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人生设计在童年 >

第36章

人生设计在童年-第36章

小说: 人生设计在童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变迁史。 
  虽然我搞明白了这剧演的是什么,我却仍然对他们说什么毫无所知,他们用的词对我来说都太复杂了。在他们说的10句话里,我只能听懂几个发音、几个名词。爸爸也告诉我,听不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用了很多怪异难懂的词,这些词在“文化大革命”时是被普遍运用的。爸爸妈妈和其他人都听得懂,因为他们经历了那场运动。 
  …… 
  逛完了整个颐和园,我们从边门走出去吃午饭。 
  店主兼服务员站在门前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小屋里只有几张桌子,饭菜并不十分美味,不过店主人的殷勤接待却弥补了不足。 
  店主给我们说关于她的故事。她才27岁,1年前开了这家饭馆。引得我们大笑的是,她的丈夫是个军人。在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军人应该为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而任何类型的企业家应该算是资本主义的。怎么能想象共产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婚姻呢? 
  生活在美国的高倩,阅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作品,讲述的都是些至少发生在二三十年以前的故事。她也曾读过描写无情的政治运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书。那样的时代背景,怎能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浪漫故事呢。要不是回来亲眼看看,哪能知道历经大难的中国,猛醒过来之后,正在改革的大道上飞奔。这时候带着她进行全国“大串联”,让她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中国的这一历史巨变。对她来说,这一趟中国行,胜读十年书。   
  写作带动思考(3)   
  高倩在我的鼓励下,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阅读可以启发思考,不过,启发更高层次思考的是写作。鼓励孩子从小写作,并且以写作带动思考,是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独立思维、走向成熟的方法。著名旅美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女士写过《一双十一岁姑娘的眼睛——读高倩同学的新书〈 少女中国行 〉》( 见附录 ),从这篇书评可以看出,由孩子自己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到多么丰富的收获和深刻的体会。 
  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家长既不必过多地指手画脚,也不要漠不关心。面对孩子的“新思想”和“胡言乱语”要冷静,不可过于纵容夸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指导”,或者干脆为孩子捉刀代笔,为他们修改增删。一定要让他们写的文章真正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家长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应该看到,家长的思想也会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把鼓励写作作为训练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情感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还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说教没必要(1)   
  不给予先入为主的“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先从书本中去了解,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吸取丰富文学营养的孩子会自己感受世界,而且常常比大人灌输的更易接受,理解得也更深刻。 
  在美国,很多华人家长因为孩子对中国文化不认同而大伤脑筋,忙着给孩子讲“五千年历史”,甚至有些家长还不惜夸大其词,我看实在没有必要。有句名言说“太好,就不真实”。无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还是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都不是漂浮在真空里,家长大可不必只给他们灌输“正面”的东西,而应该把他们看作大人,和他们展开平等、真诚的讨论。不要因为自己“爱国”就只给孩子“完美”的爱国教育,那是不科学、不实际的,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无论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都可以和孩子坦诚讨论。 
  小时候,女儿读过我们家藏的英文版经典长篇,如《子夜》、《家》、《春》、《秋》、《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也读过其他近现代作品,包括影响我们那一两代人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我也给她看过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书。 
  我不仅仅只给孩子介绍祖国美好的一面,也让她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不幸的那一面。有人以为,孩子来到美国,远离祖国,应该多给他们“正面”的引导;孩子现在还不懂事,就编出这样那样的话糊弄孩子。实际上,用片面思维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辩证地看待社会。片面化的教育愚弄了孩子,使孩子或者思想单纯,脱离社会现实,或者认为父母一直在欺骗他们,要么就是怀疑父母愚蠢得什么都不懂。无论得出哪一种结论,都很可悲,都会造成无可弥补的不信任感,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我尽可能将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书给她看,让她从阅读中自己去了解祖国,偶尔给她解释有关的历史背景。她自己阅读得到的信息也许有些偏差,但是随着逐渐长大、思想日益成熟、阅历不断丰富,看到越来越多开放的信息以后,自然会有一个客观、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想法也许过于乐观,不过我确实一直是那样做的,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她在11岁的时候思想已经很成熟,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对中国的看法只局限于“好”或“不好”。实际上,有时候,她可能比我们还要“传统”。她在《西方到东方》一书里,这样写道: 
  三轮车工人说前门饭店的京剧好。事实上,他说这是那晚能看到京剧的唯一地方,所以爸爸让他带我们上那儿去。 
  到了剧场,我们直接就往里奔去。剧场内有一个围起的舞台,舞台的下面摆满了桌子、椅子,整个剧场看起来像个夜总会。只有几个外国人坐在这些桌子旁,一边饮茶一边看演出。我极其失望,中国人不喜欢京剧了吗? 
  我喜欢极了,京剧是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演员穿着明亮的、丰富多彩、色彩鲜明的服装,脸上画得就像假面罩。他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一生中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表演——演员们不停地翻筋斗、跳跃。这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其他任何歌剧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觉得真是百看不厌的。很可惜,不过20分钟,演出就结束了。 
  我开始相信中国人已经不喜欢中国文化了。我认为京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然而,中国人好像只是对那些新出的电影感兴趣。 
  中国看来正在朝着她的现代化的目标进步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正在慢慢地消失,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如果被忽视,它就将被人慢慢地遗忘。 
  在书店里,我想找一些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爸爸也想找这类的中文书。他甚至比我还更没运气。他对我说,他看到的都是些通俗畅销书,恐怖、情爱、凶杀侦探,等等。 
  中国是不是在缓缓地走下坡路?人们不再记得他们所生存的国家的历史了吗?他们不再热爱他们古老的传统了吗?有些人认为老的就是坏的。这是瞎扯淡。我喜欢畅销书,但我也喜欢读那些教我各种文化历史的书。我喜欢电影,但我也热衷于京剧。 
  每当我读到十几年前,11岁的女儿写的这一段,联系今天中国的文化现状,真是感慨良多。 
  尽管我非常希望她深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欣赏中国文化,但是,说教是绝对不行的。她在美国长大,许多年没有回过中国。在美国这几年里,我确实给她灌输了一些中国的伟大,但是毫不掩饰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在高倩的寻根之旅之前并没有作任何“正面”的引导和说教,只想让她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让她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父母,这才是负责的态度,孩子懂得不少,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乱引导,就会在孩子心里失去信誉,后果得不偿失。   
  说教没必要(2)   
  她在《西方到东方》中,描写刚刚从香港乘火车进入广州,在火车站看到的景象: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地上丢满了垃圾,站台的味道就像马桶,各种各样的人蜂群似的挤在一起,所有人和物看起来都是乱糟糟的。 
  天是灰蒙蒙的天,污染使天空烟雾弥漫,车辆横冲直撞,马路上到处是人,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恶心,那么不同,那么危险。我真想马上逃回香港。 
  据说,有位记者看到这里,读不下去,忍无可忍,气得找出版社的编辑理论。 
  不过,再读下去,发现在3个星期以后的日记里,她写道: 
  坐在三轮车上……我背往后靠着,看着外面,现在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变得很熟悉、亲切。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轿车、公共汽车和其他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就像家的感觉。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让中国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令人惊叹,更加特别,还有更多更多的更加。他们就像一片片的五彩拼图,把它们拼到一起,就变成了叫作“中国”的国家。所有这一切让中国显得那么独特。 
  多年前,有个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暑假期间跟随中文学校的夏令营去中国,那个孩子觉得中国“不好”,不想去,读了《西方到东方》后发现中国“好玩”,改变了主意,起到了父母“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高倩的书出版以后,哈里斯博士在一封推荐信里写道:“她对中国的观察,不受政治议题的影响,对与东西方交汇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家庭和生活层面的描述,将会受到广大家长们和跟她同辈少年的喜爱。她的深刻的洞察力之结果可以很大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要远比政治团体的努力意义深远得多。它让我夫人和我本人深信,这样的纪实作品在当今世界对人类锲而不舍地追求的相互理解做出多么重要的贡献。《西方到东方》的作者作为模范将鼓舞年轻人投身到这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活动中去。” 
  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即使孩子尚小,也应该让他们多了解,和他们讨论社会现象。高倩通过自己的观察写成的《西方到东方》,以孩子的眼光,谈论了很多社会问题。她写的事情,有的有答案,有的没答案;有的有一定深度,有的很肤浅。但是,这毕竟是她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人才。 
  一个头脑里装满了文学的孩子,哪怕很小,也会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这一点可能很多大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认为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是完全得益于大人长期耐心的“素质教育”式的说教。人们没有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读书人要“读书”(1)   
  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弗朗西斯·培根 
  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培养重复的技能,还是培养严谨的思考能力,积累广阔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该做何抉择?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