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种玉 >

第17章

种玉-第17章

小说: 种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养?养养这块玉吗?”朴秀姬不解,接着又问出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是个女的吧?”

    “好啦,傻丫头,”孙纯忍不住又胡撸了一下女人的头发,“我回头再给你讲养玉的事,我那头头儿已是半老徐娘了。你再不给我找衣服,可要冻死我了。”

    衣服还是过去那几件,可熨过之后穿起来,把人衬得精神了不少。朴秀姬惟一不满意的,是孙纯的鞋子,鞋柜里只有两双运动鞋和两双皮鞋。那皮鞋还都是那种磨砂皮的,而且一看就是从未擦拭过的,她费了半天劲,也没弄到她满意的程度。

    朴秀姬自己就简单迅速多了,一件紧身的牛仔裤,上身是遮住屁股的黑毛衣,外头套了一件短棉衣,脚上是一双未过膝的长靴。

    出了门,孙纯开玩笑地说:“听说女人一生花在镜子前打扮的时间整整有两年,而男人只有八个月。我看咱俩是反过来了。”

    孙纯说的好玩的地方,还是他最爱去的古玩市场。不过他担心朴秀姬不喜欢,就没有挑潘家园那种地方,而是选了地处闹市、本身就在一个商厦中的小市场,周围还有几个大型的商场,一旦朴秀姬坚持不住,就可以转移到这些地方去。

    市场不大,东西比较高档,当然也比较贵,孙纯很少到这类市场来。他生恐朴秀姬无聊,尽带着她往那些有小摆设、小佩件的店里钻。不过他很快发现,朴秀姬逛的是兴致盎然,不是要求店主拿下货架上的东西,就是拉着他问东问西。孙纯这才明白,朴秀姬是把这里当首饰店来逛了。

    孙纯一直在注意着不同柜台里的印章玉石。他最近有些手痒,特别是每天抚摸着玉蝉的时候。他毕竟和桂子认真学了几年,复杂的东西不敢说,可刻制个玉牌或是印章,凭现在合金刀具的锋利,他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当然不敢拿号称“中华四大章石”的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和艾叶绿来练手,他瞄的是那些普通的玉料。

    在问询过几家后,他在一个专营印章的店里买了几块玉料,也让朴秀姬挑了两块她喜欢的。女人问他做什么,他笑笑也不回答。幻想着女人在拿到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时,扑到他怀里的情形。

    在一家玉器店里,朴秀姬看上了一件玉鱼。玉鱼的雕琢不复杂,要是有趁手的器具,孙纯相信他也能做出似模似样的玉鱼来。

    朴秀姬看上的这件,算得上是现代人制作的精品,雕功简洁有力。材料用的是一块白地无绿的翡翠,价值不高,可鱼身上一抹恰到好处的艳红,立刻使玉鱼生动活跃起来。

    “眼光不错,”孙纯称赞了一句,忽然想起第一次见面答应女人的话,“我还欠你一件玉佩呢,怎么样,喜不喜欢这件?”

    安睡了一晚的女人,像浇灌过的花儿一样,立刻就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恢复了以往在一起时娇憨模样的朴秀姬,把玉鱼递给他,“给我挂上。”

    孙纯把穿着红绳的玉鱼挂在她的脖子上,故意把玉鱼往脖子下方的肌肤上贴了贴,“绳子好像短了些”。

    女人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脸羞得通红,可并不躲避男孩子色色的手掌,还用胳膊用力把小巧的胸脯向上抬了抬。

    一旁的店主哪里知道这是年轻男女间的相互调戏,连声说道:“换一条,换一条。”

    两个人都轻声笑了起来,任由店主去换长一点的红绳。孙纯也给朴秀姬辅导起中国文化来,“鱼跟大雁一样,在汉字里都是书信的代名词。古代的中国人为了传递秘密信息,用绢帛写信装进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

    朴秀姬一脸仰慕地看着孙纯,她早就被这个博才多学而又风趣幽默的中国男孩子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说起这些知识时,就好像变了个人,飞扬洒脱,儒雅不凡。

    一说起收藏的事来,孙纯确实一反平时少言的样子,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另外,‘鱼’和‘多余’的‘余’谐音,年年有余,如鱼得水,都是象征着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孙纯从店主手中换好了线的玉鱼,把它挂在朴秀姬的脖子上,“玉鱼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中国唐朝有个叫冯贽的人写了本《云仙杂记》,记录了大美人杨贵妃的一件事,他说: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你没事也可以含着这块玉鱼。”

    “讨厌,你才含着它呢。”朴秀姬察觉到孙纯的调笑,娇嗔地还了一句。

    “先生年纪轻轻,可把老祖宗这些东西都吃透了。”店主知道遇上行家,玉鱼开的价还算公道。孙纯也碍于女人在身边,爽快地拿出卡来付帐。可嘴上仍在与朴秀姬调笑着,“你别不信,这件玉鱼是翡翠做的,你说翡翠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Jadeite,”朴秀姬想了一下说。

    “对,可它来源于西班牙语PridraYiada,意思是佩在腰间的宝石,因为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翡翠被认为是一种能治腰痛和肾痛的宝石。”

    孙纯那只色手又摸上女人胸上的玉鱼,嘴上仍在继续,“所以啊,中外经验都已证明,你的这件玉鱼是可以用来防病治病的。”

正文 第二十三章 爱情(四)

    孙纯在店主递来的帐单上签字时,忽然注意到他脚下的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是玉料吗?”他有些惊喜地问。

    “一个朋友留下的,”店主弯腰拿起一块递给孙纯,“量太少,厂家没兴趣,而一般人也不会收藏这种普通玉料。”

    孙纯让店主把其它几块玉料都拿起来,最小的一块是岫玉,也就是岫岩白玉,细腻均匀,油脂光泽,是其中玉质最好的一块。另一块有点儿特别的,是一块发出玻璃般光泽的南阳墨玉,尽管南阳玉以水白玉、天蓝玉、绿白玉的价值最高,但墨玉比较少见。其它的几块都是玉质一般的岫岩青玉。

    “好,多少钱?我都要了?”孙纯正缺练手的玉料,和田玉的价格太贵,而其中被公认为玉中极品的羊脂玉,已经炒到一公斤五十万元。而这被称为“百姓玉”的岫玉和南阳玉,正是他现在需要的。

    店主去给玉料的主人打电话,朴秀姬凑过来指着那块黑玉问:“这像炭一样的东西也是玉吗?”

    孙纯意外找到中意的玉料,心里十分高兴,他拍拍朴秀姬的小脸,“这块炭叫墨玉,也有人叫它南阳翡翠。你会背这首诗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里的夜光杯,传说就是用这墨玉制成的。我得好好想想,一定要用它做些独特的东西。”

    店主人回来很快和孙纯商量好价格,孙纯以八块钱一公斤买下所有玉料。他把玉料都塞进背包里,拉上朴秀姬就兴冲冲地往外走,店主好心地喊了一声,“市场门口就有切割剖光的铺子。”

    孙纯本想只拿一块青玉出来切割一些方形、长方形的玉牌,回去后雕刻上图案或文字,可扭头看见朴秀姬仍然气色不佳的脸色,又生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最好的那块南阳白玉,叫伙计切割成几个手掌长、食指粗细的圆棍,剩下的边角料还是做成玉牌。

    伙计一脸不解地去了。孙纯故作神秘地对朴秀姬说:“过两天你就知道它的用处了。好,说说想去吃什么?”

    吃,是朴秀姬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件事了,北京的餐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十分便宜,不像在韩国,吃的又贵又单调。她可爱地皱着鼻子,一时拿不定主意。

    “嘿,我有个想法,我们去吃北京小吃吧。炸灌肠、爆肚、杏仁豆腐……哈,不能说了,再说口水就下来了。秀姬,你说说,想吃哪几样?”

    朴秀姬怔忡地看着完全换了个样儿的男孩子,琢磨不出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前后如此大的反差。而他所说的那些吃的,她根本闻所未闻。

    “你说的我都没听说过啊。”

    “嘿嘿,我当年也和你一样,是吴晓带着吃了几次,才了解了一些。听说上个世纪初,是北京小吃最兴盛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现在留下的还不到一百种。就是这一百种,我也叫不上来多少。”

    孙纯喘了口气,当年记忆中的东西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他知道这是他过去不曾有的现象。和白秉义思想的融合,也把他这二十几年经历的一切梳理了一遍,不需思索,他就能想起过去曾记下的一切。

    “有些你肯定也知道,比如说羊肉串、豆腐脑,不过这都是外地移植来的。真正原汁原味的北京小吃很有讲究,重阳节要吃花糕,清明节要吃豌豆黄和艾窝窝,立夏得喝绿豆汤,夏至得吃水晶肉。还有啊,茶汤、豆汁、炒肝儿、卤煮小肠……太多了。还有些我是听说过却没吃过的,像什么玫瑰饼、羊霜肠、西瓜酪、榆钱糕,好像已经找不到了。”

    朴秀姬听着男孩子洋洋洒洒地说着,嘴里的唾液明显多了起来,“好啦,再听你说,我也要流哈喇子了。”

    韩国女人拗口的北京话逗得孙纯哈哈大笑起来,“好,我们一会儿就杀奔东四,让北京小吃也尝尝我们家秀姬的哈喇子。”

    两人到了东四时,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隆福寺大街略显冷清。两个兴致勃勃的年轻人很快找到他们的第一站。

    朴秀姬看着这间有些破旧的铺子,上面挂着一个似乎烟熏火燎过的红色招牌,上面写着“丰年灌肠”。铺子的对面是一家灯火辉煌的美国快餐店。

    孙纯拉着她径直走进了屋子,也就三四十平米的地方,满满当当摆放了不下十张桌子,坐着的、站着的,全是人。朴秀姬想起和男孩子第一次见面时,吴晓说的那句歇后语:八月的核桃,无声地笑了。

    迎着扑面而来的猪油味和蒜香味,两个人站到队尾。孙纯指着大平底铁锅里正在煎炸着的灌肠,对朴秀姬说:“这里是北京最有名的灌肠店,他们用的都是白暑粉,蒸熟了切成薄厚不均的小片,用猪油一煎,这样薄的地方焦脆,厚的地方软嫩,再用盐水蒜汁一浇,嘿,你就吃吧。”

    排了几分钟的队,两人都是一手一个托盘地杀出人群。孙纯看看连个放盘子的地方也没有,就把双手并拢起来,冲朴秀姬努努嘴,“把一盘放这儿,你先吃。”

    朴秀姬拿着牙签,扎起一片吹吹,放进孙纯嘴里,然后才自己吃了一片。就这样,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在无限甜蜜中吃完了四盘灌肠。看朴秀姬意犹未尽的样子,孙纯只好又买了两卷生灌肠,“咱们得留点肚子去吃别的,回头我在家里再给你炸,想吃多少吃多少。”

    一两个小时后,两个吃的肚子溜圆的男女才坐上回家的地铁。在车厢里,孙纯有点儿阴险地给韩国空姐埋下了一个“陷阱”。

    “上大学时,我看过北京剧作家吴祖光的一篇文章,上面说最能代表北京文化的小吃,叫豆汁。说豆汁都不会喝,就懂不了北京文化。还说呐,在英文里,豆汁被翻译成奶酪,营养成份很高,能够被人直接吸收。”

    “好啊,我们明天也去喝喝这北京文化的豆汁。”朴秀姬果然来了兴致。

    “我喝过一回。那第一口下去就被噎住了,那股味,刺激得我头发都要立起来了,真想一口吐出去。”

    朴秀姬将信将疑,“那为什么被人家说的那么好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