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猓髂帷Ⅶ“莸却蟪家仓С炙6喽蛴涤械牧α渴橇桨灼欤沟玫搅硕囝臁⒓酶竦闹С帧K绞凭Φ校0五笳牛鞑幌嗳谩D训捞妗⑻诖戳⒌拇笄寤担驮谡庾韵嗖猩敝谢俚袈穑孔粗啵丫馐兜饺嗣窃谡崛ㄎ涣恕�
庄妃知道早晚会爆发这场斗争,但没想到这场斗争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猛,没想到清宁宫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后妃们的命运将任人摆布。她不能再等待了!在清宁宫的权力还没有完全丧失之前,她要运用这个权力,为自己的命运去搏斗。她想到了福临,儿子是自己的命根子,自己的命运要靠儿子来改变。她冷静了许多,在分析着形势,筹划着计策。怎样保住清宁宫的特权?怎样避免同室操戈?怎样完成皇太极入主中原的遗愿?豪格与多尔衮二王相争,势均力敌,和不可得,拼则两伤。庄妃终于想好了一个折衷方案。她要把福临推上皇位。这有可能成功,因为福临的背后,有忠于皇太极、忠于后妃的两黄旗,还有科尔沁的支持。庄妃的性格、才智、勇敢促使她去进行一次冒险的尝试。时势给了她一个神奇的机会,她决定豁出一切,去驾驭历史给她的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她不再犹豫,她要全力实现这个计划。
庄妃立即找皇后商量。她毕竟是个妃子,现在,在后宫中的地位要靠皇后这棵大树庇护,遇事也要靠皇后说话。她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势。皇后是个无能的人,听完庄妃的话以后,她深感害怕,不管豪格还是多尔衮谁继位,都要发生一场血战,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于是,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住清宁宫的特权,避免相互残杀。于是,皇后和庄妃一起劝说豪格支持这个方案。豪格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总觉得委屈。他回到家中后,大喝一场,大醉入睡,醒后便心灰意冷,对侍候在身边的爱妻说:“我德小福薄,不堪继位。让皇九子继位还可以,如果让多尔衮继位,我决不允许。”
说通豪格后,庄妃和皇后又召大贝勒代善入宫,说以利害。代善年高望重,又有实力,争取他的支持很重要。代善害怕豪格与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可当皇后提出要立福临时,他沉默了。他想,如果立福临,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说什么也不能掌握在一个女流手中!他正在犹豫着。庄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对代善说:“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决不参政。”代善终于默认了。
几乎在这同时,急不可耐的多尔衮在三宫庙召大臣索尼询问册立之事。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必立其一?”除豪格外,还会是哪个皇子呢?多尔衮在沉思。就在这一天,庄妃决定面见多尔衮。
多尔衮之妻是庄妃的妹妹。庄妃利用其妹,约见多尔衮,和多尔衮当面谈判。当庄妃来到睿亲王府时,多尔衮吃了一惊。庄妃微微一笑,说:“我来睿王府,是和你商议嗣君事宜的。论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甘心。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以及代善一支,都会反对你。到那时,国中岂不就大乱了吗?”
“老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说法。我等了17年,一直等到今天。”多尔衮说。
“王爷要以国家为重。大清初建,不能自己乱了阵脚。清宁宫决意不再拥立肃亲王豪格。他虽然是太宗皇帝的长子,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破关而入,问鼎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庄妃说。多尔衮听到后宫不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我有一个主意,特来和王爷商量。”庄妃接着说。
多尔衮看庄妃既美艳,又有智慧,以前虽然也见过,但没有现在看得清楚,比她妹妹美丽多了。他对她有相当的好感,说道:“皇嫂说出来听听。”
“我儿福临,年方6岁,我可传先帝遗命,立他继承,以王爷为摄政王。王爷虽不居帝位,但国政全可由你做主,我从中支持。你岂不如同实际的皇帝一样。这样,众亲王无法反对,就不会发生内乱。”
多尔衮想不到庄妃是这样一个主意。此刻他才明白,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的活动,已经在暗地里准备好了。他爱大清江山,他怕大清江山分裂,他要发展父兄的事业,要“入主中原”,可如果因自己夺位而发生内乱,对自己对国家都不利。再说,后宫、豪格、科尔沁联合起来和他作对,他的力量恐怕是抵挡不过的。多尔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放弃了自己登位的意图,说道:“皇嫂所说颇有道理,我听从皇嫂的意见。只是皇嫂不能食言,我尽心国事,皇嫂可是要支持我。”
“王爷能这样舍己为国,我真敬佩你。请放心,我一定支持你。”庄妃运用灵活巧妙的手段,终于平衡了各派力量。
经过5天5夜紧张激烈的明争暗斗,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召开,讨论嗣君问题。这一天清晨,归皇帝直接掌管的两黄旗坚决主张立皇子。两黄旗大臣布置的精锐士卒张弓搭箭,环立在宫殿两侧,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对会议施加压力,使会场有可能爆发一场公开的流血冲突。会议由大贝勒代善主持,他年长德高,理所当然。大臣索尼首先讲话,强调必须立皇子。代善则进一步说明,应当立豪格。而豪格的讲话中则有些谦让,他说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当”,中间退出会场。这时,阿济格、多铎先后发言,认为应当劝多尔衮继位。多尔衮开始犹豫未允。对此,两黄旗大臣坚持反对,两黄旗的将领甚至佩剑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宁愿跟从皇太极死于地下。而两白旗大臣又坚决反对立豪格。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共同辅政,等福临长大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为决议。这5天明争暗斗的结果,也是会前在主要决策者间已经达成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协议。这个协议是他们双方都能接受的,而且已经表示同意的。豪格对代善徒劳的荐己,无礼地退出会场,反映了直爽、粗鲁的武将性格。多尔衮犹豫未允,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而首倡福临,则表明了他的精明和主动。拥立幼帝福临,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这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折衷方案,既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于发挥多尔衮等人的才能,维护了满洲贵族的团结,以求入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其次,也是满蒙联合的需要。蒙古是满族的坚定盟友,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必须依靠的力量。福临是庄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的外甥。福临即位本身就是满蒙联合的象征。福临继位,避免了皇室内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是为顺治帝。顺治尊生母庄妃为皇太后。时福临年仅6岁,朝政大权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掌握。
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关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随后,他统率农民军,斩将夺关,势如破竹,向明朝的都城北京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
当时,明驻守宁远总兵吴三桂和驻守山海关总兵高第,对李自成农民军采取观望态度。他们原是奉命防御关外清兵的,李自成进占北京后,两人便合住一处,屯驻山海关下。李自成曾派遣明朝降将唐通携带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高第也表示愿意归降,他们甚至移交了山海关镇城的防务,由唐通率领8千人接管。吴三桂还奉李自成之命,率所部进京朝见新主。谁知,当吴三桂走到半路时,遇到从北京跑出来的一个家人,报告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去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所掳。吴三桂顿时怒火万丈,立即率所部4万人马返回山海关,打败唐通,占领了关城,誓兴师灭李。他自揣兵力不足,竟致书多尔衮请发兵助攻。多尔衮乃乘机倾其全力,兴兵入关,与李自成大军会战于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多尔衮率军长驱西进,李自成逃往山西。
多尔衮打败李自成后,命令清军每天奔行120多里,一路上几乎没遇什么阻挡,便于五月二日到了北京城。这天,多尔衮乘辇由朝阳门入城,明朝的文武官员迎出5里地以外。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接受了众官的拜贺,宣布定北京为都城。随后,他派兵先后夺取了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大大稳定了北京地区的社会秩序。多尔衮采纳降臣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下安民告示,为明帝后发丧,给予隆重葬礼,免除明一切苛捐杂税以及扰民不便民诸事,重用降臣,不加派田赋。这一些措施,很快稳定了局势。这一年九月,皇太后和福临在济尔哈朗护送下,从沈阳出发,前来北京。
顺治元年九月九日,济尔哈朗统率一支骑兵部队,簇拥着一辆黄盖车,像一股滚滚洪流驶进山海关,向北京方向涌去。黄盖车中坐着神采奕奕的布木布泰太后。她的身旁,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们不时透过帘布的缝隙,眺望车外的壮丽山河,惊叹不已。九月十六日,福临车驾到达通州(今北京通县),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前往行殿朝拜。十九日,福临从正阳门进入皇宫。二十五日,多尔衮诸王及满汉官员上表,劝福临即皇帝位。十月初一日,福临前往南郊,祭告天地,并派遣官员祭告了太庙和社稷,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
7岁的福临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国家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早在崇德八年十二月,多尔衮就宣布自己“身任国政”。他要求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听命于他,否则决不宽恕。他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是向皇帝上奏或要记入档案的,一律先启知于他。这样,多尔衮便独掌了朝政,称“摄政王”。辅政大臣之一的济尔哈朗也只好退居第二。为了尊崇多尔衮的地位,顺治元年一月,初步议定了摄政王的各种礼仪,规定其他各王不得平起平坐。多尔衮实际上享有了皇帝的尊荣和权力。他掌理国政,权高望重,天下只知有摄政王,不知有顺治帝。他如果要废顺治自立,易如反掌。他没有这样做,其中也许是受了布木布泰太后的影响。
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出入内宫,和太后接触频繁。时太后年方31岁,正值盛年,一种成熟的美丽更惹人爱慕。多尔衮比太后大两岁,常常为太后之美所吸引,而太后也颇欣赏这位年轻的小叔子。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儿子顺治帝的地位,她对多尔衮也特别礼敬、殷勤,日久情生,难舍难分。太后为了笼络和控制多尔衮,巩固自己和福临的地位,便按照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但在太后下嫁之前,必须先去掉摄政王妃——太后的亲妹妹。摄政王妃在这种情形下,一夕暴崩,成了这件事的牺牲品。
公元1646年,即顺治三年,经过多尔衮与范文程密计,范文程在上朝时说:“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