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练。书包 网 想看书来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4)
4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具体,不要讲大道理,也不要随意训斥孩子“笨蛋”、“废物”、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自卑的心理,以致怕家长批评而不敢做这做那。
5当各种方法都不管用时,可采取适当处罚。例如:每天让孩子检查屋里的东西是否摆放整齐?孩子会对这些做法感到乏味,以此来警示他不能乱扔东西。总之,针对孩子乱扔东西的不良习惯,使其受到惩罚,“自食苦果”有利于改正。
不愿上幼儿园
孩子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需要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服从老师,也不能独占玩具,睡觉、吃饭、排便等生活方式都变化了。家长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变化,来开导、激发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为上提高一步。相反,如果家长忽视这种变化,特别是在家里骄纵任性、依赖性强的孩子到幼儿园后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子有许多原因,家长应仔细观察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帮助孩子改变。
1孩子入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过小,一般在3岁左右入园比较合适,因为这时孩子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欢跟小朋友玩儿的心理需求。在此之后,家长要为孩子入幼儿园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培养孩子懂礼貌、讲道理的良好品质;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与小朋友一起玩儿;能自己大小便;学会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洗手;学会遵守在规定时间里控制自己的行为等。总之,家长可以模拟幼儿园的环境要求,在家里进行适当的训练,这样可使孩子在入园后不会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
2经常向孩子讲述“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来吓唬他。这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可怕的印象,觉得幼儿园是个非常可怕、不自由的地方。当他真正要入幼儿园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3当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总是哭闹不止,家长就应仔细找一找原因,是什么问题,什么心理造成孩子拒绝上幼儿园?一般讲:开始上幼儿园时,孩子都会表现出不愿意的言行,过2周或一个月以后就会慢慢习惯了,表现出无所谓了。假如超过半年时间,家长一送幼儿园,孩子仍然像开始入园时一样哭闹,家长就应当想办法配合老师制定一个“计划”来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4当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不要简单地斥责、威胁、欺骗,要向老师了解情况,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恋父母而不愿意去,每次一送幼儿园都讲“肚子痛”或磨缠着不肯去,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要让孩子认识到“离别也是爱”,比如可以让孩子到亲戚家住几天换换环境,这对培养他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好处。
5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要及时表扬他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挺好,同老师、小朋友都能友好相处,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了,表现为闹、找借口,第二天怎么也不去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老师给他制定一个“图表”,每次能按时上幼儿园,遵守幼儿园生活、进食等规定,就在他的“图表”上贴一个“小红星”,积累到3个小红星时就给个奖励。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5)
说谎
说谎是儿童常见的行为,也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由于年龄小,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像,理想与幻想的不同,有时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来像是在说谎。儿童在4岁以前是把父母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认为妈妈一定会生气,这时他就会说:是猫把碗打碎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说谎行为的性质的。
然而,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是因怕家长生气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对于6~7岁的儿童也没从道理上使其明白行为的性质和界限,也不做必要地、耐心地纠正,就会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用说谎的行为来逃避责任。所以,首先家长不应当因孩子办错了事,说错了话而生气,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环境,不要使孩子养成一做错事就害怕的恐惧心理,培养他敢说真话的心理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家长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就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或遇到什么事情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就说:“别让××知道。”这实际上是家长在教孩子说谎。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
矫正的方法有:
1不要让孩子认为只有说谎才能救自己。要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诚实祥和的家庭心理环境。当孩子遇到困难,有了问题时能向家长讲,向家长求援,家长要不急不躁,耐心具体地给他以帮助而不是打骂或恐吓。只有相信,尊重孩子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孩子。
2对孩子的过错和说谎,不要责问、惩罚。必须认识到这个家庭也属于孩子,他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的好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而责任心是建立在是非观、道德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分清是非、树立社会化的道德规范是最终使孩子建立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负责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比如:孩子爱花零钱,见什么要什么,达不到目的就说谎话骗钱等,这就需要家长把家庭的经济情况向孩子讲清楚,并制定一份开支购物计划,明确告诉他每个月你的零用钱只能有多少,应该根据这个计划办事,以此来降低孩子的购物欲望。
3培养孩子说真话的快感。在塑造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要适时抓住机会教育孩子。比如:有时孩子编织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或编造了谎言,这时家长可先洗耳恭听,并开怀大笑,然后告诉他:“你编的故事太棒了,但是太假了。”随后给孩子讲解幻想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再让他讲一件真实的事情,当他讲完之后,家长给予真诚的表扬,使孩子真正体会到说真话的快乐感。
4帮助孩子分清幻想与真实。心理学研究发现,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谎言”、“诚实”是怎么回事。因此,家长要在孩子3~4岁时开始培养教育他学会分辨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和说谎的区别,做错了可以改正,改正了仍然是好孩子,尤其当孩子承认错事后应及时表扬奖励。往往第一次说谎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如果不及时发现给予制止,就会使孩子习以为常,使说谎成为习惯。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6)
好发脾气
()免费电子书下载
婴儿一出生,就经常大声哭闹,手脚乱动,这种孩子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但是大多数孩子脾气暴躁是后天形成的。其原因很多,溺爱是造成脾气暴躁的重要原因。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求而不得,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有时还会产生怀恨心理。因此家长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说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断然拒绝,特别是当孩子一提出要求,没等讲完家长就马上给予否定,这样会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从而会影响他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形成“反正家长也不同意”的想法。
矫正的方法有:
1首先家长应找一找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一点儿小事就发脾气;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
2家长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
3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儿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4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的感觉,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5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键期”,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家长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偷拿东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食品或玩具。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7)
矫正的方法有:
1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向孩子讲道理。摆事实,提出今后的要求,避免打骂。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规则,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事情来获得,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孩子经过批评仍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这时应引起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