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情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现像,从侧面说明社会越来越浮躁,人类在社会中的处世原则已经变成了利益至上,甚至可以不惜放弃高尚和珍贵的东西,以卑劣的手段换取自身的利益,做事已经没有了道德底线。这种现象不知是不是社会进步的同时带给人们巨大生存压力的反正用结果,让人深思。
关于信任,“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泰姬陵的典故是短片的精髓。
是啊,每个人都曾失去过,错过,失去得越多,就越敏感,敏感到不再随便信任任何有能力去伤害自己的人,时时刻刻克制,随时随地提防。他们只会在一开始信任那些有缺陷的残疾人,到最后连有缺陷的残疾人都不再信任了。
在这个处处没有信任,时时需要提防的时代,人们带着面具伪装自己,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得太累太压抑,但是却仍然没有改变,仍然自欺欺人地做戏,就这么一直做下去。
再看谎言,我们常说,谎言说的多了,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
可《调音师》告诉我们,为了继续自己的谎言,你付出的代价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影片最震撼我们的地方是调音师看到尸体的时候选择继续装瞎,而我们也会觉得他的选择是合理的,认同的他的做法。就是说明如果是我们也会选继续装瞎而使自己的谎言不会败露。却没有想到这样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或许,是生命的代价。
强烈推荐想去参加电影节的影迷们观看这部电影,不过组委会再不增加放映场所的话,我敢打赌明天那间仅仅只能容纳八十人的放映室连墙都会被急不可待的影迷们拆掉了。
第29章 终于人山人海
而作为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1944年在法国英雄戴高乐将军的鼓励下创办的这份报纸,在娱乐版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法国十大影评人之一奥斯汀先生的影评。
而这份影评,说的不是其它电影节前饱受关注的电影,而是一位年仅二十岁的中国导演,一部只有13分钟的短片电影!
“完美的电影,一切只在于你的看法,十三分钟浓缩便是精华,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调音师》”!
很多看过《调音师》的观众们,都在纠结调音师的生死,
有人用各种逻辑来分析影片中所展示出的细节,想要证明调音师是死了还是活着。在我看来,这部短片无关于调音师的生死,或是生与死,在这一刻已然不再重要。
调音师在电影的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失败者与偷窥狂,他在电影中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多数人。
由于比赛中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地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有天他决定装成一个瞎子,发掘他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种种不幸,他利用这种发现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久违的快乐,就如同那个泰姬陵的故事一样。
当他变成一个偷窥者,他一边注视翩翩起舞的裸体少女,一边激情四射地演奏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众所周知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激情并且以难度见长,在决定人生成败的大赛上他仅仅弹出一个音符。但此时却手指如飞放佛人琴合一,导演把这样的曲子安排在偷窥时演奏,表达的是人们在挖掘他人隐私来满足自己利益时的那种眉飞色舞和扭曲的快感。
假装盲人后他的人生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畸形的。他和老板吃饭的片段很重要,服务员先后两次把菜单和价格单摔到桌子上。卡莱尔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以各种方式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着别人的冒犯。导演在这里用扔菜单的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我们彼此粗暴相待,即便这本应该是你的职责。结账时调音师故意刁难服务员并扬言要找经理,但走出饭店时脸上洋溢的分明是笑容,为了表现得意的心情,导演让他适时的调侃了那位过马路的老太太,我想我们习惯了相互折磨但还乐在其中,并且丧失了基本的自知之明。
调音师的老板是个关键人物,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因为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的反问“你要炒掉我吗?”,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既定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影片的最后,儿子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个是可以确定的。调音师被老人的尸体绊倒了,但依旧强作镇定去调音,这无关于他的敬业,更不是他拥有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强大内心,导演为他设计了内心独白“我调好音,穿上衣服,然后离开,就这样”,这样的独白让人心寒,甚至都没有一句“离开后我去报警”。他“镇定”的坐在钢琴前,目光直视前方,比盲人还要瞎,!只要能够明哲保身,即使出了人命也要装作没有看到,哦,多么可怕的事实!
凶手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的背后,形容的恰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不声不响,甚至面带笑容。当你转过身去,他就拿着利器站在你身后。
最后,导演选择让人性来毁灭人性,当调音师交代了备忘录遗忘在口袋中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即便已经关乎存亡,他仍旧不知悔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心存侥幸心理,甚至连反抗的想法都不曾产生。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身后的凶手此时代表命运,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是命运的强者,他们主宰命运,并不时向它怒吼,其余的都被命运折磨的不成样子。我们抱怨,我们忍受,却从来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对它说不。面对如此懦弱、冷漠、胆怯却又贪婪的人性,导演用另一种人性,手持射钉枪,击穿他的脑壳。
调音师是生是死都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崩离。
音准可以调节,可人性呢?
《调音师》,耐人寻味……
很感谢年仅二十岁的导演史密斯张为我们带来的这部电影,这让我彻夜未眠,如诸君有空,可以前往一观。
另外,我提一句,史密斯张是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导演,我敢预言,他今后的成就必然不凡!
这篇洋洋洒洒,直揭张东城内心所想的影评,顿时在电影节上引起千层浪!
一个一直以毒舌闻名于法国影评界,一个看法独特与众不同的影评人,竟然高声为史密斯张唱起赞歌,并称他以后的成就必然不凡?这让所有的法国观众们都意外了。
意外之外,还有对《调音师》如火山暴发般不可阻挡的观影热潮!
一块银屏已经不够了,两块?也不够了,直到增加到八块,这短短的十三分钟的短片才让暴棚的人气稍有所缓减,大排其队的长龙才有所减短!
站在人山人海的观映厅外面,阿达曼喜笑颜开,兴奋地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哈哈,全都是人,全部都是人!我的天啊,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排着队要来看你的电影!”阿达曼眼眸中冒着泪光,仿佛是为张东城开心不已。
“谢谢你,兄弟!”张东城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地抱紧了阿达曼,借以隐藏自己激动的泪水。
“谢我?谢我做什么?你应该感谢张一谋,或者是帮我们写影评的那个奥斯汀和哈姆。”阿达曼有些不解地问道,偷偷擦去眼中的泪水。
“我也要感谢他们,但我先要感谢你,还有维多利亚,奥兰多他们,是你们的支持才让我拍出了这部电影。我才能找回我的梦想,而没有把他淹死在满是肥皂泡的水桶里。”张东城情绪激动地说道。
“嘿,得了吧。我看我们还是分开点,要不然别人会说我们是GAY的。”阿达曼从张东城的拥抱中挣脱出来,重新挂上笑脸。
在放映室的门边,张东城别出心裁地搞了个KT板,并准备了大量的即时贴,让观影后的人们能够写下自己对电影的看法,讲述他们的理解。
而现在,这大大的KT板上已经贴满了心潮澎湃的影迷们的即时贴,上面,满满的是对张东城的鼓励与支持!
“加油,我看好你!如果有一天你的电影在电影院中上映,我一定会掏钱捧场!”
“精妙的电影,前呼后应,简直就是完美!我敢打赌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过最好看的短片!”
“发人深省的电影,充满韵味的电影,算不算是一种提醒,生活不能因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其实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看了结尾绝对想再看一遍开头。欧亨利式的小说剧情,太经典了,我给打满分!”
“看第二遍的时候听到那”砰“的一声心都凉了!哦,我的上帝!第一遍以为是合上钢琴,第二遍才知道那是射钉枪。这电影了不起!”
看着满满当当,贴了快一整面墙的影迷评论,张东城的眼眶渐渐地有些温润了,这些最为真心的赞赏,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他深深地吸着气,平复自己激动到快要崩溃的心情。
第30章 泰晤士报的专访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东城与《调音师》完全引爆整个戛纳电影节,这一部由中国人做导演拍摄的,完全是由西方人出演的,讲述人性本质的电影超出所有人预期,成为最风头无二的电影作品。
就连张一谋的大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的消息,都没有能盖过去!
“年仅二十岁!华人导演史密斯张的《调音师》点燃戛纳电影节,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十三万人次观看!”——香港《东方日报》
“短短十三分钟,十三万人观看,伦敦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让戛纳震惊!”——英国《每日邮报》
“华人之光闪耀戛纳,继张一谋大作获技术大奖之后,年轻导演张东城的作品备受好评!”——华夏《人民日报》
不只是媒体,电影节组委会的重视,以及暴棚的人气,无与伦比的口碑,也吸引了无数导演前来观摩,欣赏,在与普通影迷们一样连看几遍后,感慨着,叹服着在放映室外的留言墙上,写下他们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本次戛纳电影节上最为出彩的一部电影,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最后的故事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真不像是位年仅二十岁的导演能拍出的电影!祝你成功,当然,你现在已经成功了!”——JeanneMoreau,法国著名演员,本届电影节主席。
“《调音师》太精彩了!我看了三遍!我提出一个看法,坐在沙发上死去的老者平静而刻板,钉子直入太阳穴,毫无反抗痕迹,这死者可能才是真正的盲人!导演的创意简直匪夷所思!”——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南斯拉夫天才导演,本届电影节上凭《地下》一片,斩获金棕榈大奖。
“我为我自己的黄色皮肤而骄傲,我为中国又出了一位名震天下的年轻导演而自豪,加油,张东城!”——张一谋,中国导演扛鼎人物,本届电影节凭《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片获技术大奖。
一片叫好赞誉声,如潮水般席来,让张东城如同陷入到巨大的幸福漩涡中一般,头昏目旋,不能自己。
“史密斯先生,能否接受一下我的专访?我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约翰!”
“打扰一下,史密斯先生,我们聊聊您的电影吧,只打扰您几分钟时间,我是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
“史密斯先生,我是法国电视四台,电影体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