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51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51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1 月20日第二批毕业生有16人。虽然这两批毕业生人数甚少,但他们在中东铁路
的工程岗位、机关和私营公司里就职后均表现出卓越的才能。1928年改名为东省特
别行政区工业大学,1928年底中东铁路局改组,由苏联代表和中国地区行政官员共
同管理学校,中苏双方各派一半的学校工作人员,但教员中俄国人占多数,校长由
苏联教授担任。

    1920年初,酉伯利亚的一批俄国教授来到了哈尔摈,筹建了一所高等经济法律
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法学家乌斯特里亚洛夫,他是俄国立宪民主党人、路标转换派
的思想家之一。2 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于3 月1 日正式开学,当时接收68名学生
人学。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该校提供经费。1922年海参崴的国立远东大学首先承认这
所学校学生的学历,给毕业生颁发证书,并允许他们参加远东大学的人学考试。为
此,该校与远东大学联合组成教育委员会。1922年7 月1 日高等经济法律学校改为
哈尔滨法政大学。在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后,这个学校与远东大学的关系从
此中止了。1922年有学生179 人,1924年达260 人。1928年初已有学生830 人,教
授和教师31名,开设了法律和经济两个系,还附设了一个东方研究部。

    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尤其是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哈尔滨开办了大量学校。
1898年10月10日(光绪24年),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香坊开办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
所小学,招收俄国孩童,是哈尔滨以及东北地区的第一所西式教堂。1899年10月又
在哈尔滨南岗开办了第二所小学——松花江小学。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的营运业
务繁忙,急需商务人才,为此中东铁路局于1906年3 月在哈市南岗开办了男子商务
学堂,同年秋又先后开办了女子商务学堂和临时电信学校。1907年8 月以中东铁路
局总办霍尔瓦特名字命名的霍尔瓦特中学在南岗开办,这所中学规模较大,学生一
般在500 人以上。一时间,20年代哈尔滨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最发达的中
心城市,大量青年从中国其他城市、地区,以及铁路沿线城镇来到哈尔滨求学。

    哈尔滨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建于1899年10月13日,在香坊区以沙俄末代皇帝名
字命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奠基了。这座俄国人在哈尔滨第一幢建筑,全部采用木
构架井干式构成。其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以营造宗教活动虔诚、肃穆的气氛
;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八角形帐篷顶端,矗起一个洋
葱头形穹顶,中间与变细加长了的鼓座相联结,远远望去,颇有神秘莫测、高耸人
云之感。这座被誉为“远东第一”的东正教堂,由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
基设计,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著名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
内部的大量壁画。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1923年重建。,经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
局批准,教堂堂长费洛洛果夫主持,新建更为宏伟壮丽的砖石结构新教堂,这座被
誉为东方第一的东正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墙体一色的清水红砖,中部突起拱券
长富的16面体鼓座,上冠以巨大饱满,高达53米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
同的帐篷顶,整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砖砌装饰绚丽多彩,俨然是一座型制严谨、
风貌地道的拜占庭式的宗教建筑,加上6870平方米的广场彩砖和1000余米的绿地,
使这座红色的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绚烂多彩。1925年至1946年间,哈尔滨即有
俄罗斯东正教堂24座之多。

    俄罗斯民族的生活习俗、俄语也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与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翟秋白曾于1920年至1923年访问题苏联,途中路过哈尔滨,因此在他的《俄乡纪程
》中对当时的哈尔滨做了记载,他看到哈尔滨人“上上下下都能讲几句洋径滨的俄
国话”,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握手鲁嘎包,
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开着马神车,搂着个玛达姆,喝着俄特克。奶油斯米
旦,列巴大面包,水桶喂得罗,兰波电灯泡。戈兰自来水,包篱子蹲着。没钱喊涅
肚,有钱哈拉少。

    在穿着方面,连衣裙哈尔滨人喜欢说穿“布拉吉”。严冬季节,男人穿的无面
羊皮外衣,叫做“土鲁普”。妇女穿毛朝外黄皮大衣叫“赫辽克”。半高腰皮鞋叫
“波金克”。

    在饮食、用物方面,从俄语借用来词语较多。例如,把面包叫“列巴”,称棱
形白面包为“塞克”,烤面包干,为“苏合力”。称俄国烧酒为“沃德克”。对俄
国人用麦芽、面包屑或浆果制成的清凉饮料为“格瓦斯”。把酸奶酪叶‘西米旦
“。把啤酒叫”毕窝“。灯泡叫”拦包“。把日常生活用的水桶叫”维得罗“。烟
斗叫”木式斗克“。把葵花籽儿叫”斜米子儿“。人们喜欢吃的杂半糖叫”毛八舍
“,它也是来自俄语果汁糖块。

    在职业和身份方面,把军官叫“戈必旦”,兵士对“骚达子”。妇女叫“马达
姆”,商人叫“古瘪子”,富商叫“大古瘪子”,称工人师傅为“麻斜儿”。把穷
人干苦力活儿谋生说是卖“劳薄特”。把亲密的朋友叫“拿国姆”。

    哈尔滨人就叫警察和警察局是“包篙子”。

    在地名方面,哈尔滨市里有些地名也用了外来语,如香坊就叫“斯塔拉哈尔滨”,
中央大街就叫“纪代斯嘎雅屋里察”,是中国大街的意思。

    上面这些都是译音,下面是译音加表意成分的:即前面按音译,后边加上个汉
语表意成分,如“马林果”,“苏波汤”等。俄语机器。,我们意译为“马神”,
于是,小汽车就叫“马神车”,带有提水筒的水井,叫做“马神井”,缝纫机,叫
做“马神机”,也有干脆叫“马神”的。



 第十一章  特别聚焦:红色领袖思想和实践之谜

    列宁证明了应该如何管理国家,斯大林证明了应该如何不管理国家;赫鲁晓夫
证明了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勃列日涅夫证明了并不是每一个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
戈尔巴乔夫证明了……——苏联流行政治笑话。

    谈到红色苏联,绝对不会忘记的一个人就是它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
奇·列宁(乌里扬诺夫),绝对不会忘记的另一个人就是列宁的继承者——约瑟夫
·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朱加什维里)。只不过,“列宁”和“斯大林”都是
他们革命时用的“姓”,不是他们的真正“姓氏”。但是一个人是以俄国的大河—
—勒拿河为姓,变成了“列宁”,另一个人是以常见金属中硬度最高的东西——
“钢”为姓,于是就变成了“斯大林”。以祖国山河江川、物产矿藏为姓,这是何
等的气魄!

    “给我一个革命家组织,我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是列宁在青年时代立下
的宏伟誓言。果然,他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理想,建立了一个最具有反
叛和反传统色彩的政权。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心理学家阿兰·别扎松认为列宁堪称
是“十月革命和占地球三分之一的国家新型政权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
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失去独立而不断挨打。你们愿意
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
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
什维克的速度”,这是斯大林在20年代中期立下的誓言。果然,在他的领导下,苏
联仅用10年时间就真的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

    “我们将在20年代实现共产主义广这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发出的豪言壮语,何
等地激动人心,鼓舞士气,但最终落得说者有意,落花无情。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
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他的改革带来的混乱更是灾难性的。莫斯科新圣母公墓内
赫鲁晓夫一半白一半黑的墓碑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评价。

    “我们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而发达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最近
的人口”,这是勃列日涅夫在1977年做出的重要的指示。的确,勃列日涅夫执政前
期,苏联综合国力欣欣向荣,苏联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但到头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
“停滞时期”的泥沼里。

    还有戈尔巴乔夫,这位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任总书记,第一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
苏联总统,执政仅6 年,就落得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败局。1991年12月25日下午
19时整,苏联总统、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开始了自己的“告别演出”,
他痛苦地表示:“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
统的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

    这些红色领袖们(有的人最初是红色,最后似乎变了颜色,变成了灰色或者白
色),为红色的苏联,为红色的历史,为红色的风暴打下了深深的个人印痕。

          一、小个子革命将催生的一声炮响

    美国作家房龙写道:“一个小个子、秃顶的人,西伯利亚流亡学校的毕业生,
把这个行将崩溃的国家掌握在手里,开始了重建工作。他打碎了旧王朝的模式,也
抛弃了亚洲方式,把一切旧的制度扔到九霄云外。”

    存放在沙皇政府宪兵第三厅的政治犯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弗拉基米尔·伊里
奇·乌里扬诺夫,男性,俄罗斯族,1870年4 月10日出生于辛比尔斯克,身高168 
公分,政治犯,数次被捕和流放。

    的确,在俄国这样的寒带国家,女性身高平均为170 公分以上,男性身高平均
180 公分以上,列宁的身高实在是“不足挂齿”了。可是,就是在这个小个子的内
心里存放着伟大的志向和目标。1887年,列宁在喀山大学法律系读书时,因参与革
命活动被捕,在审讯时,审讯官告诉列宁:“年轻人,你要知道,在你面前,沙皇
制度是一堵高墙。”列宁轻蔑地回答:“是的,是一堵墙,不过,轻轻一推,它就
会顷刻坍塌。”列宁是把推翻沙皇政权及专制制度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政权作为自己的鸿鹄之志的。

    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俄国的历史发展存在两种选择: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
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滁此之外,别无他路。因为控制着国家杜马和一切合法机构的资
产阶级和掌握着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拥有工人武装力量的布尔什维克是当时最强大
的两支政治力量。二月革命虽然胜利,沙皇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但是革命任务并
没有全部完成,和平、土地、自由、面包和民族问题等重要问题都没有解决,俄国
历史面临再一次选择,俄国一切政治力量面临再一次被选择。

    二月革命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俄国国内出现了政治真空状态。二月革命时,
布尔什维克仅有2 万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