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女性主义 >

第23章

女性主义-第23章

小说: 女性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婴儿期开始,母亲就是男孩的里比多的渴慕对象,其后,男孩拒绝母亲,认同父亲,产生阉割焦虑,摆脱俄底浦斯情结,导向超我,将男性认同为内在的自然的性别。女孩与男孩相反,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人,并接受了###低于###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嫉妒的煎熬。为了得到###,女孩放弃作为爱的对象的母亲,转向父亲。后来,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了,就想用同父亲生孩子作为补偿。男孩的阉割焦虑解决了恋母情结的问题;而女孩的阉割情结却导致了恋母情结。男孩解决了恋母情结之后,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关于女孩的理论却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阉割焦虑是男性心理的中心。总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家庭关系,亲子的早年关系,女孩直接认同母亲,而男孩必须将自己与母亲区别开来,拒绝和否定母亲,以定义独立的自我。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别认同理论方面。由于他的性别认同理论中关于女性性格的假设强调,小女孩从发现无###起,即被###低等和###嫉妒压倒,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弗洛伊德的性别认同论被认为有男权主义的偏差。    书包 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2)
对于心理分析理论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原因是其理论与很多经验研究所发现的事实并不相符。换言之,弗洛伊德理论只能被当作一种未被证实的理论假说来看待。米利特(Kate Millett)着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论的下列观点:将男性等同于主动,女性等同于被动;###嫉妒。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指出:他的理论不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中心的。他的理论有过度概括的倾向,以为人的生理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好象女性被解剖学决定要经历缺失和下等的感觉。(Nelson; et al。; 62)  其实,心理分析学派对两性区分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弗洛伊德认为,当女孩发现自己无###时,从男性退缩回女性。心理分析学家霍妮(Karen Horney)和琼斯(Ernest Jones)反对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生殖器阶段就存在的,男女两性各自分别获得了内在的不同机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拥有前男性生殖器的、前俄底浦斯情结的起源。霍妮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不是获得的。它先于生殖器阶段,是内在的。对异性对象的选择源自内在的女性气质,源于对荫道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对于缺少###的失望。女孩的欲望指向###,是出于性冲动,而不是出于自恋。(Person; 79)  斯托勒(Stoller)则进一步认为,男女两性在第一阶段均为女性,这是因为儿童对母亲的认同,男性的发展和认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认同才能获得。男孩必须克服对母亲的认同才能获得男性。独立个性的形成对于男女两性不应有什么大的差别。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女性是后来获得的;对于斯托勒来说,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男性是后来获得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霍妮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男性女性应当被视为平行的结构。女性认同和男性认同的形成没有孰难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认为社会性别是从内在的异性恋倾向来的,这一点却没有什么证据。性对象的选择是获得的,而不是内在的。  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点在于###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这一问题。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有三点错误:一是女孩从母亲转向父亲的机制;二是女性生殖器自我意识的性质;三是关于###嫉妒的发生学。女孩由母亲转向父亲是由于其女性生理和对荫道的意识,而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结(杀母奸父)直接来自其内在的女性。现代心理分析学者大多赞同霍妮的观点。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提出,与女性的“###嫉妒”相应的有男性的“荫道嫉妒”,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芬兰,在犹太人和###的传统中都有过男性“假生育”的习俗。假生育的仪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男性仪式性地强调###对于生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强调子宫的重要性。  一种同弗洛伊德理论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的过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充满冲突和矛盾,而是一个平静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性别的认同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成分。性别的获得是从非冲突中学习经验,而不是从冲突中学习经验。性别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别也不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非冲突性的,是通过认知和实践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由身体、自我、社会教化和性别差异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还特别关注母亲女儿关系,认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点。性别教育的历史观点认为,母亲给孩子爱与哺育性,父亲给孩子规则和纪律。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性欲发展而不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长久以来,性对象逻辑与性别认同是被视为一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前后不一样。  在先有性别意识还是现有性意识问题上心理分析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来自生殖器的感觉和自我刺激。对性别区别的发现,阉割情结,###嫉妒,俄底浦斯情结,都是早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形成有影响的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先于性意识,而不是性意识和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观点倾向于后者,但是后者无法解释在经验研究中确有发现的婴儿期的性活动。经验研究发现,几个月大的婴  儿就可以有自蔚性质的性活动,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形成这一观点的证据。  在心理分析理论中,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无意识概念,因为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证明摧毁了理性、主体性和意义,使它们成为不固定的。通过无意识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决定论,可以用来抵制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生理身份论。  对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批判意见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种男权制的话语,女性主义不应该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论,而应当对它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    
九、女同性恋女性主义(1)
近年来,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日趋公开、活跃,女同性恋分离主义 (lesbian separationism) 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她们提出“多元”(diversity) 口号作为对“变态”(perversity) 这一指责的回应。她们说,“我们已经超越了要求隐私权的阶段,甚至超越了开办女同性恋酒吧、实业和项目的阶段,达到了要求开展广泛的公开讨论的阶段。”(Barrett and Phillips; 95)  早在50年代,一小群女同性恋者在迪尔·马丁(Del Martin) 和菲丽丝·里昂 (Phyuis Lyon) 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女同性恋组织,取名为“比利蒂斯的女儿”,这个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Se情诗。目前在美国约有600个同性恋者的组织,有大量的出版物。她们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活跃在各类传媒上;选举能代表同性恋利益的地方议员和行政长官;争取法律上对同性恋婚姻的认可。80年代,在美军中,女兵将近15万人,有大量的女同性恋者无意中在那里得以聚集,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平民生活中是难以相遇的。无怪乎有人说,曾经不敢道出自己姓名的爱已经变得滔滔不绝了。(韦克斯,第25页)  有的女同性恋者认为她们的文化被女性主义重新解释了。她们说,“女同性恋是实践而女性主义是理论”的口号不失为一个好的动员令,但它却歪曲了我们的历史。(韦克斯,第309页) 她们批评保守派,认为她们反对和压制了一切有关性、性别、种族和阶级的严肃讨论。她们认为,性别主义是一切压迫的根源,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对男性霸权的威胁,女同性恋者必须组织起自己的运动以反对男性霸权。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猛烈抨击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性行为。她们还认为,母性是女性的优点,而不是女性的弱点。她们反对异性恋霸权,即那种以为只有异性恋才属正常范畴的偏见。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可以分为选择性的与“天生”的,当然关于同性恋倾向到底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的至今尚无定论。此处所说的选择性同性恋是指将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政治选择来实践的女性。关于女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理论可以被分为:生理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社会政治选择论。所谓社会政治选择论这一成因专指那种以选择女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摆脱异性恋压迫制度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一大批女性确实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政治导向的女同性恋者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爱和精力交付给另一个女人,而不浪费时间经营同男人的关系。认为异性恋女性是与敌共眠。(Watkins; 111)从女同性恋中的三种成分可以看出,性倾向的差异是自然的、文化的,有时又是政治的。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只有同男性分开,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她们强调分享与支持,强调性生活的和谐,反对就业歧视,争取保险、住房和财产权利,她们认为同性恋伴侣应当获得与异性恋配偶同等的权利,并积极争取这种权利。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争论焦点包括:  性活动:是任何形式都可以还是应当反对性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如虐恋关系。  倾向的选择:是天生的还是选择的,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是否一定要先做一个女同性恋者。  恐惧症:许多女同性恋被诊断为“内化她们的同性恋恐惧症”,把社会歧视说成心理疾病。  结婚与否:异性恋占有性、爱、婚姻、家庭之权利,女同性恋应当争取同性婚姻。  双体制还是单体制:异性恋与男权制是一个体制的两面,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制度。  女同性恋母亲:抚养孩子的家庭环境缺乏刻板的性别示范问题。  女同性恋的不可见性:无论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还是在同性恋世界中,女同性恋都面临边缘化的问题。  女同性恋被视为女性男性化:异性恋的男女两分思维以及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两分思维总要将女同性恋关系中的角色比附于异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不能够接受性别模糊或混淆的状态。因此,女同性恋往往被视为女性的男性化,而不被当作正常女性看待。  1988年,美国通过了新的地方政府法案,其中第28条款竟然还有这样的规定:禁止“提倡同性恋和假家庭关系”,禁止“在学校接受同性恋的教育”。(Charles; 186)这是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证明同性恋权利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横空出世,它是一种全新的性话语。而酷儿政治可被追溯到6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