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仪就在那种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天下平均,合为一家,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现在天下太平无事,贤者和非贤者就看不出差别了。
即使是圣人,如果天下无灾,也没有用武之地(天下无害蓄,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何况用人之权在上不在下: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用你,你可当将军用你,你只能当个兵。捧你,你能达到青云之上;压你,你只能居深泉之下。用你,你可以为虎;不用你,你只能是老鼠。
所有的先生都无话可说了(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东方朔这篇《答客难》名气极大,成为后世诸多失意文士争相仿效的样板。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一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而成。
“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成为揭露封建制度压制人才的名句。
《答客难》写出了东方朔怀才不遇的心态,也表达了他对相对性和变动性的参悟。
东方朔一贯嬉笑怒骂,为什么突然如此消沉,发这篇“牢骚”呢?原来,东方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希望得到重用,结果,一篇万言书,终不见用,所以,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
可见,东方朔决不是什么“大隐”,更不是混吃混喝,及时行乐,他一直怀抱经纬之才,根本没有摆脱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可惜生不逢时,武帝文武满朝,不再需要社稷之臣,东方先生就不必劳心了,给朕谈谈奇闻轶事,讲个开胃的笑话,足矣。在屡屡不受重用的情况下,东方朔不得已而放浪形骸、游戏人生。
东方朔的庐山真面目很少被人记起来,反倒是他那精灵古怪的喜剧形象为民间传颂。
为什么历史没有记住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抱负远大的东方朔呢?
个性流传。
东方朔的庐山真面和一般封建士子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希冀辅佐明君,治平天下。但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难免带有个人的兴趣取向,往往记住的只是 最有个性色彩的一面。东方朔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也是其最具个性色彩的一面,即他的幽默滑稽和机智过人。因此,他的“喜剧之王”以及“智圣”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影响。
东方朔身后出现了一些诸如《东方朔别传》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多半介于野史和小说之间,班固《汉书》为东方朔写传之时,就特意交待:除了他记录的这些作品是东方朔所作,其他所谓东方朔的书都是伪书(世所传他事皆非也)。
1.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朔视之,还对日:此“怪哉”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成仰首叹日:“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果秦故狱。又问:“何以去虫?”朔日:“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臵酒中,须臾,果糜散矣。(梁〃殷芸《小说》卷二)一次武帝到甘泉宫去,路上看到一种虫子,紫红色的,头眼牙齿耳鼻都有,大家都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东方朔说:这种虫的名叫“怪哉”。秦朝关押大量无辜百姓,愁怨太大,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
叹息感动上天,就生出这种虫子,名叫“怪哉”。
此地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武帝查对地图,果然。
武帝又问: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忧愁得酒就能消解,以酒浇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他把虫放入酒中,虫子果然消散了。
2.君山上有关酒数斗,得饮之,即不死为神仙。汉武帝闻之,斋居七日,遣栾巴将童男女数十人来求之,果得酒。进御未饮,东方朔在旁,窃饮之。帝大怒,将杀之,朔日: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湖广通志》卷一百一十九)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成仙。
汉武帝斋居七天,派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酒,带回来献给武帝。武帝还未喝,东方朔就偷偷地先喝了。武帝大怒,下令将东方朔处死。东方朔能言善辩:假如酒真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如果不灵验,你要这酒有什么用?武帝笑着把他放了。
可见,如果我们以为东方朔真是以博学换取钱财,再用钱财换取一个实惠的人生,就把东方朔缩小了。可是,我们有没有将东方朔放大?着重看到了东方朔嘻嘻哈哈背后的内心苦痛,一种悲观到极致的彻悟。
前面说到,他是一个“伪小人”。但是,“伪小人”就能等同于“真君子”吗?为什么他那一身诡诈之气总令人不安?
东方朔的诡诈就在于他太聪明,太爱惜自己;在于他不会天真,不会执着。
一封求职信命中三元,一书强国计为什么就必定能一发命中?不能重来吗?
不可以多试几次吗?
这样说来,对东方朔未免求全责备,作为弄臣,他的处境实在尴尬。而武帝不仅需要有人给他插科打诨,还需要有人与他附庸风雅。恰有一人,生性浪漫,才华横溢,追求大富翁之女,他马到功成;写作诗词歌赋,他信手拈来。他是谁?他甘心做帝王宫中的御用文人吗? 他的爱情正如童话故事般完美无缺吗?
请看:琴挑文君。
第27节:琴挑文君:千年一骗局 劫色劫财
在中国戏曲史上,“琴挑”是一出非常有名的折子戏,不少剧本都以它命名。“琴挑”一词最早源自汉武帝时期一位大文豪的浪漫故事。此人与史学家司马迁并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不过,二者绝对不能够同日而语。这位司马先生一生名利双收,可谓命运的宠儿。那么,他又是谁?他的琴,是否真的挑起了一段千古佳话?
巧设临邛一骗局?
司马相如,字长卿,幼年时,他的父母怕他有灾,所以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犬子”。长卿完成学业之后,知道了蔺相如的故事,为了表示对蔺相如的羡慕之意,便更名为司马相如。
凭借家庭的富有,司马相如当了“郎”(以赀为郎),“郎”是皇帝的侍从。汉承秦制,规定家中有钱的人可以为郎。汉初曾以“十算”(十万)为起点,到了景帝朝改为“四算”(四万)为起点。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衣食足而知礼仪;二是有资产备得起官服。
司马相如初出道时,担任汉景帝的武骑常侍(骑兵侍卫),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司马相如喜爱的是写赋(一种文体),但是,汉景帝偏偏不喜爱赋。所以,在景帝朝司马相如才华得不到施展,干得很郁闷。'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 贼吧电子书'
后来,梁孝王进京,随同他一块来的有邹阳、枚乘、庄忌等人,相如和这几位辞赋高手,志趣相投,一拍即合。于是,他以有病为由辞去了景帝朝的“郎”,随梁孝王到了梁国。梁孝王让司马相如和邹阳、枚乘等人一同居住,享受同等待遇。司马相如心情大变,文思泉涌,创作了著名的《子虚赋》,声名鹊起。
但是,不久(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病卒,门客各奔东西。司马相如离开梁地,回到家乡成都。《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汉书?司马相如传》:梁孝王薨,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这两本重要史书记载的内容完全一致,都说司马相如从梁孝王游宦归来后,家中穷困,没有谋生的手段。
这段记载非常可疑。如果司马相如真是“家贫无以自业”,那么,他当初怎么能够“以赀为郎”呢?但是,司马迁、班固两个人都这么写,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临邛县(今四川邛崃)令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王县长与司马相如是莫逆之交,司马相如来到后,王吉将他安顿在县城的宾馆(都亭)里。
一场“琴挑”的浪漫剧由此拉开帷幕。
临邛县令王吉安置好密友司马相如之后,故意装出一副谦恭的姿态,天天到宾馆来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开始每天还见见县令王吉,后来,县令来访,司马相如一律谢绝。司马相如越是谢绝,王吉越是恭敬,照样天天来访。(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缪为恭敬”四个字非常值得玩味,“缪为恭敬”是故意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姿态。而王县令为什么要装出这副毕恭毕敬的姿态?司马相如和王吉究竟在打什么主意呢?
原来,临邛县有两位钢铁大王,一位是卓王孙,一位是程郑,两家都以炼铁暴富。按照时下的说法,一位是卓总,一位是程总。卓王孙家中的奴仆有八百多人,程郑家中的奴仆也有数百人,略逊一筹。这两位老总听说王县令天天去宾馆看望一位贵客,还屡屡碰壁,非常好奇,很想见识一下。思来想去,便想出一计。既然是县长的贵客,我们理应表示一下。不如备下一桌酒宴,好好款待一下人家,顺便也宴请一下县长。(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到了宴请这一天,王县令先来到卓王孙家中。此时,上百位宾客已经入席,等到中午,卓王孙才派人去请司马相如前来赴宴;但是,司马相如推说有病不能赴宴。本来,等陪客们都到了才去请主宾,这是对客人尊敬的一种做法。但是,主宾不来,卓王孙别提多难堪了。王县令一听司马相如不来,菜都不敢吃一口,立即登门去请。司马相如见王县令如此盛情,没有办法,只好勉强成行。司马相如一到,他的风采立刻震动了临邛的上流社会。(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有趣的是,《汉书》和《史记》记载王县令亲请司马相如一事有一字之差:《史记》写的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写的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比起《史记》,《汉书》多了一个“为”字,“为”者“伪”也,即司马相如故作清高,假装不愿去赴宴。班固写得比司马迁更透彻,他揭示了司马相如和密友王县令的确是策划了一个大阴谋。那么,司马相如和密友王县令究竟想从这个阴谋中得到什么呢?
通过《汉书》这个“为”字,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司马相如这次临邛之行,绝对不是一般的探亲访友,而是有备而来,要办成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一定和卓王孙有关。
琴心挑得美人归?
王县令将司马相如安顿在宾馆里天天朝拜,意在造势,吸引卓王孙的眼球;果然,卓王孙上钩了:亲摆家宴宴请司马相如。赴宴之际,他又“千呼万唤始出来”,吊足卓王孙的胃口,哄抬自己的身价。
酒宴进行到高潮时,王县令把一张琴恭恭敬敬送到司马相如面前,说:听说长卿的琴弹得极好,希望能弹一曲以助酒兴。司马相如一再推辞,王县令一再相邀。最后,司马相如拗不过,顺手弹了两支曲子。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司马相如有一个生理缺陷,就是结巴,但是,他的文章写得非常之好。王县令之所以让司马相如赋琴,一是让司马相如回避自己的弱项——口吃,二是发挥自己的强项——弹琴。
做了这么多的铺垫,还亮出了绝技,到底为什么呢?
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