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号的更改并没很深地波及到他们,复唐后,也同样没影响到他们,对于百姓们来说,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当皇帝的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欢欣鼓舞,热烈拥护。
退位不当皇帝,还政与李氏子弟,这是贺兰敏之要做出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他不当皇帝了,诸多的改革措施才能很好地实行。
贺兰敏之的几个成年儿子,也开始慢慢初涉政治,长子贺兰琬已经入中书省任职,在任职的时间内,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这是贺兰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儿子们都能有所作为,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管教,亲自主领他们的教育,并让他们知道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时候,贺兰琬等人对自己的父亲不立太子还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贺兰敏之的最终打算后,依然不理解,不赞同,直到几年后,在贺兰敏之的慢慢解释和影响下,他们才逐渐接受下来,并在贺兰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在儿子们接受了他的决定后,贺兰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并进行政治改革。他是担心儿子们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争帝位,因此直到把儿子们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后,贺兰敏之也相信儿子们不会再去渴望皇位了。
贺兰敏之将皇位让与已经确信是他自己的儿子李重俊后,并没离开朝堂,而是出任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自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此职位空缺了多年,没有人敢再次担任此职。贺兰敏之这个御任的皇帝,当这个职务当然没有什么够不够格,敢不敢的顾虑!
韦氏在李重俊即位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岁的李重俊并不知晓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贺兰敏之所领的宰相集团处断,皇权可以说被彻底架空。贺兰敏之正是希望通过他和他后代人的努力,将政治改革进行到底。贺兰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让天下大兴,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后面昏庸,就如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样,那就是国家的灾难。
贺兰敏之在退位后,改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内阁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扩大化,以尚书令为政事堂首辅,主掌朝事,政事堂众宰相相辅,决断天下事。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皇权受到极大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雏形慢慢出现。
自此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全都交给政事堂的大臣处理,政事堂的大臣负责草拟处理意见,交由首辅尚书令过目,再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尚书令隐隐成了类似后世一些国家“首相”样的人物。
当然政治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的,贺兰敏之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让大唐的政治制度发生彻底的变革,君主依然存在,但会慢慢成为象征意义,政事堂首辅制会让政治制度朝着“民主”方面发展。
有了尚书令主领的政事堂这个“内阁”的雏形,即使没有皇帝,国家机器也会顺利地运转下去,这是贺兰敏之给这个时代带来的一件礼物,可以说是让时代发生巨大变革的礼物,只要政策一直延续下去,这种制度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朝着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
有法律和其他制度的约束,权力再大的官员也不能为所欲为,古代人的整体素质在贺兰敏之眼里比后世现代人要高很多,阿谀逢迎之辈虽然有,但并不占大多数,在贺兰敏之当皇帝之时,即使他非常亲信的大臣,如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魏玄同等人,也会对他所做的一些事“指手划脚”,要是他们觉得他做了什么错事,会不留情地指正,在他御任皇帝之位,当上尚书令后,这种风气依然延续下去,每个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贺兰敏之相信,即使某一天他御任了尚书令,让其他人来担任此职,这种制约了皇权的政治制度也会延续下去的,并会越来越完善!当然,在他所处后世讯息那么发达的时代,政治问题还是个天大的难题,没有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在大唐所处的时代,也是没有可能做到的,只能尽量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成效,比贺兰敏之当初预计的要好很多。所取得了成果让他心花怒放了,他相信,大唐的一切都会按照他的设想发展的!
原来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个大唐本身就是个传奇,特别是鼎盛的那些年,贺兰敏之希望他所创造的远超原来的大唐数倍,会是一个乌托邦似的传奇……
当然他知道这是件任重道远的事,他和他手下的大臣要做的还很多……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