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细说民国大文人 >

第151章

细说民国大文人-第151章

小说: 细说民国大文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9年5月5日,蔡元培长女、油画家蔡威廉死于难产后猩红热,年仅35岁。蔡威廉虽是因病去世,但缘由却是学生闹学潮,蔡威廉夫妇被迫离开学校,二人没有收入,故不能住院生产,以致最后病逝。临终前,她还用手在墙上反复疾书“国难,家难……”周峻得知威廉死讯后,恐蔡元培过于伤心,一再隐瞒,女婿林文铮来函亦在后附上威廉之名掩饰。但随后蔡元培从报纸上看到女儿遗作展览的消息,方知爱女已不在人世,一时悲痛万分,备受打击。

蔡元培的眼睛上长了一颗东西,但他并不说明,仍是照常看报。直到1939年夏周峻发现后才延医诊治。医生让他动手术,但因他年老体弱便未进行手术。后来另一医生用药水给他洗眼睛,但此后便不能在灯下看书太久。

1940年春,蔡元培接到一封电报,脸色突变,大概缘于此前威廉之死让他大受刺激,此次以为又有祸事发生。之后,周峻请医生前来诊治,认为血压低,并无大碍。3月2日夜,周峻陪蔡至3日凌晨4点,蔡坚持让周去休息,周峻便回房就寝。到早晨6时,蔡元培起床如厕,回房时因体虚摔倒,周峻闻声赶来,赶紧将他扶上床,半小时后,蔡突然吐血多口,血色黑紫。医生前来诊治,认为唯有输血,但蔡年事已高,怕输血吃不消。在医生建议下,蔡被送到养和医院住院治疗。

次日下午2点半左右,蔡元培“面上忽现惊慌之色,口啊啊几不能言,两手紧握抽动,做抵拒状”,几分钟后才平静下来。医生赶来,认为最后的办法就是输血。

下午6时,医生开始给蔡元培做肛滴,蔡难受至极,几次用在他嘴里难得听到的愤怒的口吻说:“还不好,真是要命。”肛滴结束抽出皮管时,从其肛中带出半盘血水。

而医生此时还找不出病症,一位认为是脑溢血,一位认为是胃破裂。两位医生辩论时,蔡元培开始呓语,周新走进仔细聆听,隐约分辨出几句:“……世界上种种事故,都是由于人们各为己利。……我们要以道德救国,学术救国,……我蔡某人生有四个儿子……”

当夜12时许,医生准备为蔡元培输血,因为验血设备在香港大学,医生寇克便带着蔡的血样和周新、蔡元培的侄儿蔡太冲、自愿献血的陈林龢到港大验血。检验后,决定由蔡太冲为蔡元培输血。他们赶回养和医院,此时蔡已不能正常呼吸,只是往外吐气,眼皮已经不瞬动,两手冰冷。输血过程中,蔡元培的眼皮开始瞬动,呼吸也转为正常。输完血后,已是凌晨3点,蔡元培睁开眼睛,饱含泪水,看着周峻,如同久别重逢,默默地点了点头。寇克医生这才离去,其他人也都散去了,只留下周峻和周新守在床前。

输血完毕后几小时,蔡元培又陷入昏迷。早晨7时,蔡仍没有清醒的迹象,呼吸反而开始困难。周峻忙请来一位姓叶的医生,问能不能给蔡再输一次血,叶满口答应,说去拿手术用具。但等了好久,却不见叶返回,大家去找,却被告知他在手术室为别人施术。到上午9时许,寇克医生赶到,认为蔡流出的血太多,输入的血不足以补亏,已回天乏术。1940年3月5日9点45分,蔡元培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73岁。

蔡元培去世后,全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3月9日,中共中央发来唁电,并派廖承志前往香港致唁;10日,灵柩出殡,由北大学生护送,香港各学校及商号下半旗志哀,执绋者五千余人,万余人参加公祭,极尽荣哀。16日,重庆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称蔡元培“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并拨付5000元作为丧葬费用。24日上午,全国各省市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蒋介石参加了国民党各界在重庆为蔡元培举行的公祭。5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为蔡元培举行国葬。

教育部、北大的诔词说:“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周恩来挽蔡元培:“从排满到抗日战胜,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唁电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举殡之日,迦露连山上,万头攒动,数千男女学生,肃立南华体育场,静待蔡元培灵榇经过。除了风拂旗帜,不闻半点声息。平日热闹的迦露连山,寂寂如荒村残宵一般。蔡氏的灵榇,由北大校友扶持,徐徐经过,再绕南华体育场一匝,向万千青年致最后纪念。

蔡元培灵柩初移厝于东华义庄七号殡房,准备待战事平息后归故乡绍兴安葬,后因炮火连绵,未能成行,遂移葬于香港华人永远坟场,长眠于香江之畔。

【仰止】

翁同龢称赞少年蔡元培:“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刘晓钢评价蔡元培:“到蔡元培的《论国文之趋势》、《国文之将来》,便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即艺术文)两大类,开始创立独立的实用文理论了。”

傅斯年说蔡元培:“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

傅斯年又言:“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周作人与蔡元培为绍兴同乡,他“从小时候就听人说蔡元培是一个非常的古怪的人,是前清的一个翰林,可是同时又是乱党。家里有一本他的朱卷,文章很是奇特,篇幅很短,当然看了也是不懂,但总之是不守八股的规矩,后来听说他的讲经是遵守所谓公羊家法的,这是他的古怪行径的起头。他主张说是共产公妻,这话确是骇人听闻,但是事实却正是相反,因为他的为人也正是与钱玄同相像,是最端正拘谨不过的人。他发起进德会,主张不嫖,不赌,不娶妾,进一步不做官吏,不吸烟,不饮酒,最高等则不做议员,不食肉,很有清教徒的风气。他是从佛老出来,经过科学影响的无政府共产,又因读了俞理初的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守节,那么这种谣言之来,也不是全无根据的了。可是事实呢,他到老不殖财,没有艳闻,可谓知识阶级里少有人物。我们引用老辈批评他的话,做一个例子。这是我的受业师,在三味书屋教我读《中庸》的寿洙邻先生,他以九十岁的高龄,于去年逝世了;寿师母分给我几本他的遗书,其中有一册是《蔡孑民言行录》,书面上有寿先生的题字云:‘孑民学问道德之纯粹高深,和平中正,而世多訾嗷,诚如庄子所谓纯纯常常,乃比于狂者矣。’又云:‘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杜威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汪原放说:“蔡元培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之唯一人物也。”

冯友兰说:“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

冯友兰评价蔡元培:“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他说:“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听过蔡元培的讲话,也没有看见他和哪个学生有私人接触。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譬如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又如程颐为程颢写的《行状》说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这绝不是夸张。”

吴稚晖感佩道:“蔡先生为人,真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他和那一个人都很和气。然而他……绝不会因为做人和气,就会人云亦云。蔡先生所到之地,谁和他相处,都……如坐春风之中,不过虽坐春风之中,很感到有一种严肃之气。如果我们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骄不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俨如周公风度。至对人,则亦‘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没有不取其所长,绝不问其短处如何。……蔡先生平时待人,对好人没有不尊敬;对坏人,也没有不宽恕。”

1943年3月5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怀念蔡孑民先生”的社论,指出:“北大是中国革命运动史上、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无法抹去的一个名词。然而,北大之使人怀念,是和蔡孑民先生的使人怀念分不开的。蔡先生的主办北大,其作风,其成就,确是叫人不容易忘怀的,确是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很大的贡献的。”

林语堂认为蔡元培“软中带硬,外圆内方”。1967年,林在《想念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人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着无限的爱戴及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

梁漱溟评价蔡元培:“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这当然非他一人之力,而是运会来临,许多人都参与其间的。然而数起来,却必要以蔡先生居首。”“总之,我了解的蔡先生,其伟大在于一面有容,一面率真。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的率真。更进一层说:坦率真诚,休休有容,亦或者是伟大人物之所以为伟大吧。”

梁漱溟说:“蔡先生的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维护人。用人得当,各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热和光,这力量可就大了。”

郭沫若说:“影响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先生吧。这位精神博大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界的贡献十分宏大,而他对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先生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疾殁,蔡先生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的。”

蒋梦麟评论老师蔡元培:“先生日常性情温和,如冬日之可爱,无疾言厉色。处事接物,恬淡从容,无论遇大观推刃或引车卖浆之流,态度如一。但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发言作文,不肯苟同。故先生之中庸,是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无举刺之中庸。”“先生做人之道,出于孔孟之教,一本于忠恕两字。知忠,不与世苟同;知恕,能容人而养成宽宏大度。”

任鸿隽说:“在公义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