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文学概论讲义 >

第18章

文学概论讲义-第18章

小说: 文学概论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对社会的态度:写实派的作者是要看社会,写问题,有时也要解决问题。这新浪漫主义产生的时代,正是科学万能已经失去威权的时代,那写实派所信为足以救世的办法,并不完全灵验。加以社会的变动极快,今日以为是者,明日以为非,人们对道德,宗教,政治,全视为不可靠的东西。欧洲大战更足以促成这颓丧的心理。于是文士们一方面不再想解决问题,因为没法解决,一方面又不能不找出些东西来解释生命。这点东西自然不是科学所能供给的,也不是宗教道德中所能得来的;它是些超乎一切,有些神秘性的;新浪漫主义可以说是找寻这些不可知的东西。
象征主义:从“象征”这个字看,它是文艺中一种修辞似的东西,在诗与散文中常常见到。它是用标号表现出对于事物的觉得。这样的写法是有诗意的,因为拿具体的景象带出实物,是使读者的感情要渗透过两层的。但是,这是在古今诗文中常常见到的却不是象征主义。
要明白象征主义,必须看明新浪漫主义是什么。新浪漫主义有一方面是带有神秘性的,是求知那不可知的;这个神秘性的发展便成为象征主义,因神秘与象征是分不开的。这个由求知那个不可知的东西而走入神秘,不仅是文艺的一个修辞法,而且是一种心智的倾向。这个倾向是以某人某记号象征某事,不是象《天路历程》那种寓言,因为这些都是指定一些标号,使人看出它们背后的含义,这不是什么难做的事。现在的象征主义不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寓言:它是一种心觉,把这种心觉写画出来。这种心觉似乎觉到一种伟大的无限的神秘的东西;在这个心觉中,心与物似乎联成一气,而心会给物思想,物也会给心思想。在这种心境之下,音乐也可以有颜色,而颜色也可以有音调。有这种的心觉,才能写出极有情调的作品。这极有情调的作品是与心与物的神秘的联合,而不只是隐示——隐示只是说明象征,不能说明象征主义的全体。
至于神秘主义,在浪漫派与象征主义作品中往往看到神秘的倾向。在浪漫派作品中神秘足以增加它的奇诡,在象征主义作品中神秘有时候是一种动机;神秘主义自身并不成一种很大的文学倾向。
唯美主义:唯美运动是依顺浪漫主义而特别注意在美的一方面。十九世纪初的浪漫运动已把“求美”列为文艺重要条件之一,奇次(Keats)①已有“美是永久的欣悦”,和“美即真,真即美”的话。这对美的注意,经过先拉非尔派(PreRaphaelites)②画家的鼓吹(这些画家有的也是大文学家,如罗色蒂〔Rossetti〕③就是最著名的),在文艺上也成了一派。看唯美派,在文艺的表现上,不如在文艺的内容思想上,更为有趣,因为他们的思想与人生全沉醉于美的追求,就是在社会改革上也忘不了美的建设,象莫理司(W.Morris)④在理想的社会中非常注意建筑之美(看他的News from No where)⑤。到了丕特(WalterPater)⑥便开始提倡审美的批评,他是把美和生命联成了一气。在他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文章里说:“用艺术的精神对待生命,则能使生命之法程与归宿结合而为一。”这足以表明他们的对人生的态度及美的功用;他们不只是在文艺上表现美,而是要象古代希腊人的生在美的空气中。但是,这个世界不能美好,因为太机械了,所以这唯美派的人们要把文艺作成纯美的,不受机械压制的;文艺不是为教训,而是使人的思想能暂时离开机械的生活。这种追求美好的精神很容易走到享乐主义上去,王尔德(Oscar Wilde)①便是个好证据。据他看,艺术家的生命观是唯一的,清教徒是有趣的,因为他们的服装有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怎样。这样的生命观,是不能不以享乐为主。因此,他们便把社会视为怪物,而往往受着压迫。在文艺上,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是如此,也就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而嫌与现实的生活相距太远了。
理想主义:这在文艺上根本不成立,因为无论是在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唯美派,都不能没有理想;除了写侦探小说的大概是满意现代,不问事的对不对,只描写事的因果,几乎没有文艺作品是满意于目前一切的。乌托邦的写实者自然是具体的表示:对现世不满,而想另建理想国;但是那浪漫派的与唯美派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想脱离现代呢?所以,这个主义便不能成立(在文艺上),或者说它在文艺上太重要了,短了它文艺便不能成立,所以不应使它另成一个主义。我们且引几句话作证:
“有人说,文艺的社会使命有两方面。其一是那时代和社会的诚实的反映,别一方面是对于那未来的预言底使命。前者大抵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后者是理想主义或罗曼主义的作品。但是从我的《创作论》的立脚地说,则这样的区别几乎不足以成问题。文艺只要能够对于那时代那社会尽量地极深地穿掘进去,描写出来,连潜伏在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里的无意识心理都把握住,则这里自然会暗示着对于未来的要求和欲望。离了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如果能描写现在,深深的彻到仁核,达到了常人凡俗的目所不及的深处,这同时也就是对于未来的大启示、的预言……我想,倘说单写现实,然而不尽他过于未来的预言底使命的作品,毕竟是证明这作品为艺术品是并不伟大的,也未必是过分的话。”(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
这很足以说明理想的重要,也暗示着理想不必成为理想主义,而是应在一切文艺之中;那么,我们无须再加什么多余的解释了。
这两讲是抱定不只说派别的历史,而是以文艺倾向的思想背景,来说明文学主义上的变迁的所以然。这样,我们可以明白文艺是有机的,是社会时代的命脉,因而它必不能停止生长发展。设若我们抱定了派别的口号,而去从事摹拟,那就是错认了文学,足以使文学死亡的。
普罗文学的鼓吹是今日文艺的一大思潮,但是它的理论的好坏,因为是发现在今日,很难以公平的判断,所以这里不便讲它。我们现在已觉到一些新的风向,我们应当注意;这个风到底能把文艺吹到何处去,我们还无从预告。

第十二讲 文学的批评

所谓文学批评者,就是文学讨论它自身。普通的人读书,只说我爱这本书,不爱那本书,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对我是有趣的,那本书没有趣。但是,为什么有趣呢?普通的人便不深究了。另有一些人,他们不但是读书,而且要真明白它;于是他们便要找出个主旨来,用以说明他们为什么爱这本书,不爱那本书。这样,研究文学的人也必须是文学批评者,他不只说我爱这本书,而且也要问:为什么它可爱?它是应当可爱吗?为回答这个问题,他必须从许多文学作品中,找出个主旨来,好帮助他批评某个文艺作品——文学批评便于此形成了。
文学批评有许多种,我们为省事起见,就用莫尔顿(R.G.Moulton)的方法,把文学批评分为四大类——理论的批评,归纳的批评,判断的批评,与主观的批评。在我们说明这四类以前,应当对中国的文艺批评家,如刘勰、袁枚等致歉,因为他们的批评理论虽有相当的价值,但是没有多少人去应和他们。所以在中国,文学批评并没有在文学中成为很显明的一枝,对于批评这个词也没有确切的说明。因此,我们还是用西洋的理论较为清晰。现在我们依次说明这四大类:一、理论的批评:理论的批评好似文学中的哲学,它是讲文学原理的。在最初的两个批评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便有显然相反的学说,因为他们对文学的基本原理的假设是不同的。柏拉图是以文学应为哲学的,他把哲理放在文学以上。亚里士多德是以文学为艺术的,他把文学的怎样表现放在真理以上。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十卷里,梭格拉底说:
“……以诗表现的艺术对于听者是极有害的……自我幼时,我对荷马即极敬爱,至今犹不愿畅所欲言,因为他是那美的悲剧作者们的大首领与教师;但是,我还得说出来,因为人不应受超过真理的尊崇。”
梭格拉底开始证明艺术是摹仿,离真理甚远,因此他问:“哥老肯,你想一想,假如荷马真能教训与改善人类——假如他有真识而不只是个摹仿者——你能想到,我说,他能没有许多门徒,而被他们尊爱吗?”这样,他证明荷马不是个人类的大师,因为他不明真理。因他不明真理,所以他描写些不应当说给人们听的东西;有这样的诗人是国家的不幸,而应当驱逐出境的!这里,我们看出来柏拉图是要使文学家成为哲学家,而文艺的构成必依着理想国的理想。
亚里士多德便不这样了。他说,历史与诗的分别:“一个是叙说已过去的事实,一个是叙说或者有过的事实。所以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超越的。因为诗是要说普遍的,历史是特别的。”(《诗学》九章)
这里,我们看见正与柏拉图相反的论调。他们的不同是:“柏拉图是个理想者,他的批评是在以研究人生所得的原理来考验文学与艺术。亚里士多德是个实际者,他的批评是立于他面前所有的文学材料的考虑上。柏拉图以为艺术与文学之产生,以批评的目的看,是纯为传达哲学真理的工具。批评的意义他以为是从事于检定诗与艺术所传达的合于哲学所传达的到了什么程度……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在另一方面,对任何伦理的动机是独立的;在他的计划之下,批评是另一种探讨。艺术,他在《伦理学》中说,是“创造机能与理智的联合”的产品。在《诗学》里,他看到:创造机能的本源是表现的最初动力,他也指明:这样解释艺术所得的结果,一定与任何专凭理智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不同。”(Worsfold,ThePrinciplesofCriticism①)
于此,我们看明这两位大圣人的批评的不同源于他们的主旨不同。后世有许多这样的批评理论,有的用心理去说明想象,而以想象说明文学,象英国的爱迪森(Addison)②。有的以表现所用的工具不同,由美学说到文学,象德国的莱辛(Lessing)③与法国的果桑(ViotorCousin)。他们所要说明的,都是文学上的问题,如诗与别种艺术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现真实,如诗与艺术是自然的经过选择、洗炼,而后成为艺术等等学说。这些学说自然未必尽善,而且有时候离开了文学,但是它们对于文学的了解极有帮助。中国所以缺乏文学批评的文艺当然不止一个原因,但是因为缺乏美学的讨论,与用心理作用说明文学的功能与构成,至少可以算一个重大的原因。
这理论的批评往往是文学革命的宣传者。这种宣传足以打倒固定的爱好,而唤起新的欣赏。文学批评自然是要先有文艺作品,而后才有寄托的;但是,只有新的文艺作品而没有理论来辅佐,革命的进展与成功是很慢的,而且有时候完全被旧的标准给压服下去。中国的词,小说,与戏曲的发展,都是文艺革命的产品,但是没有理论来辅助,终不能使革命完全成功。文学理论陈旧了便成了一种锁镣,限制住文艺自由的发展。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