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267章

锦衣为王-第267章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自是说到根节上了。

张佳木部下有大票的文官武将,现在文官们安置妥当,武将们,锦衣卫因为急剧扩充,所以除了少数位至都督或同知都督的没有安插,别的基本上都得到升级,自然是人人高兴。

但除了锦衣卫这边,幼军和京营这一块因为改制不顺,所以都被晾在了干滩上,人人不安,有不满的情绪,自是情理之中。

在这当口,有人出头诱惑,许诺,用银弹金弹打晕一批,再用官帽yin*一批,有出现变节的,也很正常。

毕竟,团体之中,锦衣卫跟的最紧最深,京营和幼军中,忠忱不二的当然不少,但鼠两端,投靠时间不久,跟的不深的人,也有很多。

话说的这么深,这么透,以薛恒一个人的力量,绝无可能知道这么多,看的这么透。

张佳木沉心静气,想了一想,突然一笑,道:“我亦不问你从哪儿得来的消息了,但请带回我的口信:将来必有以为报”

“好好,我一定会带到。”

这个消息,事关京营和幼军中的诸多武官将领,不是手眼通天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一点儿消息。所以,能得到消息,知道内幕,并且出动薛恒来报信的,显然不是一般人。

不必多想,也就知道薛恒身后站的是谁了。

现在京城之中,原本的曹石一脉被扫荡的干干净净,连带着,包括施聚、董兴等正统景泰年间的老将也被一扫而空,可以说,当年王振提拔出来,在景泰年间仍然风光的大将老成,已经凋零的差不离了。

至于永乐年间留下来的元老勋旧,病死老故的七七八八,土木年间,更是死了个十之**,现在,也是轮到该他们的子孙后人出来,为死难的先人讨回一个公道了。

传言,当初出兵时,勋戚有借着军功压服兵部,夺回都督府兵权的打算。所以王振虽昏,皇帝虽然幼稚,但张辅和朱勇等人也是赞同兵的。

当时的勋戚大将,十之**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试想,要是以太师国公身份的张辅一意反对,或是坚卧不出,王振又能如何?

但出兵之后,种种反常之举也是层出不穷,出征前一天,才了一两白银和衣物,炒麦,沿途进军,因为是《文》仓促出兵,又或是文官不赞《人》同六师齐出,所以从北京到《书》宣府明明有七大粮仓,储藏着巨《屋》量的粮食,但从北京出师后,大军一直处在缺粮的状态,等到了土木缺水时,终于总崩溃了。

当然,当时的勋戚因为永乐几十年间南征北讨的胜利,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有盲目的自信。总以为正面相交,大明王师必胜。但是从宣府杨洪和朱勇、吴克忠与也先部队的遭遇战和阻击战来看,明朝军队已经在走下坡路,软弱的军队,**的朝廷,凋敝的经济,亦是此一悲剧的重大根由。

大约张辅等勋旧也没有想到,当时的皇帝竟会如此糊涂。三十万大军出征,其中精英无数,但皇帝一切听王振的,所有人的建言都不听,张辅觉不对,接连建言时,皇帝竟下令不准他再说话。

几十万大军踉踉跄跄来回奔走,不是去打仗,因为前哨无布置,阵形无布置,掩护无布置,甚至不管侧翼,不问军需,简直就是儿戏。

一个死太监的自信加上文官后勤的组织不力,情报的传递不及时,包括东路侧翼几个重要据点被拔都没有人通知,明明主力是往怀来去,但当时居然没有人知道怀来已经失陷,等也先的精锐骑兵包抄过来而后卫阻击失败后,其实就是大局已定了。

此役三大营尽失,在朝堂上够资格说话的武臣勋戚几乎一扫而空,看现在京师的局面就知道了,英国公和抚宁侯等勋戚还没有成*人,而且完全没有经验,不仅在普通的政务上他们没有资格说话,就是原本他们权力范围内的军务,也是由五军都督府被兵部给拿去了。

景泰到天顺这十年间,连武举都形同虚设,因为上头无人主持此事,而文官们对此毫不关心,甚至是抵制。

看看武志文等人的遭遇就知道了,堂堂武进士武举人,被配到边关去当一个守关的军官,如此一来,谁还愿意允文充武,又读书识字,又来学习骑射?结果到最后,却是什么也得不到?

有明一代,文压制武,实在就是这十来年下的功夫最深,最大,而且不易扳回了。

所以张佳木要做的,其实是武臣勋戚对文官的反击,皇帝亦是见到如此,以皇家的立场来说,文臣当然是治政必须的依靠,国家稳定,必须靠文臣。

所以不管张佳木怎么强横,这一条线是不能碰的。用对付曹石的方法来对付文官,皇帝第一个就不会答应。

那样会让整个帝国都失去平衡,会使得王朝崩溃。

但勋戚和武官也是王朝兴盛的根基,皇帝心中,未必也不想重建三大营。毕竟三大营在时,皇帝军权在握,凭着武官勋戚对付文官,左右互搏以取平衡之道,派出太监当皇权的代表,回想起来,张佳木的努力也就未尝不可了。

而对勋戚来说,夺回在土木堡之役中失去的一切,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在张佳木横空出世前,他们要耐心等待,当然,这一等一直到明朝灭亡,武将和勋臣的地位也没有被夺回来,现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还能按的住蠢蠢欲动的心思么?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五百八十九章 决断

送走薛恒,再又接见了几拨客人,张佳木终于难掩倦色,对着李成桂道:“替我出去道乏吧,把客人都送走。”

“是,是,标下现在就去办。”

时间已经很晚了,公主已经侍奉着婆婆和姑子吃完了晚饭,此时想必已经在堂房内等候着张佳木的到来。

不过,现在张佳木还不能去。

仰看天,却是黑沉无星无月,如果没有四处高大的戳灯和悬挂的宫灯照亮,恐怕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天了。

就算是府中到处点的有灯,仍然有一种看不透的黏稠的黑暗,无边无际,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这个年头,如果张佳木登高远望,除了看到鬼火般的灯烛火光,怕是什么也瞧不着,这个时辰,又是这样的天气,怕是整个京城之中,愿意在街上走动的人,也是寥寥无已了吧。

果然,李成桂没一会儿就回来了,笑着道:“太保,这群龌龊官儿,一看天色不好,早就想走,一听大人道乏了,立马就是卷堂大散,全走了。”

“打明儿开始,甭给他们上茶了,点心什么的,更是要撤。”张佳木笑道:“私宅之中,我哪有这么多功夫伺候他们?”

“太保,这不大好吧?”李成桂是张佳木亲丁出身,又有点粗豪,不象曹翼那么心细,所以说话大大咧咧的,也不大在意,听着张佳木的话,他先是一楞,接着便道:“上门都是客,来的也都是有职有权的人物,有不少文官,太保平时想着和他们相与,这会上门再把人家冷落走,不是落人口实?”

“这些你不懂”

张佳木已经打定主意,现在这局面非得有个破局不可。敷衍是这样,不敷衍是另外一样,前两年,他是在夹缝里求生存,有些事不能做,或是做了要有难以逆料的后果,现在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

越是收敛,别人越是登头上脸的。

他在心中冷笑:看爷怎么摆布你们

李成桂自然不懂,眼前这位大人已经在心中涮新过一回,他有点儿懵懵懂懂的,不过锦衣卫的老人有一条,只要是张佳木做的主,必是好的,下头的人,只要听着就是了。

所以这位侍卫头儿立刻就转变了立场,楞征了一会儿,突然眉开眼笑的道:“太保,放心好了,我给他们的茶里放点泄药唔的,管保再也没有龌龊官儿敢登门。”

“胡闹。”张佳木瞪他,“如此大事,岂能这般胡作非为?反正,这种事不要叫我知道,知道了,必定和你不依。”

这么说就是叫他掌握好度,李成桂呵呵一笑,还搓了搓手,看样子,对下药颇有兴趣,也很有心得的样子。

“把谭青召来”

说笑两句后,就要办正事,不过,李成桂却没有立刻下去,只留在原地,不过,一脸的忸怩之色。

“怎么啦?”张佳木甚觉好笑,问他,“你这是干什么?”

“标下有一事相求太保,请太保一定答应。”这么一问,李成桂索性按着腰刀,就这么在原地跪下了。

“咦……”

张佳木正要说什么,外头却是闷雷突响,整个天空犹如一本大的画册,正在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用力撕开,先时只是听到声响,再向天空去看,却已经是银蛇乱舞,整个天空都是此起彼伏的闪电,配合着轰隆隆的巨响之声,令人在这天地之威之下,震撼匍匐。

没过一会儿,瓢泼大雨伴随着闪电雷声一起下来,张佳木走到廊下,笑道:“好一场大雨,下的痛快。”

又转头向李成桂,笑问:“你刚刚有什么话要和我说,快点说吧,趁着我这阵子心情正好。”

张佳木喜雨,雨水能冲涮污秽,带来蓬勃生机,在雨中,他总能觉得愉快,觉得清洁,恨不得人置身于雨,才觉痛快。

“没有什么大事,”李成桂知道良机稍纵即逝,当下便跪而叩,道,“回太保,标下新得一子,乞太保赐名。”

“赐名……”

这件事,张佳木倒还真没有做过。他的部下,要么就是已经子孙满堂,如刘勇那样,最不济子嗣都已经成年,如现在的大同总兵官陈逵,位列侯爵,家中已经有五子,长子已经成年,现在已经到大同效力学习去了。

要么,就是一群坊丁,当初跟随张佳木的时候,十个有九个都是光棍,年纪也都不大,所以根本没有这么一说。

现在,倒是有人娶妻生子,请他赐名了。

张佳木摸摸鼻子,觉得很是好玩儿,因此认真想了一下,便道:“叫李方雨吧,你刚要请我赐名,就是这么倾盆大雨,挺好。”

他是似乎随意,名字也不是十分响亮,不过李成桂极为欢心,趴在地上狠狠又叩了几个头,才笑着道:“谢太保赐吉名,我李家从此以后也是有传承了,世世代代,给太保为奴”

当时武将封建化已经开始,世代为都指挥者,下头自然有世代为佥事者,千户者,百户者,大明立国百年,已经有人家传了几代了,为主君者世代为主君,为下属者世代为下属。

“这样并不好,父子相袭,将来都是纨绔。成桂,下次不要这么说。”

动一动封建化的根,使得那些世代盘剥下属的军头们也挪挪位置,但又不能伤了元气,这也是张佳木最近在头疼的事。

封建化当然不好,会使得将领把部曲私兵化,而且会使得大多数将领只知道剥削下面的军户为佃农,平时作威作福,只知享乐。

但好处也有不,就是将门世家,世代为将,对朝廷国家忠忱不二,而且,家族子孙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虽然读兵书者少,但金鼓、行军、旗号、扎营、布阵、接战,种种实际的操作指挥却是烂熟于心,文官们没有将门世家的支持,根本也是玩不转的。

大明的中晚期,就是靠着秦晋辽东和山东一带的将门世家,在京营根本没有出兵能力的情形下,苦苦支撑边防和扫平内乱,就算到崇祯年间,明朝亦始终有机会转危为安,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就是秦军的将门世家,哪怕就是在松山一役,全线崩溃之时,亦是秦军奋勇冲击,差点冲到皇太极的身边。

怎么动军制,亦是成了张佳木心中考虑的一件大事。只是,暂且还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8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