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图书馆-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现状的愿望,在不得不参与的赌桌上,他们会更保守。
“在城外做布施吧。”程允泉向后打了个手势,自然有人颠颠的跑去找程化甫。
“我们去圣堂等。”程晋州用祈使句的语气。尽管程允泉是他的长辈,但双方的地位相差太大,以至于公共场合中,职务高低变成了先决条件——按照贵族们的传统,爵位和辈分其实高于职司的,但那是在相近的情况下。
程允泉作势邀请程晋州上马车,后者摇摇头,骑在了吕续身上,解释道:“我是晨光祭祀,最好是用星阵。”
他说着就腾空而起,然后浑身亮起了金光,标准的祭祀来临的标志。
绍南本地的圣堂不大不小,当年属于李中神父的管辖范围,现在又在程晋州的势力区间,故而发展的很迅速。
事实上,由于大夏星术士协会占优,政府又暗地反对,圣堂能顺利招收信徒都不容易。譬如陈杰,就是因为偷偷加入了圣堂,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绍南的圣堂能发展的如此迅速,在整个大夏也算的上是数一数二。
他们现在拥有整个城市里,第三大的建筑群,第四多的人数,能超过他们的除了星术士协会,也就是程家了。
将近20名穿着白袍子的牧师听到消息,从房间里钻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等着程晋州抵达。
小程同学飞的极慢,与程允泉一起到达,未等降落,就听到震耳的赞美诗响起。
除了牧师们之外,有更多的男孩子也齐声唱着赞美诗,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圣堂最近收拢的——挽救孤儿,并给与他们正确的教导,向来是圣堂在贫弱时期的优良政策。
在大夏的圣堂,也称得上是贫弱。
“晋州,送你到此,我就回去了。”程允泉不愿进圣堂的大门,免得遭御史弹劾。
朝廷上下,无数的眼睛都盯着呢。程家现在的荣誉,与那些一手遮天的高级文官不同。诸如政事堂的高官,他们的家族鱼肉乡里,扩张底盘,整个贵族阶级和文官集团都将之默认为福利的,而到了程家,文官集团和贵族阶级,却是不遗余力的用语言进攻,反正法不责众,皇帝陛下虽然有了些自知之明,不会去找程晋州的麻烦,可对于程家上下的弹劾,却是喜闻乐见的。
“小叔先等一下,您对军队熟悉,有帮忙的地方。”程晋州笑着拉住他。长史就像是后世军队的政委一样,其与军官的关系,用电影制作人和导演来做比似乎更清晰。
“军队?”程允泉奇怪的看看程晋州,又看看吕续,不明白星术士要军队做什么。
“我们进去说。”程晋州说着将他拉进圣堂,同时小声道:“关于边衅,你知道多少?”
程允泉一下就猜到了,道:“你想找北汉的麻烦?普通军人的话,他们可不好惹,边军都是清一色的骑兵。”
“罗山关都没有了,他们嚣张什么。你觉得,如何能让皇帝陛下,愿意发动向北汉的战争?”程晋州差不多和盘托出,都是一家人,反而不用如何防范。
程允泉摇头不已,道:“谈何容易,皇上以前倒是鸿鹄之志,想要削弱草原,占荆南以自富。可是现在。”
他看着程晋州说话,小程同学也明白怎么回事。
星术士们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他们内在的联系也让皇室的分化策略变的可笑。既然自己不是权力的最高所有者,理宗皇帝的兴致就显的不那么高昂了。
两个人沉默的当口,程化甫也赶回了圣堂。这是一位称得上俊美的主教,有程家典型的白皙皮肤,笑容亲切。
程允泉趁机将程晋州的话复述了一遍,随之又表态道:“我没什么意见,虽然现在是知州,但周围的驻军里,尚有不少的旧部。”
程化甫有着出乎意料的高参与度,马上道:“挑头的不用级别高。可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北汉愤怒,最好是举国愤怒才好。”
“那会不会弄巧成拙?”程允泉担心起来。
程晋州搓着下巴问道:“那要不弄死他们一个高级官员?”
他想到的是二战日本军人的作风,少壮派官员找碴,通常的流程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不一定是要杀人,北汉不在乎血。”程化甫说着低声道:“现在水草肥美,北汉的牧民们全年都要靠此生活,在草原上想想办法?”
第十卷
第三百一十章 燃烧的草原
程家在绍南,真是想要什么有什么。
不同于受歧视的暴发户。程家的崛起,至少在西南是不会受到诋毁的。他们能够迅速的整合资源,占领制高点,多半得益于贵族世家的身份地位。换成是某位天资卓越的星术士,或者运气绝佳的高级文官,想要惠及子孙或成为地方豪强没问题,想要迅速的扩张,却要更长时间的奋斗。
这就好像是一家新兴的高盈利率的小公司,和那些突然找到赚钱项目的巨无霸的区别一样。没有积累的小公司,想要吃掉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的利润,是不可能的。
贵族世家起起落落,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正常的,除了伯爵到侯爵的关卡上稍微有些阻力之外,世人倒是不会为此而多说什么。相比之下,要是一位三代平民的普通人想成为男爵,受到的非难会大的多——在大夏,最快的贵族步骤就应当是三步走:勋爵、爵士、贵族联姻。
高级文官若是为皇室服务一生,临死前通常都会有勋爵的赏赐,尽管不能世袭,但潜规则里,他的儿子或者孙子若能成为高级文官。便可直接承袭。至于政事堂的高官,他们在退休后,往往能得到爵士荣养。除此以外,爵士的获得途径主要便是军功了。
爵士父亲的二代子,才是一个家族是否能得到贵族头衔的关键所在。他必须文武全才,英俊潇洒,玉树临风,能歌善舞,然后想尽办法勾搭到一个贵族世家的女孩子。如果这个女孩子的父亲是位有声望的男爵,或者其家族属于豪门大阀,那二代子在继承了父亲的爵士之后,努力奋斗,便有很大的机会,在临死前获得男爵的头衔。
不仅大夏有如此严格的贵族体系,在大多数国家,平民要想成为贵族,基本上都需要3代以上的艰辛。除了一眼就能够看到的差距之外,贵族世家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有先见之明。就像是后世民主选举上任的政务官们,大夏上到政事堂高官,下到县令主簿,政府都不会给他们配备足够多的下属官员——没有秘书,没有助理,没有副手,很多时候连低级官员都是不足额的。如果不是贵族的话,那必须要有相当的天才,大量的财富以及极其吸引人的特质。才能获得优秀的辅佐者。
而这些烦人又必须的细节,贵族子们都可以跳过去。
譬如现在,知道程晋州需要下级军官和部队的时候,程家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至于是他的爷爷程文征答应的,还是其他哪位耆老,没人说,也不会有人知道。
整整100名军官,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程家自己的校场内。各个膀大腰圆,表情狰狞,不免露在外面的伤疤,更昭示着他们丰富的经验。一群人都是恶狠狠的眼神,盯着程晋州15岁的小身板。
他刚刚达到一米六的标准,有种羊在狼群中巡视的感觉。
“程家以军功立家,爵位是用命拼回来的。天下想拼命的人多了,有机会拼命,拼命了就能得爵位的却不多,现在我给你们个机会。”程晋州说的很慢也很短,眼睛却没有看任何一名士兵。
“请大人放心。”军人们的回答震耳欲聋,有种摄人心魄的隆重感。
程晋州略有些感慨,此间100人出发。却不知会有多少人或者回来。
不过,换个方式想想,如果不拼死一搏,又有几个人能做人上人。想要站的比别人高,就要冒着跌下来的风险。
“去下面领东西吧。”程晋州挥挥手,不想考虑那些讨厌的哲学问题。
……
100名军官,都是大夏禁军中的精英分子,少壮派的基础。在见过程晋州后,每人都拿到了上百公斤的汽油弹——将石油蒸馏,根据重量就能得到汽油或者柴油,炼油厂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大规模高效率的提炼,本质上与土法炼油没有区别。
他们回到自己的营地,便开始了大张旗鼓的的动员。
这种动员,其实是绕过中枢的军队自主动员,以目前的条件进行战备,免得敌人一怒之下打过来,己方反而吃亏。
因为不想被文官们掣肘,所有的动员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其实对军官团的掌握能力,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要打开仓库,将那些用油封包的武器取出,要将训练用的木枪换成真正的铁枪,要将甲胃分发给兵丁。所谓枕戈待旦,也要士兵们有戈可枕才行,和平时期的国家军队,武器与士兵分离的情况,不是大夏所独有。
二战前的日本人“以下制上”,不代表任何军队都可以。不过,边将们挑起边衅的传统。也算是由来已久,稍稍改良一下,便能够满足程晋州的需求。
所谓的边衅,不仅是边将们获取功勋,获得财物的不二法门,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深入敌后杀人毁物是最低级的手段,收获少不说,还很容易造成己方文官的不满,要是遇到一两位自诩清正廉明的镇守使,枭首示众都有可能。当然,他们的脑袋不会被送给敌方处置,但结果让敌方满意,战祸自然消弭。
攻击敌军的巡逻兵,进而攻击敌国的军事建筑,是较为常用的手段,只是并不一定好用——双方军事紧张的时候,不会因此而发动攻势,自己也捞不到功勋;双方关系和睦的时候,很可能引火烧身。
政事堂的先生们也不是吃素的,每年派出的御史们,有一半都在武将群中搜索目标——将以杀敌得褒奖,御史以杀将得褒奖。完美的食物链结构。
所以,在文官集团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武将们想升官发财,除了多用些心思,更要一点点好运气。
青岭。
回到军营的军官们,偷偷的将士兵们召集到帐篷中,开始了个人风格的说服教育。驻军的将领心里清楚怎么回事,乔做不知而已。
第二天晚上,一群群的士兵们,就开始从兵营中陆续流窜而出,由于总计有100个分队,人数太多,以至于不少分队自行组合在了一起。而每队的人数多少不定。少则四五人,多则四五十人,互相碰到也不说话,有的骑马有的驾车有的步行,默默向前。
由于罗山关不复存在,北汉的防御也就失去了重点,数万人的军队要在没有城墙的情况下,严防死守几十公里长疆域根本不可能。他们所能做的,唯有放出侦骑,观察是否有大量的部队渗入。
这个时代的后勤条件,尚不流行大部队的纵深穿插作战,尤其是在敌国土地之上。北汉人集中部队,一旦发现有敌入侵,遂行攻击便可。筑城而守本不是他们的特色。
负责原边境防务的安文昌想法没错,亦是在有限条件下,保证国家安全的最佳手段,但走私贩子和大夏的士兵们,却能够轻而易举的穿越边境,深入20余公里,直到甜水草原上,方才遇到危险。
作为北汉最大的草原,甜水草原水草丰茂,几条主要的河流到了冬季都不会断流。在如今夏日时节,草甸子下更满是潺潺细流,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
牧民们以家庭为单位,以部族为中心放牧着。一个家庭数十个人口,就能占据方圆数里的草原。他们会在这里放牧百天左右,再重新回到部族。
一名八九岁的孩子,在母马身下挤着奶,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