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解析】关于“关雎之乱”,历来的解释是“最后一部分是《关雎》”或者“《关雎》的结尾”,其实都是把“乱”当成结尾来解释,以便对应第一句的“始”。但是,这样的解释明显不对,如果结尾是《关雎》,那么就应该说到开头是什么。《史记》中记载“关雎之乱以为风始”该怎么解释?所以,“关雎之乱”就是“关雎”,整句话的断句就应该是这样的。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在这里做演奏解释。
看起来,关雎能成为《诗经》开篇之作,与师挚可能有关系,大概师挚的演奏给孔子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现实解说】从邓丽君开始,情歌就被唱得很温馨了。
15。4(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解析】孔子不解风情,非要说破人家。人家讲的就是这种境界,这种欲罢难休,若即若离的情调;讲的就是你想我我念你,对面不见千里相思的格调。孔子一生不懂风情,所以把个老婆也给休了,一生孤独。后来孔子的儿子孙子都遗传了这一点,儿子说:“我没娘,凭什么你有娘?”于是把老婆休了,让孙子子思也没了娘;子思一生气,后来也把老婆休了,让自己的儿子也没了娘。
不过呢,孔子虽然不解风情,却不至于不食人间烟火,《诗经》里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歌,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想说是:“要是我有个情人的话,千山万水我也要去找她。”
【现实解说】——亲爱的,我爱你,可是我在巴黎。
——放屁,我现在就在你家里。
——啊,你在我家里?我怎么没看见你?
——你个臭不要脸的骗子。
孔老师说得对,任何以距离为借口的人,都是感情骗子。
15。5(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人类社会最一开始处于原始的自然的状态,因此有了诗来表达情感;之后有了礼来约束大家,社会就成其为社会;最后有了音乐,人类社会就有了大成。(旧译: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解析】这段话明显不是来讲个人的,而是讲人类社会的。诗、礼、乐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人学习的三个台阶。
这好像是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现实解说】俗话说得好:生活就像一首诗。可是,真没有什么好诗。
15。6(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趣,可以了解社会,可以懂得交往朋友,还可以抒发自己的不忿。近了说,可以教给你们怎样孝敬父母;远了说,可以告诉大家怎样侍奉君王;另外呢,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析】卖什么吆喝什么,孔子修编了《诗经》之后,开始大力向学生们推广。基本上,《诗经》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学了《诗经》就什么都不愁了。
《诗经》确实能让人们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不过到了今天,要学《诗经》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事实上,轻松愉悦的东西总是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能够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现实解说】兄弟,为什么不打游戏呢?游戏可以了解历史,可以学习知识,可以交朋友,还可以发泄不满。近了说,不用到处跑,免得被贼偷;远了说,可以知道人类是怎么进化的。另外呢,还能学习不少英语单词。
15。7(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这一段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上一段15。6(17。9),所以,即便是圣人,也有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时候。
基本上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学生把《诗经》倒背如流了,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于是孔子给他来了一盆冷水。孔子实际上还有话在心里没说出来,大致是:你牛什么?你看人家冉有师兄,就没学过《诗经》,人家这管家当得多好?你看人家子贡师兄,也就学了半吊子《诗经》,人家出使,那是无往不利。你背了几首诗,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你还差得远呢!
【现实解说】会背几首诗,就以为自己是神童了,就以为自己是文学家了,这种人很多。
15。8(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解析】《周南》《召南》都是《诗经》里的诗。
这是在孔子从卫国回国之后,儿子也有五十岁了。孔子平时没心思教育儿子,只是偶尔碰上教育几句而已,话也说得很不客气,颇有些“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的意思。而儿子似乎也很怕见他,接受的教诲屈指可数。孔子一生,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可以说是疏于教育,儿子一生碌碌无为,忧郁早终。
这段话就说得很不客气,话里带着讽刺。
譬如你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一般的说法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娶不上好老婆”。可是如果你说“不好好学习,跟个傻瓜有什么区别”,两句话,态度截然不同。后面的一句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是个傻瓜。
【现实解说】很多著名教育家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就像很多婚姻问题专家守不住自己的婚姻一样。孔子培养了很多人才,却培养不出自己的儿子来。所以,尽管有句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概率大得多。
第十六部分 论人
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他对古人总是很崇拜,认为古老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因此,孔子经常赞扬古人来贬低当世。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赞扬外国人来贬低本国人。
很显然,孔子就是一个愤青。
在不同的年龄,孔子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孔子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发现孔子的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对孔子思想产生影响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么人呢?周公、管仲、子产、老子。基本上,这也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过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16。1(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真是很差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宅,每处都有一套管理人马,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这样的位置。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节俭以及不懂得周礼。所谓三归,历史上解说众多,总的意思无外乎管子很有钱很铺张很违背周礼。管子确实不是一个很讲究周礼的人,很多地方的规格竟然跟国君齐桓公一样。对此,孔子还有一个评价,说是管子这样奢华,让齐桓公很难办。由于功劳大能力强,管子的奢华固然在当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却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远之,在儿子这一辈就不得不出逃楚国了。所以说,孔子的话不无道理。
关于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说法不一,因为孔子对管子有赞有弹,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样给管子打分。其实,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评论孔子的时间顺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这段话是孔子早期对管子的评论,这个时期孔子还在拼命宣扬周礼,并且他并没有到过齐国,完全没有感受到管子的先进治国理念。这个时期,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很低。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不成功;打仗,总是当逃兵,说是怕自己死了没人养老娘。后来辅佐当时齐国国君的弟弟公子纠,齐国国君被杀之后,公子纠和弟弟小白争夺国君,公子纠被杀,管仲并没有尽忠而死,而是在鲍叔牙的引荐下投靠小白,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中国第一相”,辅佐小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在治理国家上有很多创举,他注重经济和商业,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倡礼义廉耻。中国的户籍制度、盐铁专卖、百姓议政,甚至金融管理等思想都从管仲开始。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纵横中原的同时帮助其他诸侯打击北方野蛮民族。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而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原则是“尊王攘夷”,这一点尤其得到孔子的赞扬。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一天说到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一脸不屑:“这个人很差劲的,是个奴隶主,还有作风问题,跟黑人女奴隶还生了孩子。他要是伟人,我妈都是伟人了。”
16。2(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而不动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解析】什么是仁?孔子说了:世界和平就是仁。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尊王攘夷,维护和平,却尽量避免使用武力,这不是仁吗?管仲对付诸侯非常有策略,以诚信为主、威胁为辅,实在不行才动用武力。当时的齐国尽管也多次出兵,真正交战的却只有与北狄,与中原诸国以及楚国都是和平收兵。所以,尽管齐桓公的霸业比后面的霸主要小,却是最受推崇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