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李煜传 >

第7章

李煜传-第7章

小说: 李煜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实行以物折价抵钱的税收新制,并让利于民,提高实物价格:绢由每匹五百文提到一贯七百文,绸由每匹六百文提到二贯四百文,绵由每两十五文提到四十文。对于计口收钱的人丁税,则索性蠲免不征。

  徐知诰万没想到,这些利民措施,竟遭到了守旧朝臣的非议和反对。他们振振有词地责问:照此办理,州县每年损失官钱岂不高达亿万!长此以往,焉能不民富国贫?对于这种发难,宋齐丘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在给吴王的奏疏中据理申辩:世上安有民富国贫之理?民耕耘得谷,蚕织为帛,耕夫红女,历来都靠农桑所得纳税。假如税收强行收缴现金,折以金银无异于教民兴贩求钱,实则倡导舍本逐末,有碍富国。又致书徐知诰,督促农民缴税一律以现钱与金银,以此来求国家富庶,犹如“拥(笤帚)救火,挠(搅动)水求清”,永远也不能使火灭水清。徐知诰代吴王阅罢奏疏,高度评价宋齐丘的主张:“此劝农之上策也!”接着便大刀阔斧排除阻力,在积极发展农桑的基础上推行新的税制。不出十年,就使江淮地区出现了“野无闲田,桑无隙地”的耕织繁荣景象。

  徐知诰向来严于治军,但他更善于治军。辅政之初,他针对禁中军校目无法纪,桀骜不驯,擅自成群结伙出没近畿山野,或纵禽游猎,呼啸林莽;或聚饮取乐,醉闯民居。徐知诰对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决计用釜底抽薪之法,根治这股扰民乱军的歪风。为此,他严令各地州县,即刻废止献纳用以出猎的鹰,违者严惩不贷。此令一出,果然奏效。不足一月,便杜绝了禁中军校田猎骚扰乡民的现象。

  徐知诰整饬军纪从不手软,但却爱兵如子,一向注意与士卒同甘共苦。盛夏巡视军营,他总是身着戎装,头戴盔甲,从不使人张盖遮阳,操扇驱暑。他对身边侍从婉言相劝:“众官兵头顶骄阳,汗流浃背,操练阵法,吾用此物何以心安?”对于捐躯沙场的将士眷属,他派属下四出察访优恤,每户发放三年俸禄。遇有特殊困难的贫苦人家,特别是无力完婚或安葬者,另以财物接济。

  徐知诰上述深得民心军心的举措,犹如电闪雷鸣,不胫而走。中原许多有志经邦营国之士,如在江左早负盛名,才气逸发的韩熙载,长于“书檄、诗赋、碑颂”的史虚白,通晓古今、“辩论风生”的孙晟,“重厚方雅,多识故事”的常梦锡,为南唐草创“一代纪纲”、“礼仪上下”的江文蔚,以及骁勇善骑射,被誉为北方“虎臣”、“名将”的李金全、卢文进等,均不远千里慕义南来,投身徐知诰麾下,心甘情愿为他奔走效劳。

  为了招贤纳士,谋求治国安民之策,知诰进而又在北部边境设司派员,物色接待南下衣冠,并先后在府署专设“延宾亭”、“礼贤院”,备置经史百家、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供名士贤达会友辅仁,察古鉴今,以便他集思广益,裨补时政。

  徐知诰于公务之暇,还亲自宴请宾客,借机咨访缺失,切磋大计,不论尊卑长幼,语有可采,随即纳用。他待人推心置腹,礼贤下士,用人来者不拒,发挥所长。他这种爱才惜才,留人留心的襟怀和风度,深深地感动了四方有识之士。才华横溢的韩熙载,通过他在中原的怀才不遇和南下江淮后受到的器重,以及奉使中原的对比和感受,用深情的诗道出了肺腑之言: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由于徐知诰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没出几年就在身边聚集了大批肝胆相照的治国能手。宋齐丘即是典型一例。此公虽然博学多识,长于智谋,但却是一介穷困潦倒、狂狷不羁的书生。与人共事,常常恃才傲物,有时因为一语不合,便拂袖而去。他来到徐知诰门下,仍不改旧习,曾多次怒发冲冠,提笥出走。每逢此时,徐知诰都宽大为怀,容忍礼让,遂使宋齐丘感激涕零,发誓与徐知诰同舟共济,时人因此将他比作南朝刘宋忠心辅佐高相刘裕的刘穆之。他呕心沥血为徐知诰谋划军国大计,徐知诰怕泄露机密,便经常约他乘更深夜静的时候,到后园四面环水的孤亭密谈,入座后将通往池岸的吊桥收起,以保安全。有时,二人还整日围炉笔谈,用铁箸在灰烬上写字,随时抹掉所谈内容,以防事泄。

  在徐知诰的感召下,一些与他休戚与共的心腹,即使年迈体衰,也不忍致仕还乡。王令谋“老病无齿”,执意不肯退出官场,家人劝他挂冠养老,他说:“齐王(即知诰)大事未毕,吾何敢自安?”他多年朝思暮想的“大事”,就是如何协助徐知诰化家为国,造就帝业。在这方面,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别是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徐温死后,知诰自恃羽毛丰满,吴王杨溥和徐温诸子软弱可欺,便撕掉温情脉脉的忠孝面纱,加快了政治上的篡代步伐。已逾“不惑”之年的徐知诰,在一天早晨,面对铜镜,用手抚摩着双颊的白髭,异常感慨地自言自语:“真乃时不我待,此物无情,功业成而吾老矣!”言者有意,听者更有心。此言一经传出,他身边的谋士便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为及早实现他的“功业”四出奔走呼号。

  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而在人们笃信天命和天意的封建时代,寓意莫测的民谣、谶语,是最能蛊惑人心的。因此,徐知诰的心腹们就充分利用这条最容易深入民心的渠道,对流传在江南水乡的民谣《东海鲤鱼飞上天》大肆穿凿附会,为徐知诰登临皇帝宝座鸣锣开道。他们不遗余力,在通衢闹市和乡野草庐绘声绘色地传播“天意”:东海,徐州之谓也;鲤鱼,李氏之喻也;飞上天,坐天下之举也。东海鲤鱼飞上天,盖徐州李氏坐天下之意也。同时,又广泛流传开另一首隐喻李氏兴、杨氏衰的民谣:

  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

  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

  与这两首民谣遥相呼应,在扬州街头又出现了佯狂道人悬鲤行吟,在金陵城里发生了古刹老僧夜半撞钟两桩奇闻。

  在江北扬州,有一个头戴黄冠、束发蓄髯的佯狂道人,手执一把钓竿,竿顶高悬一尾硕大的木刻鲤鱼,连续多日走街串巷,反复吟唱濠梁新鲤将要取代盟津旧鲤,新鲤尚未被人所识的短歌,意在四处寻找世间众多的“识鱼人”。其歌词云:

  盟津鲤鱼肉为角,濠梁鲤鱼金刻鳞。

  盟津鲤鱼死欲尽,濠梁鲤鱼始惊人。

  横排三十六条鳞,个个圆如紫磨真。

  为甚竿头挑着走?世间难寻识鱼人。

  在江南金陵,一天午夜,更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古城上空晌起一阵急促的钟声,惊醒了满城酣睡的兵民。人们惶恐不安地走出家门,纷纷涌向街心探听此中根由,全城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徐知诰闻讯大发雷霆,责令有司速将撞钟人缉拿归案,并要亲自审讯。

  待有司将肇事者押解到府,徐知诰方知撞钟人原是寺庙的一个老僧。问其因,答云:“《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贫僧夜半撞钟,乃因偶得好诗一首,内心激动难抑,故而借钟声抒怀也!”

  徐知诰又问:“何等好诗?使尔如此惊喜若狂!”

  对曰:“《咏月》。”老僧当即诵道: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此夕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随后,老僧又将这首五言绝句诠释了一番,徐知诰听罢,不禁心喜。原来此诗的含义竟与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的内涵异曲同工,合若符契!于是,他加以重赏,并悄悄地释放了老僧。

  在紧锣密鼓的喧嚣声浪涌过之后,纷至沓来的便是徐知诰的亲信粉墨登场,轮番演出劝进的闹剧。他们扮演的角色尽管庄谐不一,但目的都是为了众星捧月,把龙袍披在徐知诰身上。王令谋不顾病痛折磨,拖着弱不禁风的躯体,搜索枯肠,苦劝徐知诰莫负众望,顺天应人,尽早受禅。紖紤矠李德诚、周本则威逼吴王下诏禅位,并偕百官持诏乞求徐知诰即位。周宗还借给徐知诰圆梦之机,郢书燕说,大讲兆应。

  据说,徐知诰一日早起闷闷不乐,夫人询问缘由。

  知诰答曰:“夜有恶梦,恐兆不祥”。

  夫人开导他说:“梦无吉凶,全在人圆;善于圆梦者可替你排解忧虑。”

  徐知诰出门,在庭中巧遇周宗,便问:“吾在梦中路过顺天门,突然跌倒在地,是否预示将有厄运降临?”

  周宗听后,认为正是劝进良机,于是便诡秘回答:“此乃可喜可贺的吉兆也。梦中倒地,日中必有人拥立矣!”接着就撩袍跪拜。

  甚至连山林隐士沈彬,从《东海鲤鱼飞上天》的民谣中揣摩到其中奥妙以后,也向徐知诰献诗劝进。他呈送的《观画山水图》题诗中赫然醒目的一联便是:

  须知手笔安排定,

  不怕山河整顿难。

  徐知诰及其同党就是经过这番精心策划,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在“知命”之年登上帝王宝座的。

  从孤儿经将领、辅臣到皇帝的李,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更是一位长于治国安

  民的政治家。他自吴武义元年(公元918年)辅佐吴政起,至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离开人世止,前后二十五年,在吴和南唐重要国事的决策中,始终是执牛耳的人物。这四分之一世纪,他在“东暨衢、婺(今浙江衢县、金华),南及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横亘在今江西、湖南和两广一带),西至湖湘(今湖南、湖北一带),北拒长淮(即长江、淮河),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的辽阔幅员内,奉行的根本国策是保境睦邻,劝课农桑,振兴文教。

  李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伴随刀光剑影掀起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为此,他经常教诲臣下:“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以要争城扩地,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

  在他登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讨伐之议,愿勿复言。”紗紞矠事后又现身说法,对左右讲:“吾少长军旅,见干戈之为民害深且久矣。吾今日实不忍复言兵革。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从而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公元941年)春天,南汉王刘龚派特使前往南唐,相约联兵灭楚,瓜分其地,李未加犹豫,当即严辞回绝。同年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