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吃的好,穿的好,还有那么多好玩的。”我反倒觉得现在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可怜,他们缺少游戏伙伴和自由的空间。
现在的父母们,很容易过度保护孩子、过分关注孩子,以至于给孩子人为创设的环境太多,强加于孩子的意愿太多,从而剥夺了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另一方面,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一些人用来享受亲情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在孩子的养育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一位王先生曾经对我说:“我和妻子一直忙于工作,孩子出生后由他的姥姥照看,我们每周去看一次,后来我们花了很多钱把孩子送到全市最好的幼儿园,以后又把孩子送到一所寄宿小学,也是收费最高的,条件最好的。现在孩子上到了四年级,每星期接他回家,我们发现孩子跟我们一点也不亲,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来,学习一塌糊涂,我们又为他专门请周末家教……我和他妈妈挣了很多钱,千方百计地讨他喜欢,可是用什么方法都无济于事……我们拼命挣钱,不就是为了他么?钱是挣来了,可是孩子和我们越来越疏远。”
直到现在王先生才明白,有些东西不是钱能买到的。钱尤其买不到小孩儿所需要的亲情。在父母与孩子的游戏中,彼此可以增进和感受亲情,于孩子可以学习交往和游戏的规则和方法,锻炼创造力,发挥想像力,更多地了解父母;于父母可以在共同的活动中了解孩子,再一次体会童年的乐趣。
小孩子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孩子入小学前,“玩”是孩子的主要活动。亲情的磨合和交融也正是在父母与孩子的游戏中完成的。
2~3岁(3)
在与两三岁的孩子游戏时,父母不必总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你可以只是孩子的伙伴,让自己回归童年。这样孩子会与你玩得很开心,你也会拥有一段真正轻松、美妙的时光。
比如,你们可以自编自演童话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可以玩捉迷藏,或者一起“建造”一个“宫殿”。此时,父母只是孩子的同伴。
一有时间,或是挤时间,甚至强迫自己放下手头的工作,也要多同孩子在一起自由自在地游戏,这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也是为人父母的一大乐趣。
我就想要嘛
屈服于孩子的“小手段”,是培养任性的最好方法。
在玩具商店,孩子和父母之间上演了这样一幕剧:孩子抱起一个昂贵的玩具娃娃,说“我要娃娃”,妈妈看看标价,几乎是一个人半个月的工资,又想起家里到处是娃娃,就说“不要买了”。孩子就是不放手:“我就要嘛!”“放下,我们走吧。”孩子执意不肯。父母强拉她走,她干脆坐在地上,抱着娃娃大哭起来。其他顾客和服务员被哭声吸引过来,孩子毫不在意他人的围观,父母却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正巧遇上一个会做生意的店员,会不失时机地说:“孩子那么喜欢这个娃娃,就破费一点儿吧。看孩子哭得多可怜,我给你们打八折。”这时,父亲很可能坚持不住了,既碍于情面,也心疼孩子,急忙走向收银台。孩子抱着娃娃离开商店时,还挂着泪珠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幕剧以孩子的胜利宣告结束。孩子取胜的武器就是坐在地上大哭,不顾场合。哭闹是年幼的孩子表达他们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关心他,满足他需要的法宝。孩子以为他的所有需要都是应该满足的,他不懂得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父母应对孩子的需要加以区分和限制。类似上述的情形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一再发生,孩子就学会了一种要挟成|人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任性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的父母跟我讲,他们不敢带孩子出去,因为孩子见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
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在某些事情上,父母认为对的,就要坚持,无论他采取什么方法,都不可能使父母妥协;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最好不要用相互胁迫的方式求得目的的达到,而应相互协商和尊重。
当然,小孩子不会一下就懂得这些,但是你们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孩子的各种手段的态度,至少会逐渐淡化孩子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做法。
谁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权利,但没有特权。
谁将成为家庭的中心?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我们将要不断调整每一个成员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为孩子腾出一个空间,甚至还不够,孩子会挤进每一点空间。他喜欢挤到父母的大床上,睡在父母之间;他纠缠着妈妈,好像妈妈理所当然只属于自己;他赖着爸爸,爸爸也只属于自己。初为人父母,也情不自禁地把情感和时间倾注于孩子,不亦乐乎地忙于孩子,尤其是做妈妈的,有时甚至眼里只有孩子。
此时,孩子在家庭里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他的关注程度足以为证,孩子自己也很有办法“唤起”别人对他的重视。
婚姻的危机常常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为孩子付出的太多,身心疲惫,无暇自顾,也无暇他顾。
2~3岁(4)
虹虹的妈妈一脸疲倦地说:“我几乎有两年多没看电视了,女儿占据了我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每天晚上,为她做饭,吃完饭后陪她玩一会儿,然后,帮她洗澡,给她讲故事,陪她睡觉。她睡着后,我还要洗衣服,收拾房间,干完了这些事情,我已经筋疲力尽。我的丈夫有时同我一起忙乎,有时却只顾自己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看电视,眼前的一大堆事情似乎与他无关。工作的压力,繁重的家务,孩子的麻烦,每天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而丈夫却可以对一切视而不见……有时我真想‘罢工’,我什么也不管了,我太累了!”
虹虹的爸爸也流露出对妻子的不满:“我女儿越来越可爱了,妻子却越来越不那么可爱了。还不到30岁就提前加入到中年妇女的行列。初相识时她曾经让我‘眼前一亮’,结婚才三四年,回到家中却已是‘眼前一暗’。我都怀疑是不是当初我看错了人。我们现在独处的时间很少,仅有那么一会儿,我还要听她没完没了地抱怨单位的领导故意刁难她,孩子故意捣乱气她,我不了解她,不帮她……我有时只想逃避。”
随着孩子的出世,被两人世界的浪漫、潇洒、温馨所烘托出来的浓浓爱意,逐渐被生活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琐琐碎碎的家务遮掩了,磨损了,冲垮了,这是对婚姻的洗礼和考验!
正接受着考验的夫妻不妨这样想一想:
——孩子在这个家庭最多只生活十几年,此时是他最需要我们的时候,这时间不会持续多久的,以后他要远离我们,我们想要再同他在一起也难。何不趁此机会,充分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在社会上事业有成,在家里又是贤妻良母固然好,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何必强求自己事事做到最好,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承认个人的限制,反倒会让自己轻松快乐地生活。
——我们的婚姻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彼此相互理解、支持的,来自对方的关爱此时显得尤为珍贵。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长相守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啊!
——孩子不应因为小而且是唯一就享有特权,如果我们在家里培养了一个特权人物,将来他走向社会又如何给自己定位呢?所以,一开始就应该让他意识到:爸爸妈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那是不容你侵犯的。比如,你不能随心所欲地睡到我们中间,你应该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或必须睡在自己的屋子里。
千万别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忽视了彼此的关照!孩子只是家庭的一员,谁都没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心。一家三口应共享亲情,分享彼此的爱。
我什么都想知道
做一个3岁孩子的父母,脑袋里至少要装着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会观察、会探究、会思考了!因为我们发现孩子问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问题会让我们应接不暇。
有些问题我们觉得很好笑,诸如“什么是‘死’?”“爸爸为什么长胡子,妈妈的胡子哪儿去了?”“我要睡觉,月亮为什么不睡觉?”“书上的蚂蚁会说话,地上的蚂蚁为什么不说话?”
有些问题让我们困惑,诸如“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晚上它住在哪里?”“电视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到屋子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花是红色的?”
还有的问题让我们难为情,诸如“为什么男孩子站着解小便,女孩子蹲着解小便?”“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从嘴里把我生出来的吗?”书包 网 想看书来
2~3岁(5)
孩子会用流利的句子表达他的意思时,他的好奇心、求知欲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不再限于东瞧瞧,西看看,也不满足于“淘气惹祸”了,他的探究学习变得更加复杂,水平更高。他把对某些事物观察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与成|人交流并把大人当成博学多才的权威,虚心“讨教”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父母认真应对孩子的问题至关重要。学习的兴趣是从很小的时候培养起来的。较好的态度和做法是:
——尝试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对于孩子的问题表现出同孩子相似的兴趣。
——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回答时都不要忘了肯定和表扬孩子对事物的主动观察和探究。好问的孩子肯定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不必强求唯一准确的答案,也不必扮演权威形象。你可以用“我们一起来看看,想想”之类的回答引导孩子自己求索。
——在孩子还听不懂“大道理”的时候,你可以把答案编成童话故事。
——不要回避更不要责难孩子的提问,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天真无邪的。你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婉转应对令你尴尬的问题。
——避免对孩子提问的忽视、嘲笑、厌烦、不以为然,或滔滔不绝讲道理。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别当着客人的面说我,多难为情
当众让父母尴尬是孩子的“拿手好戏”,他却要别人给他留情面。
皮皮的爸爸妈妈最怕家里来客人。他们夫妻并不是不喜欢交际,可是最近,他们却不大愿意邀请客人来家里,外出时也不大情愿带上孩子,原因是皮皮在大人聚会时的表现糟透了。妈妈精心准备的大餐刚端上桌子就被他打翻在地;客人坐在沙发上,他偏要挤到靠背上;大家举杯祝酒时他把饮料撒了一桌子;让他给客人表演刚学会的儿歌,他却扮个鬼脸;爸爸和别人聊天时他非要爸爸陪他玩;有时还故意说出难听的话,惹妈妈生气时他会显出得意的神情,像个胜利者。带他出去参加朋友聚会也有类似的表现。
这是个很让父母烦恼的问题。皮皮平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很善于同父母合作,也能体谅父母,为什么偏偏要在客人面前出洋相呢?对待皮皮的问题,我的看法和建议是:
——好表现自己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必过于在意孩子在有他人在场时表现得好与坏。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