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年修养要培植到这三方面,社会思想要顾虑到这三方面,社会问题要解决到这三方面,举其一而遗其二,或举其二而遗其一,结果总是不健全的。此三方面是,一为人我相同之通性,二为人我相异之个性,三为男女相差之性别。通性发展的效果是社会秩序,个性发展的效果是文化进步,性别发展的效果是民族绵延,群居与人文的生活事实上也跳不出这三大方面。说详拙稿《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今日评论》第二卷,今辑入《抗战与优生》)及《青年与社会思想》(昆明《民国日报》,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三十日,今辑人《自由之路》)。梦参考一下,因为梦是能够最亲切地把下意识的活动揭开给我们看的一种东西。我敢断定,大多数正常的人所经历的梦境里,不断地总有一部分是白天经验的重演,白天意识界的事实与情绪的再度铺陈,有时并且铺陈得更美满,更温柔。不错,有时候梦境是一番潜在的不和谐的启示,不过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两层意识界的和谐,也未尝不可从梦境中获取证验,可惜常人的心理特别容易注意到不和谐的事物,而对于和谐的事物,反而熟视无睹罢了。我们对于梦境,平常也但知注意到它浮面的一些光景,而以为已足,而对于它蕴藏着的内容与意义反而容易忽略过去,否则这一类错误与片面的见解也就无从发生了。
第二节升华
在一个健全的人,表达与抑制的持平,无论大体上维持得如何得法,间或总还会发生一些困难,而在一个不健全的人,这种困难更不免成为无法排解的危机。一个普通而常有人提出的补救方法是升华(sublimation)。不过提出的人往往提得太容易、太随便、太不费吹灰之力。这诚然是由于一种很寻常的误解,以为性欲的压力是很容易恕置不问或挥之使去的。为若干少数人,这也许可以,但就多数人而论,我们早就看到,即使有百炼成钢似的意志与毅力,也是不可能的。劳力工作的磨硕或心理兴趣的转移,都不中用。
中等学校的校长先生们大都深信团体的体育活动有很大的用处,可以像缰绳之于野马,阻止性欲的活跃;其实不然,除非把运动增加到一个过火的程度,使学生疲惫不堪,更不再有余剩的精力来“胡思乱想”,但这又是很有害处的。有人说过,在学校里,最著名的运动员往往也就是最浪荡而不修边幅的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然则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在答复这问题以前,我们先得弄一个清楚,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像加尼特一样,相信性欲之所以为一种本能与性欲之所以为一种胃口或嗜好,实在是可以分得清楚的(加氏批评弗氏,说他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就本能而论,本能的激发是必须靠外缘的,有可以满足性欲的外缘存在,内在的本能才得以唤起,如此,如果可以避免这种外缘,问题不就很简单么?不过就胃口或嗜好而论,就不同了,胃口的形成,是由于内因,而不由于外缘,好比饮食,一个人到了相当时候,自然要饿,初不论外界有没有可吃的东西;所以性欲的外缘尽管可以闪躲,而性欲的胃口总是要发生的。②又如琼斯的议论,我们在这里感到关切的,并不是狭义的性欲,而是“性本能的许多个别的生物学的成分,也就是许多不同的幼稚的倾向;这些成分或倾向到了后来成为性欲的基础以及许多不属于性欲的兴趣的张本。。其所以能如此的缘故,盖由于性的力量的特殊的转移,从一个原来的兴趣领域转入了另一个领域。”①琼氏这一番话虽有参考的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记住,升华的需要,大抵在一个人的幼年是不发生的。日本人松本的研究指出宰丸里的间隙细胞(interstitialcell),既然在一个人出生后不久便进入休止状态,一直要到春机发陈期过后才重新开始活动,可知一个人在幼年时似乎不会有根强烈的性兴趣的(固然,我们应当补充一句,我们到如今对于性冲动的所有来源,还没有能明确知道,间隙细胞的分泌作用不过是一个来源罢了);同时,女子的性兴趣起初也往往是潜伏的,或散漫得茫无头绪,有时一直要到三十岁光景才集中起来,才尖锐化。话虽如此,升华的问题迟早总不免要发生,而对遗传良好操②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一)引《续玄怪录》说:“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有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询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此段文字可以看作这种女子的一个讽刺,也可以看作这种女子的理想化以至于神明化。荀子说:“小人以为神,君子以为文。”我们姑且把它看作一种人文的点缀就是了。①三家作品已屡见上文译注中。行稳称的人,这问题更要见得急迫。
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过,恋爱是一棵天上生长的树。我们不知这句话究应作何解释,如果说,恋爱之所以为一棵树,根柢虽种在地上,长在人间,而开出来的花朵,却美得好比“天上”的花一般,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是很实在而可以证明的一个真理。历来的诗人都了解这个真理、并且不断地引作他们诗歌的题材。但丁诗中的女主角贝雅特里齐(Beatrice)实际上不过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女子,但到了但丁手里,一经想象的渲染,却成了他进入天堂的向导;即此富有代表性的一例,已足征很寻常的一个性对象的吸引,会怎样蜕变而为一番精神活动的强有力的刺激。
升华之成为一套理论,有人曾经加以考据,以为不但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并且可以推源到更富有科学精神的亚里士多德。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Lessing)认为亚氏的“涤化论”或回肠荡气之论(katharsis)指的是“一般情绪或情欲的转变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意向”。不过莱氏这番解释恐怕是不对的,亚氏讲这一套理论的时候,心目中指的不过是怜悯或恐惧一类的情绪,经过一度抒发以后,心中稍稍觉得舒适罢了,事实上怕与性的情绪不很相干;而加尼特也很正确地说明过,这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宣泄决不是升华。
其实一直要到基督教上场,升华的概念才慢慢形成,在我们的想象中才逐渐具体化。若从这方面加以追溯,可知最早创说的人是一位隐遁在埃及沙漠地带的早期教父,叫做麻卡流士大隐(Abba Macarius the Great)。据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也是“基督教国家里第一个科学的神秘主义者”;昂德希尔(Eve1yn Underhill)在(神秘之道)(The Mystic Way)一书里曾经介绍过麻卡流士的见解,说一个人的灵魂的实质是可以逐渐转变的(灵魂在他心目中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非物质的东西),灵魂原先是很重浊而趋于下坠的,但一经神圣的火烧炼以后,就渐渐变为更纯粹而精神的了。他说:“灵魂好比五金,抛在火里,就失掉了它们自然的硬性,并且越是在熔炉里留存得久,越是在火焰的不断烧炼之下,就越软化。”火烧着是痛楚的,但它也就是天上的光,而对于麻卡流士,光与生命原是一回事。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真正找到了我们近代所了解的升华的观念了,麻卡流士的说法也许还不够确切,但在当时,已经要算再确切没有的了。麻卡流士是圣巴西勒(St。Basil)的朋友,圣巴西勒是基督教中心传统里的一位领袖,因此,麻卡流士这一番见解后来成为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一部分,不断地在神秘主义者的言行里表现出来,再后,热那亚的圣卡特琳(St。 Catharine of Genoa)的涤罪地狱论(doctrine of purgatory)就建筑在这一番见解上;罪孽就等于灵魂生了锈,只有地狱之火才可以把这层锈燃烧净尽。上文所引的见解里,我们还未见“升华”的名称。到了后来,在诗人的歌篇里,接着又在道德家的作品里,我们才确确实实地读到这个名称,而这一类作品说到升华的时候,倒是和宗教的教义并不相干。所谓升华,就原有的意义而言,指的是用热力,把一种①以前的女子是生来就预备结婚的,所以当其月经已来之后将近成婚之前,做母亲的对她多少总有一番教诫,让她知所准备,所谓“往至女家,必敬必戒。。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的一类训词里大抵包括着不少虽属常识而不便形诸笔墨的话。所以说,葫芦里的药多少可以猜透几分。如今呢,女子生来便不一定结婚,尽管大部分终于不免走上婚姻的路,但事前既未打主意,临事自全无准备,家庭无此告诫,学校无此课程;于是闷葫芦一旦打开,除仓皇失措而外,自更无第二种反应。质料,从我们普通认为比较粗糙。比较重浊、比较块然一物的①状态,化为我们认为比较越超、比较轻清的气体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好像很有诗意,于是诗人就把它利用,来象征我们精神生活里的一个仿佛相同的过程;在十七世纪初年,他们利用得最多。例如戴维斯(Davies)在他那首《灵魂的不朽》的诗里就有这样一句:“资升华之妙法兮,变肉体而为精神。”同时,散文作家,在宗教和其他方面,也抓住这个观念。例如泰勒(Jeren1y Taylor)在他的作品里说到“把婚姻升华成一个圣礼(sacrament)”;又如夏福兹贝瑞(shaftesbury)在1711年讲到人生若干淳朴的通则,说人生的方式原是重浊的,但如“借重一种精神的化学,不难升华”而为更高超的方式;又如,到了1816年,皮科克(Peaoock)也说到“那种热烈的升华作用就是伟大与力量的源泉”,这样一个用法就和我们今日的用法更相近了。后来叔本华对于这个观念也相当重视。
在性心理学的范围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变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经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急迫的生理上的要求。这样一个升华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分通俗的心理学识,流行得很广。不过采纳这个观念的人,似乎不一定了解所谓升华的过程,即仅就其物理的本义而论,是必须消耗许多力量的,若进一步而就其比喻的或精神的意义而言,则尤其是言之匪艰,而行之维艰。“升华”也许不止是个名词,而确代表着一种由粗入细。由质入文、由生理的冲动变为心理的力量的过程,而此种力量的消耗大致相当于欲力的消耗,而消耗后所获得的满足亦差足以替代性欲的满足——这我们也许可以接受。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番转变,虽非不可能,却是不容易的,也不是亟切可以期望成功的,并且也许不是人人可能,而只是少数神经组织比常人为细腻的人才真正可能。性心理学的作家中,希尔虚弗尔德便轻易不肯接受升华的观念,他主张用另外一个名词来代表类似升华的现象,叫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