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 >

第93章

马未都说收藏-第93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松鹤笔筒本来是有定论的,属朱松邻制作无疑,而且是硕果仅存的朱松邻作品。但当朱小松的墓志铭被发现以后,有资深学者开始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但无论这个笔筒是否朱松邻的真品,它都一定是清初以前的作品,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笔筒就是朱松邻的。我多次讲过,文物是一门标型学,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前。像朱松邻这样的竹刻大家,文字上的记载都比较虚,又没有过多的实物可以比较,仅仅是个孤例,很难明确判断它的真伪。

【金陵派濮仲谦】

晚明竹刻的嘉定派,朱氏祖孙是大家。与他们同时期的还有金陵派,代表人物是濮澄(濮仲谦)。明朝张岱《陶庵梦忆》评价濮仲谦的刻竹:〃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一些书上写得很清楚,濮仲谦刻竹是一种非常简朴的风格,寥寥几刀便可得自然之趣。他刻竹不以雕琢为奇,换句话说,他不想在竹子上展现什么复杂的手艺,只想显示他的意图。比如几刀就是一丛兰花,能看出是兰花就行,并不想把它刻得非常细碎。这是史籍记载的濮仲谦的风格。

但实际上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能看到的濮仲谦作品,往往都跟嘉定派非常相像,很难区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濮仲谦所处的商品社会对这种简朴风格的艺术品认知程度比较低。

今天也是这样,社会对艺术品的评价往往以难度的高低,而不是以艺术的高低作为价值的标准。但艺术本身是有标准的,有时画几笔兰花不见得比鸿篇巨制价值低。由于濮仲谦声名远播,赝品特别多。大量署濮仲谦名的作品,其实都是后人仿嘉定风格所制作。

明中叶以来,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有一本书叫《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也散见于各类笔记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筷子笼】

明末有一个刻竹高手叫张希黄,他发明了一种雕刻方法,叫留青雕。竹子刚被割下来时是青色的,留有一层青皮。雕刻时把不需要的地方轻轻刻去,以青皮部分来表现内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极浅的浅浮雕,这就是所谓留青雕。雕完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青色会变成油黄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留青雕不是绿色的,而是黄色的。张希黄留青雕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山水楼阁竹笔筒,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早年去上海的时候,看到很多竹笔筒。竹笔筒当时在南方的数量远远多于北方,过去南方人拿竹子不当回事。早年间我去安徽黄山,黄山底下有一条街都在卖竹器,人非常多。由于当时谁都不知道竹器这类艺术品的重要性,一个竹笔筒可能会很便宜地卖掉。

我记得当时我在安徽黄山那条老街上逛,进了一家店。他们开店都是前店后家,我聊会儿天就进了人家的家。店主人家里正在吃饭,我一眼看见饭桌上插筷子的筷子笼,就是一个留青雕的竹笔筒,非常精致,插着一把筷子。因为我买了点儿东西,店主人特别热情,让我吃饭:〃来这儿吃点儿饭,赶上什么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我眼睛不停地看这笔筒,越看越喜欢。我就问:〃这是什么啊?〃店主人说:〃筷子笼啊。〃这筷子笼有点儿浅,筷子又长,插得多的时候非常容易倾覆,翻倒在桌子上。我就说:〃这东西插筷子不一定合适,老容易翻。〃他说:〃对,我早就想换一个。〃我说:〃我给你买个新的吧,你能不能把这个匀给我?〃他也很清楚,说:〃这东西是老的,就是不怎么值钱,您要真喜欢,就送给您了。〃结果,我拿着一个特别好的留青雕笔筒,高高兴兴地离开了黄山。

【文人雅具】

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当时流行人物花鸟笔筒和行草秘阁,被认识它们的人所珍爱。这里提到了一个词,〃秘阁〃,什么是秘阁呢?秘阁就是〃臂搁〃,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一般都是裁一节竹子,纵向一分为三,正好形成一个瓦面。臂搁能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我曾经买过这样的竹雕行草臂搁,上面有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当我把这个臂搁拿到手的时候,就体会到古人的自我修养。古人会把一些名言警句刻在上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臂搁上写的是:

不到极逆之境,不知和顺之安;

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善。

不到最倒霉的时候,不知道平常就是一个好日子;不遇到最尖刻的人,不知道忠厚就是一个好人。古人写得多好啊!联系今天,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到了极逆之境,所有汶川同胞的感受都是:平时的日子再苦,也是一个安生的日子。

有一回有个人拿了本古籍给我看,我一翻,那本古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话。由于书上的字很大,这两句话占了两篇儿。我翻开第一篇儿,就顺口把后面的句子念出来了。那个人很惊讶,觉得我学问特别大。其实我没那么大学问,就是天天看那个臂搁,记住了这句话。

【我的臂搁】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可能看我一天到晚忙忙叨叨,所以送给我一个臂搁。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臂搁,但送给了我。我一看臂搁上写的字,就知道他想跟我说什么。臂搁上写着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刚给我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句诗是哪儿来的,专门查了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岁夜怀古》: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刘禹锡是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感叹人生的不得意,感叹他的很多朋友都故去了,他还活着。虽然一生中有很多时光都会荒废掉,浪费掉,但如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能使自己多活几年,就可以把岁月补回来了。刘禹锡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这首诗的意境就非常好。

这个臂搁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有时看它一眼,就觉得永远是那句话〃说归说,做归做〃。我也希望很闲在,什么叫闲在?就是早上起来不知道今天干点儿什么,这就比较闲在。可我现在都知道我一个月以后干什么,很多事务都压在这儿,日程排得非常满,一点儿都不闲在。我倒是不怎么浪费时光,但我还是希望将来有机会闲下来,能够多读读书,体验一种人生闲在的滋味儿。

【封氏三杰】

清代也涌现出一大批竹雕大家,比较著名的有嘉定的封氏三杰。刚才说的朱氏是祖孙三人,封氏是兄弟三人。老大叫封锡爵,老二叫封锡禄,老三叫封锡璋,当时社会对他们三个人有一个称呼〃鼎足〃。鼎有三个足,三点固定一个平面,撤掉一个就不平了。鼎足而立,说明三兄弟手艺都非常好,不分高下。

其中,老二的手艺被康熙皇帝看上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锡禄被调进宫廷当差,供职养心殿,不久老三封锡璋也进了宫。这样一来,封氏老大一人在外,老二、老三在紫禁城造办处为皇宫专门雕刻竹器。今天在上海博物馆里还能看到封锡禄所雕刻的罗汉像。

据说封家除了三兄弟之外,他们家还有一个小姐,也可以雕刻竹器,拿手的是雕蟾蜍。书上记载,一两银子一个。封氏三杰的作品当时值多少钱,没有看到记载,但这位小姐雕个小蛤蟆,就能卖一两一个,非常贵了,可见当时封氏竹雕的价格。

【白菜的学问】

封锡爵没有进宫当差,一个人在老家待着,也是操刀不辍。他的代表作品是一棵竹根雕的白菜,非常写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白菜是我国原产的蔬菜,过去称之为〃蔬菜之王〃,就是所有的蔬菜都比不过白菜。白菜可以熬,可以炒,可以拌凉菜,可以炖汤,具备了所有蔬菜的特点。宋代人陆佃在《埤雅》中记载说:〃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说明在宋代就叫它白菜了。但白菜是一个俗称,在古人的文献中它有两个名字:春天的白菜不叫白菜,叫〃春菜〃;秋天的白菜也不叫白菜,叫〃秋菘〃。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了白菜:〃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且说〃冬汁尤佳〃。它还能治点儿病:把白菜配上大葱、生姜、萝卜等煎汤饮用,还可以治感冒。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朱三松雕刻的春菜纹笔筒,跟刚才封锡爵雕的白菜完全不同,雕刻得非常深。在雕刻技法中这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竹子是一个平面,往下刻叫阴刻。如果要去掉底子,让纹饰鼓起来,那叫阳刻。阴刻的纹饰是陷进去的,陷得非常深,因此又表现出层次,仿佛有阳刻的感觉,所以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这是朱三松所创造的一种刀法。

为什么古人这么愿意雕刻白菜呢?因为古人认为白菜具备一清二白的品格,从而赋予白菜深厚的文学特性。这种认识影响深远,导致宫廷里曾经用最贵重的材料雕刻白菜,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那棵翡翠白菜。我们今天想:好,那么大一块翡翠能打成多少珠宝首饰呀,怎么可能雕一棵白菜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人跟今天的人对白菜的认知完全不同。古人心目中的白菜虽然是平常的蔬菜,但品格高尚。

【笔所不及 刀刻得之】

与封氏兄弟同时期还有一个名家叫周颢(周芷岩),晚号髯痴,一看就知道,他肯定留有很长的胡子,髯就是胡子嘛。周芷岩活了89岁,乾隆三十八年才去世,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高寿了。《竹人录》里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以画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乾隆以来,周芷岩的竹刻首屈一指。在竹刻历史中,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其刀法有继承,也有创新,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据古书记载,他〃所刻山水,人无耳目,屋无窗棂,树无细点〃。他刻的人物看不清眼睛、耳朵,屋子看不清窗户,树木也不注意细部的表达。他的雕刻不重细节,注重一种整体感受。古人评价他的雕刻技艺是〃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由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就是用笔画不出来的,周芷岩能用刀表现出来。

我曾经买过这样一个竹雕笔筒,收录在我写的《明清笔筒》一书中。我当时看到这个笔筒,就被它新奇的雕刻方法吸引了。笔筒上面雕刻了一幅农家乐的场景,狗、鸡、人物都小如芥豆,看不清楚,但仔细观察,神态全有,非常有意思。笔筒上还刻有大段文字,开篇是这样写:〃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下面还有很长的话,我就不一一写出了。古人很有意思,他就说:我住的房子占十亩地,自己开的菜园子占五亩地;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