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愈笑道:“原来蜡烛是计时的,那这么说,在别处也有一根一模一样的喽?哎呀,我尿急,要去趟厕所,丽娘你等等。”
刘愈披上一件外衣便从床上跳下去,简直把柳丽娘恨的牙痒痒。或许刚才不说还好,现在说了,刘愈反而更加变本加厉,这不是诚心让她以后在闺房里抬不起头?
“喂,十二少,你回来,只要你……奴家愿意答应你一切条件……”
“这可是你说的。”刘愈又笑着回到床上,一手握着柳丽娘的一边足踝道,“不过好像没机会了……”
脚步声传来,门吱嘎一声推开,朵琳和米耳捧着一个木质的托盘进来,看到床上发生的一切,两个小阿妹连头都不敢抬。
桌上的小红拉住已经燃尽。
柳丽娘低声对刘愈哀求道:“一会……记得给我,我答应你所有条件。”
刘愈戏谑一笑道:“一言为定。”
柳丽娘如果不是双手被捆,一定会用双手掩面,她这次在刘愈面前出了个大糗,而且还被迫作出了“城下之盟”,以后,就算是在姐妹面前能抬起头,在这个男人面前她也不会抬起头。
不过再想想,她觉得自己也没什么损失,其实在她在苗寨里见到刘愈那天起,她已经知道逃不出这男人的手掌心。
而另一边,刘愈正在“友好”地招待着两个越族小阿妹。
“啊呀,两位小阿妹,怎么这么快就进来了?来,过来到床沿上一起坐。”
朵琳和米耳都是十五六的年岁,怎见过这种阵仗,两人都低着头,捧着托盘便上前来。刘愈先把托盘上的新衣放在床沿上,然后一把拉过来一个。让她们各自躺在柳丽娘的身边。
三个南疆的姐妹花,相映成趣。
第五百七十六章 南疆皇帝
**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刘愈不是君王,但这**的滋味他还是乐得享受。柳丽娘也得偿所愿,而朵琳和米耳也是食髓甘味不知疲倦,让刘愈忙活了一宿。
到清晨时,朵琳和米耳才沉沉睡去,而柳丽娘则靠在刘愈的怀里,做着承诺。
“十二少,你虽然不是皇帝,但你是南疆各族的皇帝,以后奴家会为你选南疆最美的少女,调教好,送去长安城。”
刘愈淡淡一笑,问道:“那你呢?”
“奴家很想跟你回去,但……”
“想就一起回去,你在哪里当这个大理老都一样。朝廷会在南疆设立土司衙门,到时候南疆人管理南疆的事务,朝廷会在这面设立都护所,但不会过问你们南疆少数民族的事务。丽娘,这次我南下的目的,就是带你回去。你可不能让我空手而归。”
柳丽娘妩媚一笑,抬起头看着刘愈道:“奴家年长你几岁,别等过几年,你嫌弃了奴家。”
“丽娘这么风姿绰约,我要看你跳舞,到老都不厌。”
柳丽娘再靠在刘愈怀里道:“那奴家就为十二少你打理外宅,你家里的女人丽娘管不着,但外面的女人,丽娘会帮你看的她们紧紧的。”
刘愈没再说什么,其实柳丽娘说的,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烦心事。
以他现在的地位,找几个女人其实是无所谓的,主要他要面对的是舆论的压力。毕竟当今的皇帝也是他的妻子。
如果他肆无忌惮的把女人娶回去。徐轩筑或许顾大体不会说什么。但琪儿那边就不好说了。以后朝中大臣那边也不好交待。如果真如柳丽娘所说的。把柳丽娘和朵琳等女安置在外面,那两边应该不会有什么直接冲突。
日上三竿,刘愈和柳丽娘才起身穿衣。
刘愈一身戎装,跟一身苗族大理老衣衫的柳丽娘一前一后来到苗族的议事厅,而此时苗族的嘎略寨老,还有各族的当家人都来祝贺二人的新婚之喜。
刘愈在会上没多说什么,而把发言权完全交给了新任的大理老柳丽娘。此时的柳丽娘不再只是苗家一家的大理老,而且是南疆各部族的头人。南疆的事务,以后将会由柳丽娘全权负责,而刘愈只需要听柳丽娘一人的汇报。
当柳丽娘把朝廷要在南疆设立土司衙门的事一说,各族的人都眼睛一亮,仿佛是看到机会。
白族的族长问道:“那大理老跟将军去了长安城,谁来管理土司衙门?”
“土司衙门不是一个人来管理。”刘愈道,“各族会派出代表,组成长老会,负责土司衙门的议事和裁定,各族的内政。土司衙门也不得干涉,但涉及到南疆不同部族事务的。则要交给土司衙门的长老会来处置。除此之外,凡是遇到杀人、放火及十恶不赦罪名的犯人,也要交给土司衙门来处置,各部族不能私下处决犯人,而土司衙门的最终决策人,是大理老。她有权决定或否定长老会所作出的决议。”
各族人对望一眼,刘愈说的,的确很符合他们的心意。这代表着,南疆各族可以通过议事来决定自己的事务,而不用受朝廷的制压。
“那……军队方面……”
刘愈道:“朝廷还是会在岭南驻军,但军队不会干涉地方行政事务。土司衙门也可拥兵,负责地方治安和行政管理,若是遇上外敌入侵,那朝廷军会保卫一方土地安宁。”
听到军队不会干涉地方事务,与会的人稍稍松口气,但他们还是不能完全放心。
刘愈再道:“岭南各族聚居,汉人也不少,以后在各地,少数民族事务由土司衙门负责,而汉人的事务则必须交给当地的官府衙门,土司衙门也不得干涉。若是遇事不决,可上奏朝廷,朝廷会给你们个公断,再不行,还有本王,再上面还有皇帝!”
刘愈毕竟身份不同一般,他是摄政王,说的话也就管用。各部族的人最后也都没什么意见,把土司衙门的事商定,剩下的就是联军出兵,一举剿灭岭南各军事势力的事。
因为各民族都已经回去通知了出兵的事,各族也在准备当中,刘愈给的期限很短,要求各部族的兵马必须在短时间内集合。
时间不等人,刘愈不想把南疆的事久拖下去。
…………
七月初十,朝廷跟少数民族的联军从蓝平出发,一路往北过宜州,开始对岭南中部的几个军事势力展开讨伐。与此同时,定国侯刘兆的兵马也从湖南一路向南,而齐方所部则从梅关方向,对岭南的军事势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岭南军事势力头目眼看朝廷势大,以投降朝廷居多,而负隅顽抗的,朝廷军也并未花费太大的力气。
仅不到十天,岭南大部已平,二十五个军事势力已经剩下三个。而这三个,也是岭南势力中最大的李、陆、杨。
而曾经柳丽娘给刘愈的那份名单中,五个地方势力,就有这三家。
因为跟南疆少数民族积怨太深,这三家地魁,也没准备投降朝廷,他们也将他们势力范围中间的地域给占领,形成三家联盟来对抗朝廷。
在他们看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朝廷军迟早都会撤军,因而也作出一副死守的态势。
三家地魁一共坐拥十九座城市,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朝廷军一时半会还无法攻克。
因为朝廷军粮食物资紧缺的情况并无根本性解除,因而刘愈也知道,这场战事久拖不得,大军在外物资耗损严重,若是不能在八月底之前彻底平息岭南,之后军心不稳可能会被这三甲地魁有机可趁。
刘愈也明白,这三家地魁同盟,防线虽然看起来固若金汤,但这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头大,没有主事人。而政令是上行下不效,容易被利用。
刘愈也适时地利用了这一点,先不强攻去过多的损耗,而是在这三家地魁的领地里玩起反间计,离间这三家地魁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这几天里,刘愈也充分享受着他“南疆皇帝”的待遇,整天躲在帐篷里闭门不出。
刘愈倒不是不急,而是他还有一整套的计划没用出来。
第五百七十七章 平岭南(上)
在得到岭南少数民族的支持后,刘愈也多了柳丽娘情报网的支持。柳丽娘的情报网并不代表是少数民族的情报网,这是一整套淮王情报体系,因为去政治化,整个情报网也在柳丽娘一人的控制之下,有线人和刺探情报的人,也有查证情报和传递消息的人,组织内分工明确体系完善,对朝廷的情报网是个很大的补充。
柳丽娘的情报网和瞿竹所负责的朝廷原本的情报网优势互补,令朝廷军的情报优势凸显出来。
岭南的这最后一战,刘愈抓的便是情报获取的时间差。
在三家剩余的地魁当中,李、陆势力相对小一些,而杨势力最大,彼此之间因为以前在地盘划分上早有间隙。
刘愈老早便放出风,说是杨氏准备把李、陆的地盘吞并,而且还指明会在朝廷军撤兵之后。
因为朝廷军在围困了三家地魁的地界之后,一直按兵不动,使得朝廷军撤兵的意图很明显,也令李、陆两家有些自危。再随后,刘愈便发动了突然的空中袭击。
刘愈发动空中袭击的目标是杨氏,其实刘愈这次攻击的主要目的也是看其他两家的反应。果然在发动袭击的前几天时间里,李、陆两家都没履行承诺派出援兵,因为他们对“空中打击”的事也多有怀疑,认为这是杨氏为了制造恐怖气氛而编造出来的。
刘愈也很适时地停止了空中袭击,使得一切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让杨氏有苦说不出。因为情报消息传递的滞后性。令李、陆两家跟杨氏之间产生隔阂。
然后刘愈又故意卖个破绽。把北方运粮的粮道“暴露”出来。让李家觉得有机可趁。
果然李氏出兵打朝廷军的北方粮道,结果中了埋伏损失惨重。随后朝廷军兵压李氏的城池,李氏紧忙向其他两家盟友求援,陆家派了援兵,而之前杨氏因为李氏未出兵,这次选择了旁观,而加深了杨氏跟另外李、陆两家的矛盾。
三家同盟,最怕的就是彼此之间不信任。同盟阵线出现貌合神离的迹象。
随后,刘愈又让情报人员在李、陆两家的地界内宣扬,说是杨氏已经跟朝廷谈好了条件,以朝廷继续拥立杨氏为岭南藩王为条件对杨氏进行招安。一时间李、陆两家地魁将信将疑,对情况的发展更加不确定。
为了配合这次的离间计,刘愈先是派出兵马进攻杨氏,这一轮的进攻猛烈,让杨氏以为朝廷军是要倾巢出动,以他杨氏的地界为突破口。
一连两日的猛烈攻城,令杨氏吃不消。马上求助于李、陆两家,李、陆两家虽然对杨氏有怀疑。但为了同盟战线的稳固还是派出了援兵。结果就在他们派出援兵不到一天,朝廷军对杨氏的攻击突然停止,而张无诸所部和刘兆所部,突然袭击了李、陆两家地魁的外部城市,因为事起仓促,李、陆两家反应不及,一夜之间两家便损失了四座城池,等他们反应过来把援军调回来,朝廷军已经在四座城池内筑好防御工事,失去容易再得难,他们也不敢跟朝廷军用强。
一时间,李、陆两家跟杨氏的关系更加恶劣,他们都以为是杨氏跟朝廷串通,故意调他们的援军过去,而令朝廷军有机可趁。因为杨氏对之前朝廷军攻城的力度夸大的太大,而李、陆两家事后有查知朝廷军根本只是小规模的滋扰,却令他们损失城池,杨氏在盟友当中的信誉在逐渐瓦解。
随后,在三家联盟的后院里,发生了乱事,令三家同盟更是自顾不暇。
因为之前朝廷军的大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