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西藏生死书 >

第3章

西藏生死书-第3章

小说: 西藏生死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性和权力,却逃避老年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加

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丢进老人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

令人困惑的事吗?

    现在不也是重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癌症或爱滋等绝症病患的时候了吗?我认识不少死


于爱滋病的人,他们经常被视为贱民,甚至连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家把罹患爱滋病当成

丢人现眼的奇耻大辱,使得他们陷于绝望,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

他们已经死了。

    即使是我们所认识或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

走完人生;当他们去世之后,我们也不去想象他们将何去何从,或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帮助

他们。事实上,如果有人这么想,也会被斥为荒诞无稽。

    所有这些现象清晰地告诉我们:比起从前,我们现在更需要彻底改变我们对于死亡和临


终的态度。

    很高兴的是,人们的态度已经开始改变了。譬如,临终关怀运动在提供实际和情感的照

顾方面,成绩斐然。不过,实际和情感的照顾仍然不够;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但他们的

需要不只这些,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否则我们怎么给他们终极的安慰呢?所

以,帮助临终的人,必须包括精神的关怀,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真正面对死亡

和了解死亡。

    最近几年,西方先驱如精神科医师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1bler…Ross)和雷

蒙·慕帝(Raymond Moody)等人,对于死亡和临终的研究使我颇感欣慰。库布勒罗斯深入


探讨我们应如何关怀临终者,认为只要付出无条件的爱和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死亡可以是

安详,甚至是转化的经验。慕帝对濒死经验的许多层面做科学研究,给予人类一个鲜活和坚

强的希望:生命并不是在去世时就结束,确实有「死后的生命」。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未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死亡和临终真相的意义。他们走向偏锋,把死

亡当做一种荣耀;在年轻人自杀的悲剧例子里,他们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事,也是对于生活压

迫的解脱。但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亡,还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们都是把死亡当作儿


戏。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

只是生命的事实。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我常常想

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

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

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过生死的旅程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


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

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了。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

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

镜子。

    这种观点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核心。许多读者都听过《中阴闻教得度》(或译

为《西藏度亡经》,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这部书。本书想说明和补充《中阴闻教得


度》,讨论的内容不只是死,还包括生,同时详细解说《中阴闻教得度》未详述的部分。在

这个殊胜的教义里,我们发现整个生和死被当做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称为中阴

(bardos)。「中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事实上,在整个生

和死的过程中,中阴不断出现,而且它是通往解脱或开悟的关键点。

    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如同佛法告诉我们的,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强,潜

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把中阴想成如同走到悬崖边缘的


时刻;譬如,上师向弟子介绍最重要、最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时刻。不过,在这些时刻

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潜能的,还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

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①此生的自然中阴,②临

终的痛苦中阴,③法性的光明中阴,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由于中阴教法广大无边,巨细靡遗,因此,本书做了仔细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

走过生和死的旅程。我们的探索,应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意义和无常的许多层面开始——这


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一息尚存的时刻,充分利用我们的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

不致于悔恨或自责虚过此生。西藏的著名诗人和圣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说得好:

「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深入思索无常的秘密讯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无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

导我们进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的「心性」。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

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性则是了解生死之钥。因为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

都跟着死亡,而且在这个空隙之间,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的心性,刹那间显现无遗。这个根


本的心性,是生与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拥抱整个宇宙一般。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心,我们就会对死

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

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唯有如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

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

亲的怀抱」;而且还可以藉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绍整套的禅坐方法,因为禅坐是可以让我们一再显露心性,并且


逐渐加以体悟和稳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们将说明人类演化、再生和业力(karma)的性

质,以便让读者充分了解我们走在生死之道上的意义和内涵。

    届时您将具备足够的知识,得以有把握地进入本书的中心:取材自许多不同来源的资

料,以及对于四种中阴、死亡和临终的不同阶段所做的详尽说明。为了帮助自己或亲友度过

生命、临终、死亡及死后的阶段,本书列出各种说明、实际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门。

最后,本书将说明中阴教法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沉的本质。

    我的学生经常问我: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中阴到底是什么呢?中阴教法怎么可能如此惊人


的准确呢?它们对于临终、死亡和轮回的每一个阶段,怎么可能说得那么清楚呢?答案也许

一下子很难让许多读者了解,因为目前西方对于心的观念非常狭隘。纵使最近几年有重大的

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把心简约成大脑的生

理过程,与几千年来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经验证明大相径庭。

    因此,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佛教的「内

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


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悟。」中阴教法的来源是证悟心、全然觉醒的佛心,这是远

自本初佛以来许多历代大师所经验、说明和传承的心。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对于心做了谨慎

而仔细的探讨,以及有系统而详尽的说明,给了我们有关生和死的最完整图像,首度介绍给

大家。

    经过许多年来的思索、教授和修习,并与我的上师们澄清问题之后,我写成了这本《西

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它是我所有上师心法教授的精

髓,是一本新的《中阴闻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书》(Tibetan Book of Life)。我希


望它是一本手册、指南、参考书和神圣启示的本源。我认为唯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熟读这本

书,书中许多层面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您将发现,您越使用这本书,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

的深意,也将越能体悟中阴教法所传达给您的智慧深度。

    中阴教法精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

不准备的话,又将会是如何。该如何选择,其实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

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


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

的自己。这种无知将夺掉我们开悟之旅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

生生死死,也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谓的轮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讯息却是,如果我们预做准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将有很大的希

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在现世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自由,让我

们可以选择死亡,并进而选择再生。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


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

第二章 无常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

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

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

    人们来了又离开,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

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着他们,让他们觉醒

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得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


心欲绝!

    如果想开始挣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

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

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

学会怎么不做奴隶。蒙田

    死亡的修行和解脱的修行为什么这么难呢?为什么我们又这么害怕死亡,竟连正眼也不

敢看它呢?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我们知道凡人终将一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