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

第437章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第437章

小说: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各国彼此互不信任,也只有权力让给作为宗主国的华夏了。

哲塔四世的代表率先表态道:“这个提议甚好,一切就有赖天朝维护了。”

真腊表明了立场,跟华夏走得较近的安南方面也很快跟风:“我国也没有意见。”

既然如此,没有水师的越南也不反对了:“有天朝派兵维护,想来各国都能安稳。”

被逼到墙角的暹罗显然没有退路了:“各国不反对,我国也不反对,不过这水师的军费由谁来承担,丑话说在前面,即使分担一部分,我国也是承受不起的。”

发现使臣们的眼睛都落到了自己身上,黄馨治一笑:“自然是有我朝自行承担。”

众人才松了一口气,就听黄馨治补充道:“只是湄公河及各国界河过于漫长,我朝水师不可能每次都从入海口出航,还需在近处寻几处停泊之地,这就需要各国无偿提供了,放心,这地方还是贵国的,只是暂借给我朝修船、停船而已。至于具体大小,我看有阿塞城原本那么大就可以了。桑河、桑河以下湄公河上的驻泊点就由我朝金兰行省自己负责,不必劳动真腊、越南两国,但溯流而上至少要三五处,还求各国费心。”

各国使者面面相觑,还是真腊人第一个开口:“我国可以安排,就请在蒙河口处设一水寨,另外披昭耶河(湄南河)和塞河之线,也请天朝予以安排。”

真腊使臣并非是一味阿附华夏,事实上,他的目的是把水搞混,大有我没有得到的,你们也别想讨好的意思,但他的表态让剩下的湄公河流域各国感到了为难。

还是安南使者第二个开口:“按道理说华夏水师负责巡航湄公河一线,要求几处停泊的水寨并非过分,只是在下想知道,天朝准备在各处水寨屯兵多少?”

“当然不会很多,”黄馨治一笑。“像阿塞这样大的地方,塞足也容不下千人,还要留出一部分作为船场、校场、库房,可想而知最后能进驻几人。”黄馨治这么一说,几位使者觉得也是那么回事。“由于这事现在还没有落实,我朝水师将来怎么布置本官也不甚了了,但以本官之前的了解,我朝水师大体会分段巡航,这水寨只是暂停休整的地方罢了。”

“在下明白了,在下可以向国内进言接受,只是还要等到时日才有回应。”

安南使者这么一说,越南人和暹罗人也纷纷响应,一时间几个通译忙得手忙脚乱。

“明白,明白,本官明白。”黄馨治依旧笑容满面的回应道。“几件事情都比较重大,几位大人都要等到国主训令,这没有问题,只是书信中有些东西说不清楚的,不如几位大人各自回去复命,我们择日再约地方会盟如何?”看到众人都不反对,黄馨治进一步说到。“本官建议今后各国可以定期会商,有什么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解决。”

越南自阮郑分治之后就一直在跟安南竞争,听到黄馨治这番话,不满意安南占了头筹的越南使者当即表示下一次可在越南境内某地进行。

暹罗人也有类似的表示,黄馨治当即决定:“此地到各国京师距离不近,往来路程,怕有半年之上,不如明年四月,你我到越南沙湾会盟,后年四月则至对岸暹罗沐达瀚会盟,大后年至真腊某地,四年后再回安南境内会盟。”

四国纷纷同意,至于占城虽然也想当一回东道主,但国力弱小的他们并不敢跟几个较大的邻邦争取,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那么,几位大人,且先把议定的几条签署了吧。”黄馨治要求道,这个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一份《阿塞条约》就此签订。“对了,既然各位大人都要回国请示,本官就把我朝的另一个建议一并提了,请几位大人一同回国去。”条约签订后,黄馨治又抛出一个话题来。“鉴于缅甸侵略之心不改,不但威胁暹罗,安南、越南、真腊也有唇亡齿寒之余,因此我朝建议各国或组成一支万人之军,以备不时,当然我朝可以出兵四千。”

万人之军,若是平摊的话,扣除占城以外,各国只要各出两千人,而在华夏出了大头之后,各国甚至只要出千五之数,无论是从人力还是从财力来说对各国的影响都不是很多,但关键是,华夏出了大头之后,这支军队的指挥权自然就落到华夏手中了,这就是几个使者无法立刻答应,而需要他们带回国去禀明的原因。

这个最后的炸弹抛出之后,阿塞会议也就宣告结束了,各国使者各自回家,他们有太多的内容要报告上去,从这个角度来说,阿塞会议即便不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胜利的会议,也是一场注定影响深远的会议。

分别前,黄馨治单独找到越南的使臣:“丁大人,本官这里还有一份单独给贵国的建议。”

丁姓使者只好耐着性子听着,就听黄馨治说道:“如今安南已经按照我朝体制改制府县了,真腊也答应降省为府,暹罗向来也是用府县制的,只有贵国的区划有些不伦不类,我朝的意思是请贵国尽快更张,如此才显得天下一体。”

这是明显的干涉越南内政,但拳头大的说话才管用,因此越南使者只能唯唯诺诺的应承道:“下官定将大人的传话带回富春……”

第547章 孙国安置

“学生见过师范!”在宋卡的海港码头上,时任暹南都护府的平为栋恭恭敬敬的向刚刚上陆的孙有劳行礼着。“师范一路辛苦了,学生已经在城内备好馆驿,还请师范移步休息。”

“朝光,劳你费心了。”孙有劳显然对面前这位出自童子军丙辰期的一方大员还有印象。“孙某待罪离国,接下来就要托庇与你的门下了。”

“师范定国暹南,是圣上的恩典,也是学生的机缘。”平为栋伸手扶住已经看上去垂垂老矣的孙有劳,嘴里动情的说道。“但有所请,学生当一力应承。”说话间,平为栋吩咐道。“来人,请师范的家人上车。”等部属们安排下去了,平为栋又向孙有劳邀请道。“学生已经在都护衙门摆下接风酒宴,还请师范移步。”

县官不如现管,别看孙有劳曾经是高居朝堂的枢密院副使,可是如今也算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面对曾经的学生和下属的邀请,即便海路颠簸的眩晕还没有过去,即便一路上他曾经推脱了无数类似的邀请,此刻也不得不接受了下来。于是,孙有劳和家人交代一声,就带着两个儿子跟着平为栋来到了本地最高的衙署。

“师范,这是都护府长史唐松唐大人,这位是都护府司马史新史大人,这位是……”

在平为栋的介绍下,孙有劳一一和本地官员们见过礼,同时也向平为栋几人介绍了自己的儿子们:“这是小犬辰纲、孝国,老大、老二,还不给几位大人见礼了。”

孙辰纲时年三十岁,孙有劳贬黜之前曾任从七品武昌农政署渔政大使;孙孝国二十七岁,曾以从八品同直崇文院校书的内廷司衔在内库房任职;两人虽说并非前程远大,但至少是一路光明的,自然有些衙内的脾气。只不过,如今一朝被打落云端,连身上的云骑尉恩爵都被改成了武骑尉,明显有些底气不足。

似乎看出了两人的萎靡,平为栋等人并没有特意对两人嘘寒问暖,只是简单的请孙有劳父子入席,然后边喝边向他们三人介绍暹南的情况。

“师范,暹南一地共有二十一府,当然这个府是暹罗的区划并非是本朝的建制。”平为栋一使眼色,自有下属为其在中庭摆上一张画有马来半岛地图的屏风。“其中十一府为暹南都护府置下,另有十府由凌牙门都护府统领。”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凌牙门都护府建立的时间远早于暹南都护府。当然,这也是因为马来半岛地形的限制——狭长的马来半岛南北来、东西窄,这就造成了位于南端的凌牙门都护府在节制上的不便。同时马来半岛的内部丛林密布,道路甚是难行,远不如沿海运输来的便利。因此经过总督衙门的分配,两个毗邻的都护府以海岸线来分割,东临暹罗湾、大南洋的诸府归隶暹南都护府,而西临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的各府由凌牙门都护府支配。

如果仅是如此,一切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凌牙门都护府却利用其建立较早的优势,硬生生的以就近调度的名义从暹南都护府手中夺走了柔佛、朋亨等沿着大南洋的南端四府的控制权,这就不能不让暹南都护府上下愤愤不平。

孙有劳也是老于宦途的人精,自然听得出平为栋话语中隐含的不满,但他却只能听过算过,毕竟他现在已经远离中枢,想发挥一下影响力都不可能了,更不要说受累于之前的弹劾,让他对任何越权的言论都敬而远之。

平为栋自然也不指望孙有劳能在这个话题上给予自己帮助,事实上他优待孙有劳一方面是执弟子之谊,另一方面也是做过郑克臧和孙有劳的旧部看的,只要有一个大佬对其的所作所为表示认可,他就可以飞黄腾踏了,至不济也能离开暹南这个边地回到国内去。当然,这不是说暹南都护是一个苦差,但分润到手的油水和回到上层的视线中相比,只有三十六岁的平为栋自然是选择后者的,要晓得,他还年轻,宦路还长远呢。

“师范,暹南这个地方与勃泥不同,勃泥那边不是从文莱国分裂的小势力就是还没有开化的土人,勃泥各都护府大可以从国内招揽人手放心拓殖。”说完了马来半岛的整体形势,平为栋开始诉苦起来。“而暹南各地的小算端,从根子上说可以延续到几百年前的三佛齐,甚至天竺朱罗国,这几百年来除了内陆老林没有人深入过外,沿海平原大多是有人涉及了,就连上次凌牙门都护府安置几千名神策军都是想尽办法从土邦口中夺食的。”

孙有劳皱着眉头,他当然明白戏肉来了。须知道郑克臧虽然剥夺了孙有劳的出身以来文字,但是作为这么多年鞍前马后的补偿,郑克臧给了孙有劳相当于两个普通都总管治地大小的领地立国,这么大的领地,再结合平为栋刚刚的话,显然对方是在诉苦。

孙有劳还没有说话,孙孝国有些激动的抢先开口道:“平大人,可是圣上的旨意……”

“老二,这里可是你开口的地方。”孙有劳一听不好,立刻打断了儿子的话,然后向平为栋道歉道。“朝光,这些年我疏于管教他们两兄弟,你不要介意。”

“师范说得什么话。”平为栋这番拿捏就是为了让孙有劳领情,既然对方这么上陆,自然不用在作态了,于是他起身走到地图屏风前一指。“就算没有圣上的旨意,师范来暹南开国,学生又如何不为师范考虑周全了。师范且看!”

平为栋的手指点在一处岛群上:“这里是潘甘岛、萨木伊岛。”

孙有劳眉头一皱:“我记得潘甘岛是镇守府所在地,如何能给了老夫充当封国?”

边上的都护府司马史新笑着解释道:“老大人,陆上领地不易轻动,为了安置老大人,都护大人只好请旨将原先的镇守府先划给老大人您呢。”

既然平为栋要卖人情,史新自然也要凑趣,更何况这人情中也有他的一份:“老大人您也别为难,潘甘镇守府并没有撤销,只是借着这个机会移镇到了万伦,彼处有两河汇聚,形势远比潘丹孤悬海外要更好。”

孙有劳听明白了,没错,移一个华夏内藩上陆有打破地方均势、造成大小土邦恐慌的可能,但移一个华夏军镇却是另一个概念,土邦主们只会认为是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