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历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自己的活动限定在社会礼法许可的范围内,这也足以表明,丐帮只是一种亚文化群体,而不是一种反文化群体,管它后来演变成什么样,至少参入其中的行为主体的初衷是如此的。丐帮之称为“穷家行”。有时自称为“情理行”,意即他们是讲情理、懂规矩的一批人,也说明他们是谋求与社会的融和,而不是冲突,更不是反叛社会。
②加入仪式乞丐要进行群体活动首先必须获得群体的接纳,取得丐帮成员之身份。获得丐帮成员之身份与否,对个体乞丐来说是事关重大的。因为在丐帮各自的范围内,一般不准外来乞丐乞讨,如有发现,则由丐帮头目出面处置,先问其有无“帮口”(指是否入了丐帮),若自称是丐帮同祖,接着就互相“清谱”,各自说出自己从师的文武先生的姓名、地址以及“上三代”(师祖、师父、师叔)、“上下襟”(即师兄弟),查问无误后可款待三天。若是未入帮者,则令徒弟赶走、毒打。
加入丐帮是要有一定的仪式的,以显示其正式、庄严。而具体程序则各不相同,如泉州,为丐者要入丐帮,则应先交一笔入帮费,并当众向帮主宣誓遵守丐帮规章制度。并将乞讨所得悉数上缴,遇有特殊任务惟帮主之命是从。平日乞讨所得缴交帮主财物,遇到风雨无法行乞时,帮主须维持其生活,且给以集体居住的权利。约定之后,帮主即将红线在其“加字”(草袋)底缘缝一环,人家一看便知他是入了丐籍,不敢随意加以侮辱,倘遇到乞丐违反帮规法纪,应加处分时,亦应先将“加字”高高挂起,然后加以处罚。盖挂起了“加字”,就是先尊丐帮首领之意,倘不挂,妄处罚,帮主必带群丐与之交涉,索取赔偿,非花巨款难以平息。因此泉州人说“乞食要做‘加字’,就要串底”。要是未经“串底”的乞丐被人欺侮,就只好自认倒楣了。
由于丐帮是一种带有行会性质的组织,其内部成员关系多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出现,所以个体乞丐加入丐帮往往又以拜师仪式进行,拜师仪式便成为丐帮内部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丐帮中,收徒拜师比其他行帮要简略些。没有具拜师帖、契约合同一类的繁文缛节,但须有同行二人引进,亦即介绍。这两名介绍人,行语称“文武先生”。老师称“当家的”。徒弟行名皆称“二”,如姓张就叫“张二”,姓李叫“李二”。重姓者,依拜师先后或年龄大小,在“二”前加“大”或“小”称之。
行拜师礼时,老师、壶客(类似“总管”或“二当家的”)、文武先生必须到场,同行诸人也要尽可能参加。参仪也是拈香、磕头,先拜范老祖,再拜老师,仪毕,一同吃喝一顿。馍是大伙讨要来的,拣好的吃,再花钱弄几样菜,打点儿酒,就是一次美餐了。司仪和向老师敬酒者,必须由壶客充任之,别人不得僭越,以示郑重。
五群体活动(2)
例如在汉口丐帮中,入帮先得拜师,拜师前要向甲头叩头认师,得到甲头应允后,就跟着乞讨或偷窃,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甲头认为满意时,再交香烛钱,择吉日行“开山烧涨水”(即收徒)仪式。仪式在香堂进行,堂中挂神像,像前点香烛,摆供桌,师父站在供桌旁,奇书com下站文武先生。先由师父将一根木棍横于地下,徒弟跪在棍上,师父问:
“江湖很苦,你能吃苦不变心?”
“能!”
师父将木棍拾起再放下。先让徒弟看一下供桌上摆的竹筒、锥子、刀子、旗子和盆冷水等,然后让徒弟再次跪在木棍上。这时由文先生向其宣读“帮规”、武先生教其乞讨技巧,
讲解刑具,最后,师父又喝问:
“竹筒是干什么的?”
“挖眼的。”
“锥是做什么的?”
“穿耳的。”
“刀是做什么的?”
“除六根割鼻子的。”
“水是做什么的?”
“去红的。”(指杀身放血)
“旗是做什么的?”
“行令的”。
对答完毕,向师父行叩头礼,即收为徒弟,群丐小宴而散。
河北丐帮——穷家行也有同样的拜收师徒仪式。要加入穷家行,得磕头认师。认师即“拜杆”。拜杆时须有三人,即师傅、明师、引师。面前摆一根一尺长的黑红杆,红色朝上,黑色在下。置一壶酒,不用酒盅,轮流用两手抱着喝。给师傅磕过头,即被告知你是多少世,(奇。书。网…整。理。提。供)属于哪一门,以及明师、引师各是哪门的,姓什么叫什么;还要有人保证所引荐的人不违犯行中规矩,然后用酒在围杆浇一圈。有的认师摆刮打板、牛跨骨,小簸箩、要饭搭子之类,同样用酒浇上一圈,算是从此进了穷家行。入行之后还要学会行中“春典”亦即黑话,如柳、月、望、在、中、神、兴、张、爱、居,是一至十数的暗码,阳、墨、道、妾,分别指南、北、东、西。其他又如:讨饭的搭子叫老灰,刺头用的镰刀叫轻子,到路旁偷秋叫打洛栽。炮叫礅子,引信叫火苗子,花药叫皮,点火用的火香叫火邱,切菜刀叫师刀,嗓间叫唤头,灯叫亮子,火柴叫进星子,钱叫杵,成吊钱叫干杵,天阴无日叫上漫子或打棚,桌上用的壶叫龙头、碗叫凤尾,袄叫称吉,袜叫汪,鞋叫芦言,吃饭叫上啃,喝酒叫抱瓶,狗叫皮子,等等,多与江湖杂流黑话相通。
乞丐行的拜师收徒,没有“学徒×年期满出师”这一条规定。啥时候徒弟自己也收了徒弟,师傅给买口锅,另起炉灶,就算是出师了。要饭的“本质”是跟着师傅上街讨要过程中,留神观察,模仿而来,既无口授,更无文传。
凡拜师入行的乞丐,每天讨来的东西,都要悉数交公,馍放大篮,钱交老师。一般是住家户给馍,买卖店铺给钱。
钱,讨之不易,为数自亦寥寥。老师收管,平时也不敢轻易动用。只在因雨雪不能上街讨要时,拿出来以救燃眉之急。十冬腊月尚有衣不蔽体者,到徐府待估衣行买件旧衣。遇到治病,更是花钱。他们“师徒如父子”的观念很深,一行如一家,师傅就是“家长”,这个家是很不好当的。
丐帮内部成员关系既以师徒关系相维系,那么,帮内规范也通过师徒互动模式来实施,成员行为表现的优劣通过收徒数量、出师等形式呈现,成员若违反帮规,也通过师傅惩治徒弟的形式展开。通常,谁的徒弟犯了错,就由谁的老师主持责罚,壶客、文武先生、师叔伯们、师兄弟们均须到场。犯者由师史二人挟其跪下,接着老师即一一质问、训斥,犯者一一供认,并表示受罚“不亏”时,老师遂下令杖责。一开口就是“打二百拐青”,状甚森严。
“拐青”,系行语,即瘸丐之柱杖。且“令”出为“山”,概不得求情保免。然又有化解之法。壶客首先开口说话:“犯此过错,行规难容,打二百拐青也不亏。念其己认错愿改,我替他担五十吧!”接着,文武先生、师兄师弟等相继照此办理,或分担三十,或分担二十,二百之数,一时竟能化为零了。但打还得打。老师又说了:“大家分担的都算,但十拐青不能少。”这十下又有“八轻两重”之分。前八下是高举轻落,点到为止,边打边喊数,如旧衙门打板子一般。打到第八下,老师大喝一声:“把拐青给我!”意谓嫌轻,欲亲自打。话音未落,行杖者陡使真力,啪啪两下重击,犯者疼痛失声,遂罢。按行规,老师概不准亲自动手,因徒弟犯错,就是给老师丢了脸,如亲责,盛怒之下难免失手,把人打坏,还得靠大家养活。
③日常互动交往
乞丐的日常活动必然就是乞讨,在行乞过程中,乞丐必然要与帮内同行以及帮外同行发生互动交往,当乞丐作为丐帮特定成员出现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都不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帮规进行,由此就形成了乞丐日常互动关系的一些基本模式。同行者见面要先说“辛苦了”,遇不相识者就说“人高腿短”(当取高攀不上之意)。在路上如遇同行盘道,则须说出师傅、明师、引师名字,是几座的人,成为行规之一。因为他们内都是按几座论大小的,长辈的称作师爷、师叔,同辈的称作弟史,也分有等级次序。外来的花子都必须拜访头儿,否则要受排斥。比如本地打板的,见到了生人正在唱着秘讨,他不直接前去搭话,而先打几声竹板,然后唱问:“竹板打,响丁当,请问相府(对江湖人的称呼)奔哪方?”外地人一见,马上要打招呼唱:“来得急,走得慌,容到柜上去拜望。”要完钱就得立即去头儿那里报到,懂规矩的,一进门就要双手擎首“搭子”口说:“众位相府,清褡子!”在屋里的人,也要以礼相待,道声:“相府请坐,请坐!”外地人要把讨来的钱拿出数点一下,嘴里还说:“今天不错,见不少渣打子(铜钱),还有飞虎子(纸币),大伙用吧!”屋里人忙道:“有钱花。”接着请用茶。
五群体活动(3)
茶间开始追问一番:
“相府从哪来?”
“称不起相府,经师晚,离师昌,不过是个小跑吧!”(小跑:跑江湖年浅,自谦之间。)
“吃谁家的饭?”
“我是某门某家(据说分丁、郭、范、高、齐五大家。外有韩三门),跑某某人的腿(指师傅是谁),抱某某人的瓢把子(指师史是谁)。”
然后又盘问师傅、师爷等情况,如一一答对了,知道是门里人,分外亲热,否则受冷待。
丐帮在长期的群体活动中,形成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交往符号——隐语或黑话,这些孢语或黑话是丐帮成员相互交往的重要媒介,是丐帮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行为标志。丐帮隐语异常丰富,现撮其要略举如下:
例如:讨饭称挂灯、碎山、坡街、做街。
乞丐又称“花子”、“叫花子”、“打闲的”、“跑腿的”、“吃生意的”、“灰窝”。
丐帮又称“穷教行”、“乞丐行”、“丐行”、“穷家门”、“穷教门”等等,还有叫“理情行”的,意即讲理讲人情的一行。不知是真诚的褒赞,还是似褒实贬的说讽。当然,最流行的喊法叫“杆上的”。
关于钱和数目的隐语:
现洋叫“局面”,零儿叫“史嗦”,钱的总称为“杵”。
一曰“流”,二曰“月”,三为“汪”,四“宅”五“中”,六曰“申”,七曰“兴”,八为“张”,九“爱”,十“菊”。百为“牌”,千为“千”,万曰“垛”。南“阳”,北“列”,东“倒”,西“切”,是为四方之称。
乞丐的类别也有专属的称谓,例如:
瘫叫花子称“披街”,佯作落难而求乞称“搽相”、“沐猴”。
书写情状求乞称“磨街党”。
带女人求乞称“观音党”。
以手本讨钱称“古相”。
带孝求乞称“丧门党”。
作揖求乞称“丢圈党”。
哭诉求讨称“诉冤党”。
托神求乞称“童子党”。
耍猴求乞称“耍老子”。
耍蛇求乞称“扯溜”。
乞丐们行乞的地方,行乞的道具了都有相就的专门名称,例如:
乞丐们时常光顾之地和旅店,江浙一带称“凉亭”。又称“风凉窑子”,有的地方又称“川心子”。
神庙或祠堂是乞丐时常栖身之所,故而乞丐对它们有重新的命名,或称“华堂子”,或称“阴堂”。
蛇是乞丐行乞的重要道具和帮手,称为“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