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7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7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斯的豪爽也体现在酒桌上,一旦一瓶伏特加盖子打开,就必须喝干见底。在中国
有酒文化和行酒令,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酒文化和行酒令,酒桌上只要任何人站起
来,都能发表一番文学家和诗人般的祝词,然后便提议“扎”,3a即俄语干杯的意
思,它另外的意思便是拥护什么事情。因此“扎”用在俄罗斯人的酒桌上是再合适
不过的了。

    更独特的是,俄罗斯人喜欢干喝酒,不住食物,而且习惯自酌独饮,一醉方休。
喝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唱歌,一般唱的都是自己以前的伤心事,甚至会声泪俱下。在
这个喝酒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既豪爽又脆弱的天性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广大的空间、丰富的物产,使俄罗斯人很少算计,慷慨大方。大多数俄罗斯人
认为,能够获得是一种满足,但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在莫斯科街头等出租车,经常
会有一些私家车停在面前,如果不顺路,往往表示一下抱歉就开走了;如果顺路,
“司机”就会让客人上车。在行程中,“司机”会和“乘客”聊聊天、解解闷,至
于车费,“乘客”给多少就是多少,甚至经常有人一个卢布也不收,很少有漫天要
价的,他们觉得在给“乘客”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不必斤斤计
较肥钱看得过重。

    俄罗斯人的这种慷慨有时也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当俄罗斯与某个国家关系密切
时,它会表现得相当慷慨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的
政策,中苏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国民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基础工业十分薄弱。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此,1950年毛泽东访问
苏联,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苏联老大哥向中国
提供大规模援助。在“蜜月”期间,苏联政府派出3000多名专家来华帮助建设,在
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中国援建了150 多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
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一桥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驰骋祖国大地二十多年
的“解放”牌汽车、耕耘在南北田野上的“东方红”牌拖拉机……这些都是苏联支
援我们年轻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产物。在国内许多城市,现在都能看到一些方方
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的苏式建筑,它们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的一
种模式,可以说是“看得见的历史”了。这些对于刚刚从百年屈辱史中走出、现代
工业几乎等于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俄罗斯歌曲唱道“俄罗斯国土辽阔、广大,这是俄罗斯民族强大的自然力量”。
俄罗斯人的性格与俄罗斯土地的广阔无垠是相适应的。俄罗斯人具有很强的天赋,
富于创造力。在俄罗斯千年的文明史上产生过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出现了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列宁、斯大林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俄国历史上,如同璀
璨群星般涌现出一大批引导俄国走向强盛的卓越人物,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俄罗斯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
现者门捷列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科学泰斗。以加加林为代表的冲出
地球走进宇宙的太空人,则为人类航天史写下了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浓墨重彩的一
笔。

    俄罗斯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东部太平洋沿岸是季风性气候,西北部是海洋气候,
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大陆性气候。俄罗斯除极北地区以外,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冰
雪和严冬是它的气候的典型特征。俄罗斯的冬天是严酷而漫长的,不说西伯利亚令
人生畏的零下60摄氏度超低气温,就是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中部的莫斯科,每年冬
天也长达5 个月之久。俄罗斯人为了战胜严寒、适应严寒,必须具备坚强的体魄,
俄罗斯严酷的气候造就了俄罗斯人坚韧、顽强的性格。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历史学
家伊里因所说:“谁哪怕有一次机会体会俄国的闷热,体会从东南方向吹来的灼热
的风,谁要是经历过有时候连着刮几天的俄罗斯的暴风雪,谁要是赶上过俄罗斯雨
雪交加的寒冷天,他就会清楚地知道俄罗斯人的如此坚忍不拔来自何方。”俄罗斯
除了干燥的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他地方皆贫瘠、多沙,或者泥泞、干旱,或者
是沼泽地,这样的土壤地质,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顽强的植
物,能够存活的只有顽强的动物,只有坚韧、顽强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森林。沼泽
和草原上安家,并且开发它们,否则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生命将难以为继。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就
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实行武装干涉,想把苏维埃政权扼
杀在摇篮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志愿兵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作战。因在战斗中受
伤,他不得不退伍,转到劳动战线,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力工作。他曾不顾严寒和
身体虚弱,跳进第聂伯河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因而得了伤寒和风湿症,健康状
况日趋恶化。1927年他因脊关节硬化已无法起床了,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拿起新的
战斗武器——笔,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奥
斯特洛夫斯基拼命学习,在病床上修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了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内外文学名著,认真钻研历史文件和各种资料。1928年奥斯
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
于1930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写作是在常人难以想像的
困难中进行的,他看不见文稿,不能读自己写的东西,只有惊人的记忆力帮助他进
行创作。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性格,奥斯特洛夫斯基创造出了影响了几代人的布尔
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

    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中的主人公彼得鲁斯则是一个具有超群天赋和坚强意
志的男孩。彼得鲁斯天生就是盲人,这个世界在他头脑里是一片漆黑,他对世界的
认识几乎完全凭着听觉。从他的眼神中常常可以看出,“他正在力求理解什么而不
能如愿”。不过,这使他的听觉能力特别发达,具有了一个音乐家特有的先天条件。
他在初次接触钢琴时,对基本音的注意更显示着他的艺术家的天赋。他陶醉在来他
家的青年马夫约西姆悠扬抒情的木笛声中,因为“这里有一种很独特的真挚感情…
…有迷人的诗意”。他不仅天赋超群,而且意志也非凡,他的成功是经过一番苦战
的。起初,家中关怀备至的爱把他包围起来,母亲希望用溺爱来弥补孩子失明的不
幸。所以,他任性,“成为无意识的暴君”。他的精神世界充满危机,感到生活中
只有失明的痛苦,甚至觉得情愿和盲丐换一换地位,因为他认为盲丐终日要为生活
操劳反而会减轻对失明的痛苦感。这时马克辛舅舅主动担负了对外甥的教育工作。
在他的帮助下,彼得鲁斯坚强起来,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与失明作顽强的斗争,
并和盲丐一起流浪演唱,由自己的家走向广阔的俄罗斯自然中,体验底层人民的生
活,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于是,他从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并通过音乐把自
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的演奏不再是个人不幸的呻吟,而是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
彼得鲁斯在音乐事业上的创造和成功远远超过了失明带给他的痛苦。他是自豪的、
幸福的。

    俄罗斯思想家梁赞诺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德国驻俄外交
官在风雨交加的森林里迷路了,他害怕极了,但是又不会说俄语,只是听到他的俄
国马车夫嘴里反复地说着一个词(音译:尼切沃)。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马
车夫脸上的镇定的表情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最后他们终于安全地走出了森林,因
此他也永远记住了马车夫说的那个词,并且弄懂了他的意思是:“没关系”。这个
词让他深刻而感性地了解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回国以后每每与人谈及俄罗斯民族性
格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并且一定让人好好地去体会“尼切沃”所包含
的意味。这一个简单的“尼切沃”也就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俄罗斯民族在强敌面前
从不屈服并且总能化险为夷。

    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性格的影响是长久而稳定的,像一位俄罗斯名
人所说:“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
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
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这一影响还在继续着。

           二、战争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人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他们多次遭到异族的侵略:草原民族的骚扰,
蒙古鞑靼人的入侵与统治,拿破仑大军的攻入,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长驱直人。然而,俄罗斯人是骁勇善战的,俄
罗斯人的性格是刚烈、坚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强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都未能
使他们屈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领导人与德国法西斯政府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认为法西斯德国不会很快进攻苏联,因此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都缺乏近
期内同德国交战的准备。当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
苏联不宣而战,进行闪电式袭击时,苏联军队措手不及,战争第一天即遭到了重大
的损失。面对战争初期的严重创伤,苏联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斯大林的坚强领
导下,同仇敌忾,痛歼入侵之敌,开始了长达4 年之久的伟大卫国战争。1941年9 
月起,德军将列宁格勒围困了近900 天,城内严重缺粮,居民一天只限量供应200 
克面包,耗子、蟑螂都成了食品,雨雪都成了饮用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几十万军民日夜奋战,顶住了德国军队来自天空的无数次轰炸和来自地面的无数次
进攻,始终没有让法西斯军队进入这座英雄的城市。

    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下:“列宁格勒是座地狱,早晨拼死前进20公尺,晚上俄
国人就把我们赶回来。每一天只有一件事能盼到,那就是死亡。”列宁格勒人在封
锁中度过了严冬,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他们顽强地战斗,一直坚持到1944年3 月
苏军全面反击,才彻底结束了艰苦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苏联人就是以这种无所畏惧、
不屈不挠的气慨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争不但没有使俄罗斯民族屈服,反而使刚烈、坚韧的民族性格得到了更好的
升华。阿·托尔斯泰的小说《俄罗斯性格》描写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在前后方
的英雄行为,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颂扬了俄罗斯人特有的艰苦卓绝、刚毅不屈
的民族性格。书中写了一个坚韧顽强、乐观的坦克手及他的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