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会心烦失眠;左侧清阳不升,右侧浊阴不降,虚火自右侧上升,上攻于脑,所以会右侧耳鸣。这些问题在治疗上,要以升清降浊为主要思路。
我给他开了一剂处方,患者服用三剂后,耳鸣消失,继续服用三剂,巩固疗效。此患者治愈后,还介绍他的妹妹过来就诊,也是耳鸣,参照上述思路治疗,仅仅一剂,病情就有减轻,三剂药彻底痊愈。此后,我按照这个思路,治疗耳鸣近十例,效果颇佳。
耳鸣这个毛病,因为是肝经湿热造成的,患者多左侧耳鸣,常伴口苦、左侧偏头痛,用龙胆泻肝汤可愈;耳鸣时轻时重,伴腰膝酸软的,用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耳中如有潮水之声,伴下肢沉重,晕眩者,一味泽泻饮可治;突发耳鸣,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者,多为风热上攻,疏风清热可治;种种情况,不一一细数,总之,临证时随证治疗即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辨证基础上,配伍“通气散”,这样起效较快。
通气散的运用,和拉牛车的故事是一个道理,人体清阳不升,耳窍气血不足,自然就会耳鸣耳聋了。而补足了耳窍的气血,耳鸣耳聋才会迅速痊愈。
与拉牛车道理相通的疾病还有很多,大凡“废弃不用”之病,均可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治疗。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虚则补之”的临床实用价值。
从生活中感受中医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是学习中医的不二法门。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学习中医,感悟中医——吃饺子的故事!
吃饺子的故事——原汤化原食的启示
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总爱包些饺子。每次吃饺子的时候,父母总爱在盛完饺子后,再给每人碗里浇上一些饺子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吃完饺子,再喝点饺子汤,就容易消化。小时候,我总是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有次吃饺子,我就不要饺子汤,只吃了满满一大碗饺子,结果第二天,胃胀得难受,不想吃饭,还不停地打嗝,闹了两天,胃才好起来。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离开了父母,自己闯荡社会,每次吃饺子或汤圆,总爱喝点汤,也总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诲——原汤化原食。
从医后,临床上会遇到许多疑难杂症,而解决这些疑难杂症,除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感悟,许多道理悟透了,自然就会有心得,有疗效。
记得有一次,治疗一位肾结石患者,结石不大,但用药一周仍无法将其排出,患者着急,我也着急,后来请教于一位道医朋友,道长建议加一味秋石。我按此用药后,结石由大化小,顺利排出体外。
我十分诧异,治疗结石,为什么要用秋石,以石治石,难道不担心结石变大?道长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疑惑。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秋石是人尿加工而成的,味咸寒,能散结、降火、化淤,取秋石作为药引,实为“原汤化原食”之意,借用尿提取的药物,来化尿形成的结石。如果没有秋石,加上童便少许作为药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道长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时候吃饺子的情形立即浮现在眼前。是啊,用秋石作为药引,这可真是“原汤化原食”啊!
在随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膀胱炎所致的膀胱壁毛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我就喜欢加上秋石这味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临床毫无关联的事情,到了道长手中,却能结合起来,熟练运用,不得不佩服道长的感悟力。
道长谈完秋石的故事后,接着又讲起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杀鸡时,在鸡的嗉囊里面,会发现很多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在鸡的胃里面反复碾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但鸡的嗉囊内壁,却不会因为这些石头的碾磨而受伤,古人通过这些观察,从而推断出鸡嗉囊内壁(也就是鸡内金),具有消化饮食和消磨石头的作用,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能治疗胆结石、肾结石。
既然石头和吃下的食物能够被消化,那其他有形之物能否被消化呢?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壁毛糙,能否通过鸡内金来消除毛糙的胆囊内壁呢?结果自然是肯定的。
治疗胆囊内壁毛糙可以使用鸡内金,那慢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内壁毛糙是否可以使用呢?
如果胆结石可以使用,那么胆囊息肉可以使用吗?照样可以使用!
这些有形之疾可以使用,那其他的有形之疾呢?
顽痰阻滞经络,在使用顺气化痰、疏通经络的药物时,也可以配伍鸡内金。
谈完鸡内金的妙用,道长继续谈论另外一味药——竹沥。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将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丹溪心法》中描述道:“竹沥能滑痰。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大凡食物之浆液,汁水,其性多黏稠,性滑利者少,为什么竹沥能够滑痰?
道长解释道:“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部,看似有节所阻,其实中央气机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膈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三节之中由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能贯通人之三焦。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
“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实禀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沥、竹黄,均有通利之性,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听完道长的论述,我不由得感慨天地造化之神奇。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为万物之精灵,人之五脏六腑,通过五行归类,通过取象类比,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其身影,取象于天地之间。类比如五脏之属,则疾病均可以寻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大自然就如同一本书,读自然就是读疾病,读自然就是读自身。
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道:废物利用的故事!
废物利用的故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去年有次看电视报道说,城市垃圾正在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有用的垃圾被回收,没用的垃圾被焚烧,而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烧锅炉,将热量转化为蒸汽,然后蒸汽可以用来发电。看似无用的垃圾,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反而为人们生活提供能量。
看完这则报道,在感叹人类智慧的同时,我也在想,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来分析,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某些事物是无用的,甚至是麻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就是有用的,甚至是非常有价值的好东西。
我曾经在药厂工作过一段时间。药厂提取车间每天都产生大量的药渣,这些药渣堆积在一旁,无法利用,又没有人运走,公司很是头痛,最后不得不花钱请人拉走,每月支付药渣清运费用都得不少钱。当地菜农知道后,主动上门来清运,他们把药渣拉回家堆起来发酵,然后撒在地里做肥料。发酵后的药渣,富含大量有机肥,以药渣作为肥料的田地,庄稼长得好,而且病虫害也很少。菜农成了药渣的主要清运对象,公司没花一分钱,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后来公司领导通过反复研究,将药渣与煤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烧锅炉,效果也不错,每月既节省了不少煤,又创造了经济效益,药渣的利用又上了一层楼。当地菜农将药渣堆放发酵,时间久了,发现药渣上会长出一些蘑菇,于是他们有人尝试用一些粗纤维含量高的药渣来种蘑菇,并取得了成功。
一种最初被认为是包袱的东西,最后反而成了抢手货。
这样的例子很多,初中时,镇上的一个提炼碳酸钡的化工厂,炉渣无法利用,四处堆放,严重污染环境,当地政府考察后,发现这个炉渣可以抗辐射,可以吸潮,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好处,于是将炉渣用来铺路。镇上许多平展的马路由此诞生了。铺完所有的路之后,又开始用炉渣制作成砖,卖给当地人建房使用,炉渣砖不仅能够抗辐射,还能冬暖夏凉,废弃不用的炉渣,转手之间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很多时候,废物与良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只要我们的观点改变了,认识加深了,废物一夜之间往往能转变成良材!
其实在我们人体内,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身体每天都在代谢,对于代谢不了的物质则以病理产物的形式储存起来,这些病理产物往往在体内长期积存,影响气血的运行,最终导致脏腑的病变,甚至是癌变。
人体内病理产物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痰。
痰原本是人体精微物质因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化生,它们的物质基础还是水谷精微,也是一种能量,只是在转化过程中,变成了无法被人体利用的次品、废品。痰邪过重的病人,治疗时要采用化痰的办法,但化痰往往只能使痰邪变得稀薄,无法完全消失,这些痰邪停留在人体内,其实就是人体内的垃圾。
痰除了存在于肺中,也在其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存在,许多病人长期服用化痰的药物,但咳痰始终未见治愈,每天仍然咳吐不少黏稠的痰液。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常常祛痰,而痰却不见减少呢?是不是产生痰的根源没有找到呢?确实,人体内痰液不减少,是因为有来源,就好比城市中的生活垃圾,虽然每天都有清洁工人运走,但每天也都在产生,人体内的痰也是时时产生的。咳嗽吐出来是痰,那些没有咳出来的,在体内就是“黏稠的津液”。
对于痰的认识,如果借用我前面所讲的“废物利用的故事”,思路上可能就会有一些突破。
在治疗疾病的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饥饿疗法”,顾名思义,也就是让病人禁食或者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方法属于食疗范畴。
临床上我也常常运用此法,比如小儿停食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饿两顿就好了;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也是不吃饭为好,饿上一两顿,配合药物治疗,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轻度疾病的可单独应用禁食即饥饿疗法,往往能奏效。但一些复杂的疾病,往往不是饿上一两顿可以解决问题的。
我国古代就有“辟谷”之说,它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实际上它就是一种饥饿疗法。人们为了治愈某些疾病或强身健体而主动在短期内断食,让身体在饥饿状态下充分激发自身潜力。
“辟谷”期间,人体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体内的能量会逐步释放,当人体储备能量逐步减少时,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也会逐步转变为能量消耗掉,身体自然会进入另外一种状态,一些慢性病也会得到自我修复。
因此,饥饿也是治病的良方。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主持进行了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区别对待:第一组幼鼠享受“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