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风云-第5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上一辈人的确老了,阿拉伯世界也该发生点变化了……
自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到现在是整个阿拉伯世界最沉闷而黑暗的时刻,尤其是第五次中东战争时,看着巴解组织孤军奋战,叙利亚被打的落花流水,其他阿拉伯国家却只能站在一旁瑟瑟发抖,不敢上前。直到难民营大屠杀发生,姐妹被蹂躏,兄弟被残杀,无数阿拉伯国内的有识之士,无数热血青年都感觉胸口压抑着无数的愤怒和郁闷,简直无法呼吸。无数人在心底流着血泪发问:难道阿拉伯民族完了吗?
到了1992年6月的今天,那个特立独行的库赛·阿卜杜拉终于做出了这么个威武不屈,震动天下的事情来。那枚太阳一样光芒万丈的核弹,仿佛让笼罩在阿拉伯人头上的阴霾一扫而空,让大家觉着腰杆都硬了起来,让大家可以纵声的怒吼欢呼!
……
卡塔尔,多哈……
会议厅里面议论的声音嗡嗡的响着,完全没有即将开会的觉悟。虽然时间已经到了,但埃米尔哈马德却丝毫没有阻止大家的意思。他只是笑着坐在一边,聚精会神的听着大臣们对伊拉克爆炸核弹事件的分析。这几天,自己耳朵里可全是这个消息,他甚至听说美国人的军舰全都进入了战备,开到海上去防止受到恐怖袭击。
一个核弹爆炸就把美国人吓成这样,这超级大国原来也是个欺软怕硬,胆小如鼠之辈。这个库赛阿卜杜拉还真是有种,以色列人都公开要动用核武器,他还亲临试验现场敢看爆炸,这才叫英雄,这才叫酷啊!
埃米尔哈马德自己在脑袋中YY了一下将来卡塔尔爆炸核弹时,自己也一定得亲临现场,就是以色列和美国威胁要发动打击,自己也坚决不能退缩。不过——哈马德有些沮丧:卡塔尔现在有美国驻军,美国人不可能允许他发展核弹!这些该死的美国佬!
议论好一阵子,大家才记起今天是来开会的,不是来侃大山的。于是纷纷停止说话,一起将目光看向埃米尔。
埃米尔哈马德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全能的安拉在上,最近美国方面提出想扩大在我国的军事基地,将他们的中央司令部从沙特迁到我们这里来,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美国人还想扩大基地?”一个年轻的大臣不满的说道:“他们的飞机训练已经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不久前发射导弹失败,险些将导弹打进居民区。这些基地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我认为非但不能扩大,而应该缩小现有基地。”
“这个……这话我不赞成。”外交大臣阿卜杜拉·阿提亚说道:“美军的存在是我国的安全基础,它可以保证我国不受外来的侵略。保持和发展与美国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支柱,除了军事上的需要之外,美国在我国有大量的投资,因此我们不能反对美国的提议。”
“您的意思是说,因为美国有驻军而且有投资,我们就应该出卖自己的主权吗?”刚才的年轻大臣愤愤的说道。
“你——简直是不可理喻!真难相信您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阿卜杜拉·阿提亚大怒,反驳道。
“谢赫,你的意思呢?”埃米尔哈马德不理底下争吵的两人,将目光投向了他信任的卡塔尔财神谢赫哈马德·本·贾西姆的身上。
谢赫哈马德·本·贾西姆沉默了一下,突然间开口,让所有人吃了一惊。他说道:“让美国佬见鬼去吧!”
……
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约什·莱曼站在自由宫接待厅,那脸色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得笔直,手里拿着公文夹,里面是美国政府的抗议书和萨姆·纳恩总统写给刘明的信。约什·莱曼心情很差,因为伊拉克爆炸核弹的事件,他被国务院好一顿训斥,说他工作不利没有及时处理这事。现在他一片焦头烂额,先前美国舰队封锁红海时的趾高气扬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他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刘明才一身军服,大模大样的出现在他面前。看着约什·莱曼的脸色,刘明微微一笑,也没有和他寒暄,直接说道:“莱曼大使,您可以将文件交给了我了!”
约什·莱曼一愣,他原本还想语气强硬的说几句话,但对方根本不理会,干脆就是一幅完事走人的样子。他只好僵硬的微微一弯腰,将手中的文件夹交给了刘明,冷淡的说道:“这是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抗议书和总统阁下的亲笔信。”
刘明冷笑了一声,单手接过文件夹,心道:美国佬,你上次不是很横吗?
第十一章 黯然离去
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乔治·赫伯特·布什。
※※※※
美国,科罗拉多州,三万英尺高空……
“总统先生,欢迎您乘坐我们的飞机。下面是我们的飞行情况报告,本机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飞往马里兰州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距离为1460英里,飞行时间为2小时49分。专机将在下午6时40分抵达目的地,沿途飞行情况良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气温为华氏65度,有阵雨,西风二十英里每小时,祝您旅途愉快!”
美国总统萨姆·纳恩心不在焉的听着航班机组的例行报告,他乘坐的是总统专机空军一号。这是一架蓝白相间的波音747飞机,飞机上安装了各种强大的电子装备和完善的办公及生活设施。总统在这里拥有一个“总统套房”,起居室内有一张席梦思床、真皮沙发、高级地毯、电动窗帘等。起居室的隔壁就是总统椭圆形办公室,萨姆·纳恩现在就在这间办公室中。
对于最近的事态,他感到有些头疼。排在第一位的烦恼国家当然就是那个惹是生非的伊拉克了。它爆炸了一颗核弹,虽然不知道这颗核弹是否真的是由伊拉克独立生产的,但是这个事件已经在整个中东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就是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卡塔尔拒绝了美国扩建军事基地的要求,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沙特王国和伊拉克签署了新的联合防卫协定,这个协定和美沙防务条约有着类似的内容,这说明沙特在军事上开始尝试摆脱美国的控制。
阿拉伯国家最近还要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首脑会议,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将是一场团结起来,共建强大阿拉伯的会议。只要阿拉伯国家一团结,美国的麻烦就来了。美国是凭借以色列的武力和自己的经济渗透对阿拉伯国家发挥着影响力,但随着伊拉克核弹的爆炸和武力的强大,这两个招数都开始丧失了作用,而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士气一旦崛起,从此之后美国在石油问题上将开始受制于人……
石油——这是美国经济的血液,是美元稳定的基础,石油与美元是美国经济霸权的核心,现在这个核心和基础要动摇了!
“桑迪,”萨姆·纳恩拿起电话,沉思了一下说道:“请你通知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我需要一份中东军事态势的评估报告,要重点报告伊拉克的情况。同时我希望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央司令部能够制定在中东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计划。”
“是,总统先生!”电话中传来了桑迪·伯杰的声音:“请问您所说的军事行动是什么性质?与盟军联合作战还是我们独立作战,战争规模和目的又是什么呢?”
萨姆·纳恩总统拿着电话沉默不语。
电话中停了一会儿,又传来了桑迪·伯杰的声音:“总统先生——”
“遏制、阻止或者推翻伊拉克的政权!”萨姆·纳恩斩钉截铁的说道。
……
伊拉克,巴格达自由宫……
“将军阁下,贵国不顾联合国有关决议的要求,不顾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悍然进行核试验,严重的破坏了地区和平和稳定。我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和有关国家表示遗憾,并表示抗议!对此引起的一切后果,都应该由贵国一力承担!”约什·莱曼严厉的说道。
他的心里感到有些悲哀,正是因为他与刘明良好的关系,以及随着伊拉克的崛起而在美国中东政治中逐渐重要的地位,使得他担任了驻伊拉克的大使。这些年他为了发展与伊拉克的友好关系,在两国经贸发展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甚至带领伊拉克的游说团去说服国会向伊拉克出口高技术设备,但现在看来一切的努力都已经付之东流了。
刘明叹了口气,随即坚定的说:“莱曼大使,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向您表示,我们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会遵守联合国关于核不扩散协议的规定,保证核技术不会随意流传。但是伊拉克拥有核武器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一点不容质疑也不可逆转!”
“对此——我非常遗憾!”约什·莱曼也不再严厉,有些伤感的说道。
“也许您应该劝说美国政府适当的调整对伊拉克的政策,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进行合作。”刘明坦然说道。现在他已经有了核武器,在阿拉伯世界也是众望所归,美国人当然得调整措施了,要么做出让步不再过度的支持以色列的侵略政策,要么……
“很遗憾我没有这个机会了!”约什·莱曼苦笑了一下,说:“这是我与将军阁下您的最后一次正式交涉了,因为您的核弹事件,我已经被国务院解职了。新任的驻伊拉克大使很快就会来替换我!”
看着失意的约什·莱曼离去,刘明知道,自己与美国的蜜月也结束了。取而代之的肯定是美国内部的强硬派人物,目前美国两党大选,恐怕没有精力顾及伊拉克的事件。但是一旦大选结束,空前强大的压力恐怕就到来了……
第十二章 七月逆流
政变并非像晴天霹雳那样突如其来,答案是:根本性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机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戈尔巴乔夫《八月政变》。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莫斯科……
暴雨倾盆,电闪雷鸣。
克里姆林宫中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呆呆的听着雷声雨声,戈尔巴乔夫烦躁的向外面看去。只见雨幕茫茫,一切都若隐若现,朦胧无状。就象这个国家的前途,茫然不定……
他的改革计划收效甚微,这两年来他一直推行新思维政策,在外交上采取温和态度。从阿富汗撤军,削减驻德苏军,修复与西方和中国关系,苏联好像一夜之间从狰狞的北极熊变成了温顺的熊宝宝。但这一切除了对华关系大为改善之外,其他的并没有打动美国和西方,他们仍然在挤压着苏联的战略空间,仍然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
他们不愿意苏联复苏,拒绝向苏联提供经济和资金帮助。在裁军的时候,美国人和欧洲人说的多好啊!美国人信誓旦旦的要给予87亿美元援助,欧洲也愿意提供上百亿美元的贷款,现在这一切好像突然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人提起,再也没人认账!
雷声和雨声渐渐的小了下来,戈尔巴乔夫仿佛听见远处似乎有一种声音,开始很小,渐渐的变大。他仔细倾听,那是一种喧哗声,终于他听清了一点——是无数人聚在一起的呼叫怒吼的声音!
又有人示威游行了!这个鲍里斯·维尔德洛夫维奇·叶可钦就不能消停一点吗?这样大的雨天还煽动了这么人来搞这些东西。戈尔巴乔夫的脸色灰暗,听到外面的喊声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