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参考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我们就能把别人的不喜欢看成是对一些事情不够关注的结果。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工作当回事;而热爱自己事业的人就算别人能一攫千金也打动不了他。
2。做一个道德上健康的人
做一个对社会风气有好影响的人。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按时赴每一次约会,恪守每一个承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就算一点点花销,也不用公款为自己垫付。这样自己的心就会越来越透亮。
正文 第14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14)
正文 第14节: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14)
11。讨厌别人时
为人处世与创意灵感没什么区别。碰到和自己对着干、看不顺眼的家伙,就会常想,要是他们从周围消失就天下太平了,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因为,有时候厌烦的人、厌烦的事会帮助你。
就算一个人独处,有充分自由的时间,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去读书、写作或是搞一些创作活动。这些事反而在拥挤的地铁或喧闹的公共汽车里更容易进行,也更容易迸出好的灵感。同样,比起关上房门一个人埋头工作或者学习,创意和灵感更容易在有捣乱的家伙在场的情况下迸发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安静和寂寞反而会妨碍我们集中精力。
灵感在周围环境纷繁杂乱的时候有易被激发的特性。所以我经常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写作。在星巴克也常会看到拿着笔记本或者手提电脑写东西的人。人们常常对他们在咖啡厅工作感到不解。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越乱越容易集中精力。他们不是来这买咖啡,而是来买能够创作的气氛。
一天,很想读书,恰巧妻子孩子都出去了。我一下子如释重负,打算好好看看书。但是手没去拿书,反而在找电视遥控器。看了会儿电视,睡着了,直到他们到家我才睡眼惺忪地爬起来。
妻子唠叨:〃哎哟,还以为跟别人不一样,看来也没什么两样嘛,没人看着就偷懒呢。〃
有少量干扰因素才能用很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人难道只有我一个吗?别人不也是吗?尼采(Nietzsche)如是说:〃命令难于服从。〃
为人处世与创意灵感没什么区别。碰到和自己对着干,看不顺眼的家伙,就会常想,要是他们从周围消失就天下太平了,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也许,你只不过是个慵懒而普通的上班族。正因为和他们有矛盾,关系紧张,给你带来了压力,你才总是想做得更好,总是试图把他们的不满当作发现自身缺点的途径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工具,并为此不断去努力。现在如果他们消失了,给你的刺激要素也就随着消失,失去那些的你也就越来越容易迟钝和麻木。
但说不定明天他们又会出现呢?于是这样的努力与懈怠交替,就成为生活,成为了一个人成长的足迹。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快乐,从心开始》里这样说道:
〃我们要选择:是被迫去做还是以快乐的心情做。这两种行动都始于义务,但后者会得到更积极的生活体验。为打扫卫生这样谁都不喜欢的事也定个最快和最有效率完成的目标,那会比想象容易得多。定一个目标,工作的痛苦会大大减少。〃
不要讨厌折磨自己的东西,相反要当作快乐的磨砺去接受,会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讨厌别人时
表现为
√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会感到厌烦。
√和朋友疏远,聚餐只参加〃一次会〃就打算借故开溜。
√想见到喜欢的人,但是讨厌类似打电话这样的方式。
√最终会讨厌人,讨厌世界,讨厌所有的一切。
解决办法
1。把握自己的心态
讨厌人比讨厌工作更严重。谁都喜欢悠闲地工作,所以对工作厌烦司空见惯。但若对平时关系很好的人也开始疏远,那说明我们的心态已经明显恶化。接着就会事事不如意,直到宣布面对现实无力抵抗,从而意志消沉下去。这时候把握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只有发现异常,才会去尝试改善。
2。努力不使情况更糟
这时候,重新体会到对自己的关爱十分必要。所以需要对感情加以节制。为了不让状态更糟,节制自己的感情,不去刻意地思考问题,而是依照本能行事。那么过一段时间,一切就会进入正常轨道。
3。寻找兴奋剂
欣赏精彩的电影或者回味以前的经典音乐,有时会有意外收获,让我们心情好转,当然也包括和朋友见面。其实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温暖得多,到处都有让人感动的元素。而这样的兴奋剂只需一点努力就能得到。在平日的生活里,多一些体贴,多一些关怀,也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爱。
正文 第15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1)
正文 第15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1)
1。出现对你表示不满的人时
很多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到最好,而标准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前前后后都照顾到了才算不错。哪怕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好也会难过,总想做到完美并为此更努力。其实人无完人,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也无法满足所有的人,做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可以了。
作家们通常对网络这东西都比较感冒。网络可以将自己的大名和影响迅速远播,但远播的不仅是称赞,恶评也会一道传出去,而且一点也不比好名气慢。去网上书店,就会看到图书简介下面罗列着数十条网友对书好恶的评价。那些评价往往一针见血,毫无掩饰。作为书的作者也就免不了为此或喜或悲。
但如果太注重这些评价,就会陷入被读者喜好左右的写作误区。简单地说,就是写只在乎人气的书。如此一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新思维就会被这所谓的流行时尚大潮所淹没,进而丢失了灵感和创造力,失去了作品的灵魂。过分关注于创作和追逐〃人气〃的作品,结果就是提早将自己的创造性人生走到尽头。
工作也一样。很多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到最好,而标准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前后左右都照顾到了才算不错。哪怕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好也会难过,总想做到完美并为此更加努力。不过努力的结果却常常和目标背道而驰。
一天中午,我想随便吃点东西,来到附近一家饭馆。人不多,很清静。翻开菜单扫了一眼,对上面琳琅满目的菜式略感惊讶,真不知道该点些什么。原本以为凭这么多的选择,饭馆生意一定不错。可直到中午还是没什么人。这原因直到我吃了第一口菜才知道……口味平淡,毫无特色。菜肴的品种繁多,自然无法面面俱到。粗略算了一下,那里菜的品种总共超过25种。
不论谁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烹饪也是一样,不可能每样菜都十全十美,做出自己的独特风味才是上策。如果有几十种菜,再出色的大厨也不能面面俱到。
所以,满足所有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也许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哪些才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认准目标,我们就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旅行中的狄奥根尼(Diogenes)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为无法过河而焦急。碰巧遇见一个在这附近生活的小伙子。见他为难,小伙子便爽快地把他背过了河。狄奥根尼很感动,也很不安:身上没有钱,无法酬谢这位好心人。他正思索的时候,那小伙子又把一个人背了过来。
看到这个场面,狄奥根尼先前的不安和愧疚一下子都消失了,他走上前去对小伙子说道:
〃对于背我过河的事,我原本应该表示感谢,不过现在我觉得没必要了。〃
〃呃?那您是什么意思?〃
〃你做好事前根本就没有判断过,完全是一种习惯,那我凭什么要感谢你呢?〃
工作不太如意的人或许也该想想,是不是把满足太多的人也当成一种〃习惯〃了。再看看自己,是不是因为这样的〃习惯〃而将现在该做的事〃明日复明日〃,同时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做那些擅长的事情了。
不仅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也是一样。与志同道合的人肝胆相照要比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际关系更加切实可行。有句话叫做〃没有敌人,就没有朋友〃。认识这一点,并能承认对自己不满和提出批评的人确实存在,这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满足所有人的想法是一种习惯误区。
生活中,喜欢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会慢慢成为朋友、回头客;不喜欢的也自然远去,变成陌路人。在别人眼里,你不也在扮演着回头客或者陌路人的角色吗?岁月流逝,靠近或疏远本来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勉强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出现对你表示不满的人时
表现为
√想找这样那样的理由辩解。
√觉得什么样的人都有,对别人的批评熟视无睹。
√不知所措,想找个地方藏起来。
√对讨厌和给予批评的人避而不见。
正文 第16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2)
正文 第16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2)
解决办法
1。倾听客户的声音
客户满意度是对工作最宝贵、最重要的回报。没有客户就连你做这件事的理由也难找。其实,我们也是通过服务从客户那儿得到某种利益回馈。
2。不要辩解
被不满的客户切中要害时,我们常常会不寒而栗。这时,我们往往不去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应负的责任,而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样做无非是想保护自己。不过,要想让保护效用发挥得更长一点,那么表面的辩解也就罢了,心里却要承认对于客户的不满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是不会去尝试改正自己错误的。
尼采曾说过:〃那些未能摧毁我的,使我更强大。〃
心里默念着这句话会带给我们勇气。
3。慧眼识金,选出合理的批评
客户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同事也常常对你性格的某一方面议论和品评。但这些都只是一方面。这些看法或者批评是不是合理,要视他们站在什么立场上。客观看待自己的人会判断出对方的批评是否合理。
4。问问自己
如果见到对自己工作不满的人,觉得他的抱怨合情合理,就这样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然后用行动进行矫正,这没什么困难。最后,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自己就会呈现在眼前。
2。感觉事业停滞不前时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次重要旅行的话,那意志消沉就是在落脚城市僻静的咖啡屋里细品一杯的时刻。虽然味道浓郁,令人神往,可心里要清楚,不久还要继续自己的行程。
一些问题长时间无法解决,而用尽传统方法却毫无进展时,你就会对此产生疑问。而这个疑问的答案也不容易找,于是就变得消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放弃。虽然很努力,可是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觉得那是自己的极限,于是满足于这个程度,不思进取,不去再想克服消沉达到更高台阶的事,对这一切已经厌倦,从而选择了放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