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50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50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峰的雪崩不是一二小时就过去的,往往持续数天。1984年登南峰时,当时遇到的雪崩就持续了3天3夜(当然是间歇的)。此时山上山下都陷入了沉默之中。这种天气是无法上的,雪崩是山地探险家的“白色死神”。一直等到下午6时,中日双方的队长用冷静而沉重的语调宣布“下撤令”。 
  此时,从报话机中未听到山上队员的回话,然而却从报话机中传出了压抑不住的哭声!这些坚强的男子汉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啊!况且是再一次失败啊!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山地探险家需要顽强的品质,需要经受住失败,甚至多次失败的考验。 
  懦夫是不能成为登山家的。 
  南峰确实是难以攀登的,然而,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一定要登上南迦巴尔峰! 
  1992年10月30日,中日两国登山家共同努力,终于登上了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尔峰!




登上神农架顶峰 
  1992年7月25日早8点,天气晴朗,一支由4人组成的探险队从湖北省神农架海拔1300多米的木鱼坪出发,开始了向神农顶的攀登。 
  这4个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是浙江大学机电系艾辉,负责摄影;南京农大的刘军,熟悉动植物;西南师大的单小燕,是唯一的女性,对中西医和气功有研究,是随队的“医生”;西南师大的杨浪涛,是队长。 
  每人负重3O多斤,这是一个不轻的份量,背的东西有摄影器材、药品、帐篷、饮料、食品等等。他们预计4天登顶,但为了应付意外,准备了1周的食品。 
  刚进入林区是新鲜而有趣的。绿树森森,流水潺潺,间有鸟鸣、蝉噪,愈发显出山林的幽静。渐渐林中变得阴暗起来,草丛有半人高。这时又是蛇类活动的季节,大家都很小心。早就听说林中有4害:毒蛇、竹虱、旱蚂蝗、蛇麻草。前3种并不多,常见的却是蛇麻草。蛇麻草遍地丛生,稍不注意,就被刺中,随即红肿形成疙瘩。 
  到了一处险崖,叫“猴见愁”,绝壁上只有一脚宽的小路。突然“医生”惊叫一声,一脚踩空倒下去,幸亏被一树桩挡祝当时向导的脸惊白了。“医生”的水壶掉下去,半天才听到一声闷响。为了安慰大家,向导说常有猎人在下面捡到摔死的麂子,但从来还没有捡到过人。 
  中午12点,他们终于到达海拔2200米左右的一个干涸的沟谷。走出了针叶(如松树等)阔叶(如桦树等)混交林,马上进入以箭竹和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区。此地树木较少,夏日狠毒的阳光终于照射进来。他们身上都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痂。除了向导,他们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最使人难受的是口渴,他们已经两个小时未沾水了。不久向导发现了山泉水。他们饱饮了一肚子,才算解渴。 
  休息到下午3点,他们又出发了。由于乱石、烂土、枯木、陡坡的障碍,他们行进的速度是缓慢的。这时,向导警告他们,如果今晚不能到达峰顶,在这里宿营是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受到野猪和黑熊的攻击。 
  他们开始冲刺,终于走出了冷杉和箭竹林的天下,进入高山草甸。这7月份的高山草甸,繁花似锦,绚丽多彩。高山草甸中还有一丛丛的箭竹婷婷玉立。 
  经过3个小时的攀登,他们终于在6点5分登上了大神农架3052米的峰顶。峰顶处仅1米见方,左面是海拔3005米的小神农架;相隔一个山谷,右面是海拔3102米的神农顶,是他们明天要征服的目标。 
  夕阳西下,山顶上的风使人不寒而栗。他们要在此露营。2人扎帐篷,2人砍柴,1人安顿行李。最糟糕的是他们仅有小半壶水,而山顶上是找不到水的。缺水,使他们吃饭产生了困难,咽下一个馒头要20多分钟。 
  晚上,气温下降到5℃。他们的双手开始发僵。 
  凌晨3点,气温下降到3℃,雾气更重了。冷还可忍耐,最要命的是渴。 
  黑夜终于过去了。美丽、壮观的日出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在这一天早上,他们在山顶迎接了神农架的日出和云海。 
  7点,他们空腹出发向神农顶进发。出发前,他们每人把最后储存的水喝空,l人仅8毫升即两口水! 
  他们要闯过400米距离的箭竹林。这是一片密不透风、足有2人多高的箭竹林,走了1个多小时,还不到200米。 
  8点以后,太阳越升越高,他们感到头晕目眩。这以后,他们是凭着毅力在攀登。 
  突然,在一块石壁下发现了细细的渗流水,喝1分钟,才能凑足一口水。 
  喝3口水,换另一个人喝;15口水,费时半小时。喝完水,他们精神抖擞地向上攀登。 
  10点多,经过3个多小时,他们终于走完了这箭竹林,登上了海拔3102米的神农架!




她独腿登上“美国屋脊” 
  麦金利山是北美洲,也是美国的最高山峰,号称“美国屋脊”。著名的登山探险家日本的植村直己就是在此山遇难的。然而,美国的一个残疾姑娘,独腿登山女英雄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登上了它的顶峰。 
  1985年5月19日,25岁的萨拉·多尔蒂在身负25磅登山器材且不用假肢的情况下,登上了海拔6194米的麦金利山。大概情况是这样的:4月29日,一架装备着起落橇的飞机将她和她的两个同伴——42岁的威廉·萨姆纳和28岁的马修·克恩斯送到了海拔2160米的卡希尔特纳冰川的东南岔口。 
  他们从这里开始了攀登。她利用自己设计的装有尖钉和冰刀的拐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到第8天,攀登到3300米的高度时,他们遇到了一场大的暴风雪,时速160公里的狂风把多尔蒂刮倒在满是乱石、下面是无底深渊的山谷中。为了帮助她,同伴萨姆纳花费了3个小时,终于把她救出。 
  她平均一天仅向上攀登200米多一点。在登山的第5天,她冻伤了5个手指。多尔蒂事后回忆说:“有时候感到自己简直是疯了,这样是要送命的。 
  然而在我思想上可从未想到过要退缩。” 
  多尔蒂并非生下就是残疾人,那是在一次车祸中致残的,但她并不悲观。 
  两个月后,她就开始游泳;冬天,她又学习滑雪。18岁时,她进入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医疗专业学习并对登山发生了兴趣。1982年,22岁的她从大学毕业。1984年,她首次登山,选择了海拔近4800米的美国境内的芒特雷尼尔山,并获得成功。在这次攀登过程中,她就决定向麦金利山最高峰冲击。在征服了麦金利峰后,她又决定攀登美国境内海拔达4100多米的肯尼迪山。 
  多尔蒂喜爱一位不知名作家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面对着这么一种巨大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往往是隐藏在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中的。”




她的3次环球飞行 
  在80年代的英国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一位女飞行员的形象,她曾单人驾机3次环球飞行,先后创造过近百项世界飞行纪录,她就是塞拉·斯高特。 
  她的名字几乎成了女飞行家的同义词。 
  1959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32岁的戏剧演员塞拉开始学习飞行。在那时候,女人学飞行,还被一些人认为是荒诞古怪的事,有时甚至会遭到当面奚落。但塞拉顶住了种种压力,学完了全部飞行课程,并表现出非凡的飞行才能。 
  经过一年左右的刻苦训练,塞拉的飞行技术提高很快。1960年,她参加了英国的国王杯航空赛并获得成功。 
  1966年,她选定在伦敦、海牙、布鲁塞尔、巴黎和柏林这5个欧洲国家首都之间飞行。结果,她只用了大约36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飞行,并创造了15项飞行纪录。 
  在成绩面前,塞拉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环球飞行努力。 
  果然,环球飞行又成功了,但是没有获得承认。可塞拉没有灰心,她又准备第二次环球飞行。 
  1969年5月18日,一架流线型的螺旋桨轻型飞机停放在伦敦希斯机场,机上的操纵、导航、通讯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为了适应长途飞行,还在6个座席的客舱内装了两个大油箱,以及救生橡皮艇、应急信标机和适应不同气候的衣服、食物等。这就是塞拉将要用来作第二次环球飞行的飞机。 
  一切准备就绪后,塞拉登上飞机,然后启动发动机,开始了她历史性的探险飞行。 
  环球飞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故障和天气难以预测。在起飞前,由于无线电故障使预定的起飞时间延迟了6小时不说;起飞后,在由罗马去德里途中,无线电和自动驾驶仪又出了毛病,因此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订货和更换;从加尔各答到曼谷一直是暴风天气,又不得不迫降在仰光附近的一座军用机场上。等天气一好转又从新加坡经巴厘岛南下,到达尔文市进入澳大利亚;再由新西兰夜航跨洋直奔美国旧金山。在飞越美国后,塞拉又飞越大西洋回到欧洲。6月20日,当塞拉驾机回到伦敦的时候,人们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她的归来。 
  1971年,她告别了载着她创造94项世界纪录的“科曼奇”号,另选了一架两个发动机的飞机,准备进行一次穿越北极的飞行。按照国际航空联合会的规定,只有从赤道起飞,穿越极区后再回到赤道的飞行才算合格。6月1日,塞拉驾机从伦敦飞往肯尼亚的内罗比,准备从那里开始她的探险旅程。6月23日,她从北极边缘的博德飞往大约4830公里远的巴罗角。极区的冰雾给飞行造成很大困难,起落架又出了毛病,怎么也收不起来,她不得不改变航线飞往诺德气象站。从那里,她不顾一切地多飞了17个小时,终于胜利地越过了北极,到达目的地。再从巴罗角继续南下,穿过美洲大陆抵达坎顿岛。 
  穿越极区飞行成功之后,塞拉又从坎顿岛进入澳大利亚,再回到英国,从而完成了她的第三次环球飞行。




阿波罗13历险记 
  1970年,阿波罗13宇宙飞船的3名宇航员,信心十足地飞向月球。机长拉凡已是第二次奔月飞行了。顺利的太空航行也使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感到无事可做。卡温开玩笑地对飞船说:“我们实在闷得要死!” 
  4月13日晚9∶08,坐在主舱睡椅上的斯惠格,向休斯顿说:“我要启动装在服务舱内的两只氧气罐内的风扇。”这是为了解决在零引力情况下,液氧的层化现象。接着斯惠格扭动开关,停了一会儿,只听到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飞船也抖动得厉害。他吓得挣大了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宇航员们戴着的头盔中,立即传出报警声,仪表板上也闪现着红光。这说明主舱的电路系统出了毛玻斯惠格即向地面报告说:“我们出了问题。主线路电压下降。” 
  另一位宇航员海斯,匆匆从登月舱赶回主舱,以了解情况。就在他漂浮着经过二舱之间的通道时,听到了一种金属折曲的声响,飞船也跟着摇晃起来。拉凡和斯惠格猜测,可能碰到一块陨石,可是海斯说,他刚从那儿过来,那儿一切都正常。可是海斯首先看到,那仪表板上显示出主舱的供电电池坏了。他们3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登月任务肯定吹了,因为没有3台电池的工作,连绕月飞行都有困难。 
  险情在加深——更多的红灯在闪光,另一台电池也不行了!自从爆炸后,飞船一直慢慢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