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花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一个农女来说,襄荷的表现可谓十分聪慧。
襄荷见刘寄奴眼神,便知他心中所想,忙摆摆手道:“这可不是我的功劳,是鹤望书院的山长。山长每隔十日便免费教导附近乡里子弟,我每次都去听,偶然听到山长提及这本书,我才寻了去看,不懂的便问,这才照葫芦画瓢地弄出来。”
刘寄奴心下恍然,脸上带着笑,并未反驳。即便有他人教导,以襄荷农女稚童的身份,能有这份好学之心,已是十分不易。
再说,鹤望书院的免费教导又哪是那么好享受的。
鹤望书院,顾名思义便是位于鹤望峰上的书院。鹤望峰之所以闻名天下,一小半是由宋太|祖谢琰“鹤望君归”的传说而来,一大半却是由鹤望书院而来。
鹤望书院始建于前朝,其创建人便是宋太|祖歂岳帝谢琰,当时是为回报乡里,也是为天下培育英才。如今谢琰早已化土,宋朝也不复存在,但鹤望书院却仍旧屹立不倒,有“天下第一书院”之称,哪怕是京城的国子监也不敢撄其锋芒,只因满朝文武中,足有一半都是出自鹤望书院。
鹤望书院创建之初便有回报乡里的意思,如今即便百年已过,也仍旧未改初衷,许多规矩仍是秉持前律,如每隔旬日由书院山长或学生免费为乡人启蒙便是一项。
届时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龄长幼,也无论性别男女,只要想去,便可自去鹤望山经义坪,自有书院之人开堂授课,这也是鹤望书院唯一向公众开放的日子,平时无论何人都难入鹤望书院一步。经义坪是一宽阔平地,足可容纳数千人,足以满足教学之需。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去的。
虽然人人都可以去,但想要登上经义坪,首先便得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道台阶,不可借助任何外力,只能自己爬上去。
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道台阶,便是被称为登天梯的存在。据说登天梯也是谢琰所设,目的是为锻炼求学之人的体力与心智。鹤望书院的学生入学时都要过这么一遭,待得学业合格,每个离开书院的学生也要自登天梯离开,而能自登天梯离开的学生,也是真应了“登天梯”这名字,不说全部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大多都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再不济也不能做个商人富贾。
对于一心求显达的学子来说,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道台阶就算再难爬,咬咬牙也就忍过去了,反正一辈子也就爬一次,爬过后便是大好前程,至于入了书院之后,离开进入自有捷径可走,而不必再走那累死人的登天梯。
但对于免费开蒙的乡人来说,可就没有捷径可走了。每逢旬日,只要想去经义坪,便必须去爬那登天梯。
普通百姓想要识字,无非是不想当个睁眼瞎,真心想要靠此飞黄腾达的寥寥无几,毕竟这时代可不是你认了字便能去考科举的,再说只凭经义坪的授课,也只是能认个字,顶多再增长点见识,关于科举做官的学问却是一概不讲的。
没有胡萝卜吊着,寻常百姓自然不肯长长去爬那登天梯,虽然几乎每个秀水村的村民都去听过,但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的,除非那想要走科举路子,甚至想要入书院的学童,便只有襄荷一个了。只要没有出去游医,襄荷每逢旬日便去听课,因此还被村人逗弄,得了个女学生的外号。
襄荷不喜这外号,但也知道村人并无恶意,因此也只将村人议论都当做耳旁风,仍旧雷打不动地旬日便去爬登天梯听课。
鹤望书院天下闻名,刘寄奴也知道书院旬日授课的传统和那道长长的登天梯,听襄荷每次都去听课,心中自然有计较。
不过,虽然他佩服襄荷小小年纪聪慧好学,但……种出这么大一个南瓜又有什么用?
“自然是有妙用。”襄荷嘻嘻笑着回答,刘寄奴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将疑问说了出来。
“你看,”襄荷挪开身子,让刘寄奴去看大南瓜朝南的那面。南面的黑布并未揭开,刘寄奴一眼望去便看到四个黄澄澄的大字——“寿比南山”。
刘寄奴不由睁大眼睛。
“嘿嘿,诀窍就在这里了。”襄荷有些小得意地说着,“城中周府这月要为府中老太太庆生,还是六十整寿。周府家风一向好,当家人便是鹤望书院儒院的周山长,周山长为人最重孝悌,说了这次要给老太太大办寿宴,家中子弟自然要挖空心思给老太太送份好礼。我偶然认识了周府一个小少爷,知道他正为寿礼心烦,就想起了这个法子。”
襄荷说着,指了指南瓜上的四个大字,“南瓜本就寓意吉祥,再天生“寿比南山”字样,加上天下独一无二的个儿头,绝对能讨老太太欢心!”
襄荷认识的那个周府小少爷如今不过六岁,比她还小一岁,本就不适合送些贵重之物,再说周家家大业大,老太太什么东西没见过,自然不会对寻常礼物动心。而这个“寿比南山”的大南瓜则颇有巧思,既彰显孝心,又不铺张浪费,又符合小少爷的年纪,最合周家门风,因此襄荷便笃定这份礼物能讨了周老太太欢心。
至于培育出这个大南瓜的方法,她倒的确没有对刘寄奴扯谎,的确是从农书上看来,而不是凭着前世的经验搞出来的。
说来真让人沮丧,襄荷满以为可以凭着穿越混个风生水起,谁知道,冷酷无情无理取闹的现实却总是一次又一次打她的脸。
歂岳帝虽然将几乎所有致富路都给襄荷堵死了,但也只是堵死了寻常穿越文常见的那几条致富路,而不常见的,譬如草木嫁接之术,或许是术业有专攻,歂岳帝居然没碰这个。
按理说襄荷应该为此欢呼雀跃,并马上大干一场,随便嫁接个果树就赚得盆满钵满。毕竟她前世因为喜欢莳花弄草而对嫁接也并不陌生,各种嫁接方法都比较熟悉,只要给她工具,成功率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八十还是有的。
但是,当爬了几次登天梯,听过几堂课,又亲眼看着秀水村的村民们手法熟练地嫁接良种果树后,襄荷只觉的,贼老天真爱玩儿她。
嫁接之术古已有之,不论是在这个年代还是襄荷前世的那个年代。《汜胜之书》上“总聚十茎一处”的瓠子种植法便是最早的靠接法,襄荷弄出的大南瓜的确是依葫芦画瓢,只把瓠子换成了南瓜。还有各种传说中的连理枝,就是由于自然原因而巧合形成的嫁接,这种记载则更早。而《汜胜之书》之后,更有无数农书对嫁接现象做出了研究。
不说前世,只说这个世界,由于诸子百家的不同走向,百家之中的农家便不像前世那般逐渐式微,而是作为一个流派单独流传下来,千百年来,自神农到黄帝,再到春秋时的农家先贤许行,农家自成一派,各种典籍虽不如儒墨道法等大家,但也蔚为壮观。
而在这些典籍之中,关于嫁接的记载就数不胜数,到了如今,这个世界的嫁接技术已经远远超过前世同时代的唐宋,几乎与现代没什么差别。
这样的环境下,襄荷想要靠嫁接赚个盆满钵满,只能说——
呵呵,做梦呢。
☆、第10章 求婚者
靠嫁接挣大钱是甭想了,襄荷也只能想着法子挣点小钱。但是,小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培育出眼前这个“寿比南山”大南瓜就颇费了她一番功夫。
襄荷年初时认识周家小少爷,知道了老太太今年要过寿,因此便留了心。首先从播种开始,南瓜果期是五至七月,周家老太太寿辰却是五月初,但这时南瓜都还是小嫩瓜,远远达不到襄荷需要的状态。
因此她只得提前育种,天稍一转暖便播种,怕小苗受冻,还专门挖了深垄,上面用草席挡风遮雨避风寒。好容易小苗长大一些,便选出十株长势健壮的苗,种在院中阳光最好的地段。终于长到适合嫁接的时候,便需更加小心伺候,尤其是刚刚嫁接的那几日,真是一点风寒也受不得,草席夜用日揭,一日也不能忘。
待得终于熬过春寒,南瓜秧开始开花坐果,便选中一个品相好的,其他都通通除去,免得消耗养分,这时候还得守着,一见能结果的雌花便除去,十株南瓜的养分全供给一个果,这才种出这磨盘大的南瓜。而那黑布的作用,自然是为了“寿比南山”四字。事先在黑布上挖出字样,由于受光的不同,挖出部分的颜色便与被黑布遮住部分不同,这才会出现宛如天生的“寿比南山”四字。
这样一个大南瓜,来来去去费了襄荷几个月工夫,此次没有与兰郎中一起去行医也是为了它。
但折腾这么久,最后也不过赚上五两银子,虽然对兰家来说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但相比小说里主角动不动数十上百甚至上千两的进项,襄荷觉得自己真是相当之苦逼。
后天便是周老太太寿辰,也该是时候将南瓜送去周府了,因此听兰郎中说要去襄城,襄荷便说要一起去,于是进城两人行便成了三人行。
秀水村距襄城有十里地左右,这时候的里仍旧秉承汉制,一里约等于415。8米,十里便是4158米,步行的话需要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兰家无车马,平日进城也是靠双脚走去的,但今日因要送大南瓜进城,自然不能再走着去。
兰郎中便拎着几包清心降火的成药去了猎户赵大虎家。赵家经常进城卖猎物,有辆驴子拉的板车,赵大虎为人豪爽,自家没事时,村人若有借车的都从未推脱过。
不一会儿兰郎中便回来了,不仅牵来了驴车,还带来了一大一小两个人,正是赵大虎和他的小儿子赵小虎。
原来赵大虎听说要送大南瓜进城,怕兰家一家弱小没人搬得动南瓜,便特意来帮忙了,至于才九岁的赵小虎,那纯粹是来凑热闹的。
这么一说襄荷才想起来,那大南瓜还真不是她和兰郎中能搬得动的,哪怕再加上个刘寄奴,估计也不行。因此便感激地冲赵大虎笑,又嘴甜地将感谢话说了一箩筐,把赵大虎这个生了一堆小子,却没一个嘴甜闺女的糙汉子给说的心里舒舒服服,熨帖极了。当下便自告奋勇,说帮人帮到底,要送他们去襄城。兰郎中忙推辞了,说正是田里活儿多的时候,不好麻烦他,赵大虎想想地里确实有活儿,这才不再坚持。
大南瓜足有五六百斤重,几人中也就赵大虎力气大,因此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才终于将南瓜送上了板车。襄荷在板车上垫上不用的旧被褥,南瓜周围也塞满了柔软的隔离物,就怕不小心磕到碰到,坏了南瓜的品相。
赵大虎见她这么小心翼翼,不由好奇道:“荷丫头,你这南瓜是要卖到哪儿呀?这金贵的样子,看着不像买来吃的,反倒像是那菩萨,请来供在屋里日日看的!”
襄荷笑道:“赵大叔聪明,可不就是买去看的?”虽然赵大虎最小的儿子赵小虎都比襄荷还大,但那是因为兰郎中成亲晚,实际上赵大虎比兰郎中还小一岁,因此襄荷唤赵大虎为叔。
赵大虎啧啧两声,连道浪费。
襄荷抿嘴一笑,心想得亏是买去看的,要是周家真将这大南瓜当吃的买去,别说五两,她连半钱银子也拿不到。
这时节不缺菜蔬,再者大户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农庄,除非遇上大的宴席,寻常都不必从外面买。因此平常农家种菜都是自家吃,几乎没有拿出去卖的,只因卖也卖不出去,或是卖不上价。
不仅是菜蔬,其他诸般事物,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