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中华-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耐人寻味的是意大利人地缺席,正如当年俾斯麦首相所预言的那样,意大利卑鄙地背叛了同盟。
他们甚至连中立也不能做到,相应的在四国同盟条约签署后的不到一个月内。在伦敦也聚集了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园,塞尔维亚王国,希腊王园,罗马尼亚,等十个以上国家的代表。他们正式签署了一份内容与同盟国条约相同地协防条约——《伦敦军事互助协约》。
至此,整个欧洲已经不允许再有任何火星了,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点点火苗,它将很快引燃整个欧洲。
中国驻德和驻英的公使都出席了两份条约签约的仪式,当然是观察员的身份,中国没有像英国预料的那样加入德国地同盟,这也是驻英公使陆征祥能够受邀参加签约仪式的主要原因,这也可以视为英国仍然没有放弃拉拢中园的努力的一个证据。只是中国到底是何去何从,并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皇帝内心的想法。
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国也调整了全球的军事部署和利益线,他们迅速决定放弃与美国在南美的争夺,他们所面对敌人地强大迫使他们必须做出选择。美国在没有任何付出的情况下,忙着闷声发财,并不时抽空抬头看一眼热火朝天的欧洲。
而在亚洲,英国也开始放弃一些东西,从情报系统的各海外局传回的消息看,中南半岛除开大光(即缅甸,仰光也叫大光,后面全部称谓缅甸,仰光)之外,其余的地方都已经放弃了渗透和经营,而在波斯,在卡扎尔王朝占据优势并进入德黑兰后,他们也放松了对那里的控制,所有的备战行动都已经围绕着欧洲在进行。曾经遍布全球的各大海军舰队也重新做了调整,整个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实际上就只有三支舰队了——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红海舰队东非舰队等原本就不太被重视,如今更是惨淡经营,而东印度舰队则并入了太平洋舰队的防区,用以防止太平洋海域的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海军势力进入印度洋。
所有的重心都在欧洲,这是优先中的优先,亚洲有些关键地方还算是次级,其余的都已经不再投入新的资源去经营了。
这算是中国进攻俄罗斯的连锁反应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眼看就要提前于真实历史而爆发了,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线而已。
而各国的动员也已经全部开始,德国法国俄国都在疯狂扩张他们的陆军,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只有英国,美国和中国还没有采取强制征兵体制,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国家的陆军规模将很快膨胀到不得不用战争去消耗的地步。所以,我的判断是最迟在1912年,一战一定开打。而总参谋部,陆军部等军事机关的判断更为悲观,他们认为本年度一定会打起来,所以他们正在鼓动我尽快颁行扩军法案,并尽快投入战争准备。
就这样,暂时属于军事单位的纺织部迅速组建了起来,溥英担任了第一任尚书。大量的军服被帽生产线在扩张着,军火工业的工厂更是从两年前开始就满班运作,大量的战争物资在后勤部和陆军部的监管下储备了起来。市面上的粮食布匹已经开始涨价,这也让内阁总理大臣戴鸿慈开始有些忧心。
正好,这是一个向美国示好的机会,在动用了历年来北方积累的数千吨黄金存储中的一部分之后,戴鸿慈亲自去了一趟美国,并签署了大额的粮食购买协议,在一番努力后,新年后的民生物价水平才渐渐开始下降。
而历年积储的国家粮仓也敞开往里面填,在有一个大洲人口即将开始大规模消耗物资的时刺,储存再多的物资也不会是一件赔本的买卖。而且从按捺不住兴奋的军人么的举动看来,帝国迟早也要加入战争的行列,不管是扩张地盘也好,还是帮忙打架也好,帝国的军队不会一直闲着不动。
在详细看了陆军部请求开放征兵的折子之后,我才发现他们的计划是多么的庞大,如果有需要的话,在一年内他们就可以给我将军队的规模扩大到四百万,而两年后,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一千万,所以,有这么大的计划,后勤部就要有这么大的物资储备量,他们的储备行动甚至从数年前王文韶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而到了这一年,数字缺口还有近三分之一没有完成!其中包括粮食,铁矿石,被服,军火,弹药,燃料等等,每一项都是惊人的数字,粮食现有国家储备6亿石,而这个数字在今年就要增加到1O亿石,4亿石规模的收购,必然会导致粮食价格飞涨,要知道这时候全国每年的农业产出不过是78亿石左方,而农村要是再大量征兵,这个数字必然会出现下降,这时候再来个大量的收购,粮价这个事关国家稳定的东西必然会出现动荡,所以,我只能允许他们外购,而不允许在国内突然性的进行。
从美国买回的三千吨粮食也就是才6万石,还有小半年才能运抵中国,全部靠外购的话,4亿石的量是多么大的一个运输量和资金量,后勤部这胃口也太大了。
训斥是难免的,在让后勤部,陆军部,兵役部的人会同内阁,户部,农业部等文官们协商开了个御前会议之后,各方也大体了解了当家过日子的难处,后勤部将这个储备数字压缩到了8亿石,而陆军部和兵役部也承认征兵计划太过庞大的错误。
这次风波让我体会到了下面很多部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战略目标,都在那自己放开了想,这个问题其实是我自己造成的,除了几个心腹大臣之外,我的确还没有将我的目标和计划向中层官员传达。看来我是时候将我要在即将爆发的世界战争中实现的战略目标框架给他们铺一铺了。否则各部门都要抢资源,迟早得出大乱子。
还有就是军方也要降降热度,太热了他们脑子会出事,太早进入世界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愚蠢的,这等于拱手把看戏的权力让给美国。这对帝国的将来是危险的,这一点必须让那些越来越雄心勃勃的军人们知道。
所以,趁着中俄战争的告一段落,我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先把我的脚步收一收,以免下面的人会错了意。
第二九一章 … 引爆
这是一个能够决定整个地球今后数百年运转的轨迹和秩序的时代。来自未来的我对这个我长期保持着的观点有着宗教般的信仰。相信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领袖也有着同样的信仰。在与英国达成有关南美利益分配的默契之后,美国的特使在已经能够闻到硝烟的味道的情况下,穿梭访问了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与大英帝国有什么秘密的协议我无从得知,但是德国人向我分享的情报表明,即便是现在,美国也还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倾向性。这个拥有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粮食生产量的大国,拥有世界上百分之三十工业产值的大国,正在愉快的做着他渔翁的角色。而相比较而言,中国没有他那么大的实力,粮食产量美国的三分之二弱,而要负担的人口则是美国的近十倍,工业产值占美国的二分之一强,位列美德英之后,居世界第四,虽然经济总量要超过德英,但是这场战争拼的不是血肉稻谷,而是钢铁。所以中国就只有先行布局,否则当整个欧洲打的血流成河的时候,如果中美一同进军收官阶段的话,中国就有实力上的弱势。中东若是不提前插手,那么战后用不了多久,沙特国王就将把他们三分之二的国土租给美国人,在石油时代,中国靠什么去追赶美国?
他们还特别是擅长于经济的运作,在这个年代,美国还欠着欧洲几个主要国家高达6O亿美元的外债,很快他们就能在这个数字前面添一个负号,并顺手把数字翻个跟头。这种能力是中国所缺乏的,中国到目前为止,从欧洲那借来的钱,还不如从美国那借来的多。每一次国家公债发行。都是美国买主居多,他们似乎也看中了中国一定会加入大战争并取得收获,所以近十年的国家公债募集一共筹到地近四百亿银元中。有近七成是美国的买主。这也是美国人在中国投资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同样地,他们要走的路,也将是我要走的路,如果不能在即将开始的大战中以旁观者的姿态取得极大的利益,那么在将来整个欧洲从废墟中重建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去在那里投取到更多地经济和政治利益,如果要实现我的长远目标。让帝国走向我安排好地路线,那么就必须在欧洲开战前。让帝国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去。虽然不可能与美国并肩,但是最起码也要做到紧跟着它的脚步。
所以,对俄罗斯的战争也好,在中东地经营也好。事前的若干布局也好,都必须在一个有效的全面控制之下,而这个控制的过程,始终都只有我一个人。我的官员们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地路线,而我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我所有的官员。目前由我一手缔造的弱二元制国家体系,也是无奈之举,只有让内阁为我理顺国内的民生经济等事务,我才有足够的精力去下好这一盘棋。
用后世的一位国际关系学智者的话说,几乎每一个世纪,世界上都会出现一个现象级的国家,如果说之前是英国,是德国。那么如今地二十世纪有可能是美国,有可能是中国。我希望最起码中国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成为紧跟美国的同级别国家。
经济发展,海外扩张,军事征服,是构筑一个霸业的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幸运的是,我看到帝国的这三条支柱每一条都已经足够的强大。
1911年农历新年刚过,外交部新任的俄国司副司长,从英国回来的侨民陈友仁被派往俄国,试图在美国的斡旋下,与俄国就战争事宜达成妥协协议。我相信俄国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因为随着欧洲热度的上升,他们迫切的需要甩掉东方这个包袱,否则两面受敌对于俄国来说,与自杀无异。由于中俄边境线已经处于十几停战状态,俄国人在暂时并不存在面子上的问题,在美国和英国的斡旋下,中俄就双边的各种冲突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磋商。
虽然英美对于中国在优势状态下主动提出和平有着极大的不理解,但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相信不会说中文的中国外交官陈友仁所说的中国爱好和平,皇帝陛下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呼吁即将进入战争的世界冷静下来云云。在中俄问题并非世界头号问题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太充足的精力去考虑太多,于是他们热情的动员了俄国人,几乎是将俄国人哄到了谈判桌前。
虽然已经在传统大国中渐渐没落,但是俄国人依然保持了一贯的高傲,在中国人面前连续吃了几个大亏之后,他们仍然有勇气在谈判中首先提出要求中国将军队退回到19O9年之都的边境线之后,才会考虑在西伯利亚蒙古人问题上重新考虑强硬立场的基本谈判立场。这几乎让谈判无法继续下去。陈友仁在第一天的谈判中甚至没有与俄方的谈判代表,地位对等的一个司长说过一句话,他只是微笑着与美国的观察员调侃了几句,就草草宣布第一天的会谈结束。
“我们是来施舍和平的,而不是气求和平。之所以我会来到这里,是圣人对他们的佑护,是皇帝陛下对他们的怜悯,而不是因为惧怕。这一点如果他们不能够明了的话,这场谈判是无法继续的。”陈友仁明确的对英美的使节如是表示。
在几天后,明显是英国在背后做了工作,俄国人终于再次回到了谈判桌前,并连续进行了十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