:在抗战末期,钱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同是上海红极一时的作家时,钱钟书连忙说:“我不如她。我从来没有见过她。我是一个比较retired person(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② 
  在《观察》撰稿人中,钱钟书对政治的看法非常独特,这种独特是在回避政治中得到体现的。钱钟书对政治有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干校六记·小引》中,他写道:“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于心”。③钱钟书对于灾难的评价依然如此平静,这符合他的一贯性格。钱钟书在当代为人广泛尊敬,除了他在专业上的巨大成就外,钱钟书是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学人,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很难在任何一个历史的波动中找出钱钟书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人格的力量非常令人尊敬。   
  第三节《观察》撰稿人的三种类型(2)   
  储安平、费孝通和钱钟书同为江苏人,都受过比较严格的传统教育和完整的大学教育,又都曾留学欧美。储安平热衷于政治,以办《观察》达到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以接任《光明日报》总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储安平是执著的,对自由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上了历史的最前沿,在1957年几乎所有的“右派”言论中,储安平的言论最为人熟悉,也最有悲剧色彩。   
  第四节《观察》撰稿人简况   
  第一、从《观察》撰稿人的年龄结构上看,大体有两个年龄段,第一个是以胡适、马寅初、许德衍、任鸿隽、傅斯年、张东荪、萧公权、冯友兰、胡先骕等一批19世纪末出生的,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约占《观察》撰稿人的10%左右。在《观察》时期除个别人外,这批人不是最活跃的。 
  第二、《观察》撰稿人主要是20世纪初出生的人,具体时间约为1900~1910年前后。作为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40年代最为活跃,因为从年龄上看这个阶段出生的人,在当时都在50岁以下,其中多数人是不满40岁,无论在专业、思想还是勇气和精力上都是人生最佳年龄时期。 
  第三、从《观察》撰稿人的受教育程度看,他们都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主要范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 
  第四、从留学背景看,《观察》撰稿人除个别人是留日的以外(约有3人) ,其余都是留学欧美的。 
  第五、从《观察》撰稿人的职业分布看,除了个别人为政府官员如陈之迈、郭有守等人外,大部分是当时名牌大学的教授。从专业分布看除任鸿隽、戴文赛、胡先骕、曾昭抡等少数从事自然科学外,多数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其中尤其以从事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和文学的为多。 
  第六、1949年以后,《观察》撰稿人中约有十人离开大陆先后到了美国和台湾,其中绝大多数人留在了大陆。如果从个人生活的基本情况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离开大陆的条件,但他们没有离开。《观察》的撰稿人中有像杨刚、徐盈、李纯青和范长江这样的共产党人,但多数是无党派人士。 
  第七、1957年夏天,《观察》撰稿人中的多数被打成了“右派”。到了1966年,《观察》撰稿人中的许多人像傅雷、储安平、潘光旦、曾昭抡等就已先后离世。   
  储安平著作单行本目录   
  储安平编《中日问题与各家论见》(政论集),新月书店,1931年,上海。 
  储安平著《说谎者》(小说集),1936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上海。 
  储安平著《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1936年,开明书店,北平。 
  储安平著《英国与印度》(专著),1943年,科学书店,桂林。 
  储安平著《英人·法人·中国人》(专著),上海观察社,1948年,上海。 
  储安平著《英国采风录》(专著),上海观察社,1948年,上海。 
  储安平著《玛纳斯河垦区》(散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北京。 
  储安平著《新疆新面貌》(散文集),1957年,作家出版社,北京。 
  批判储安平言论专集目录 
  《右派分子储安平的言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编,光明日报社印刷,1957年,北京。 
  《〈观察〉储安平言论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编,工人日报社印刷,1957年,北京。 
  《批判光明日报参考资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编,光明日报社印刷,1957年,北京。   
  后 记   
  这本小书是我在1993年完成的。其中的主要部分曾收入《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一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这次单独印出,我在原稿基础上作了较多删除(主要是个人色彩较浓的议论)。我写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国内关于《观察》周刊的研究还很少,材料也不易得到。过了十几年,相关的研究已很丰富。作为较早对这本周刊的研究,这本小书曾起过一点作用。今天单独印出,更多具有的是纪念意义和在材料方面的线索。 
  感谢韩勃兄的关照,是他在十几年后还记得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所长,为我提供了一年在北京访学的机会,使我有较多时间修改这本旧作,感激之情难以言说。友情比书重。 
  作 者 
  2005年5月19日于北京访学期间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