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

第5章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第5章

小说: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关键时候装还是很管用的。关于伪装和心理博弈,在后面的章节我还会有更详细的分析和揭示。

理性之所以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因为它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

强中更有强中手。诸葛亮的心理强大和苏格拉底又不是一个档次。

人物:苏格拉底

职业:古希腊哲学家

心理强大事迹: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不逃走,平静地喝毒酒而死

心理强大指数:★★★★★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和毒害青年,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他为自己作了辩护,但只是“无罪”的辩护。他并不怕死。

审判当然是不公正的。他的朋友克里托曾经到牢房里劝他逃走,并妥善安排了一切。但他拒绝了,还说服了克里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和来看他的人讨论严肃的哲学问题。

当毒酒端来的时候,苏格拉底镇静而毫无畏惧地一饮而尽。朋友们看着都流下了眼泪,而苏格拉底反过来安慰他们勇敢些。他慢慢地在屋子里踱步,然后双腿发沉,躺了下去,最后安详地闭上眼睛。他在死亡面前的冷静让人惊心动魄,绝对无愧于那个时代“最勇敢、最聪明、最正直”的人这一称号。

苏格拉底在心理上为何那么强大,以致在死亡面前都如此平静?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考、他的理性能力在力量上远远战胜了死亡。他的存在对于生死已构成一种超越,更不用说我们凡人所看重的那些世间荣辱。

而理性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我们先看一下死亡在苏格拉底眼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如是记载,我忠实地抄录如下。

苏格拉底: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就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的一个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国王本人,更不要说其他任何人了,也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的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

如果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们按这种方式看待死亡,那么我要再次说,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

如果灵魂抵达另一个世界,超出了我们所谓正义的范围,那么在那里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如果你们中有人有机会见到奥菲斯和穆赛乌斯、赫西奥德和荷马,那该有多好啊?如果这种解释是真的,那么我情愿死十次。

这样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是否让你觉得死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哲学家的一种看法。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即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使世界看起来是某种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一个人大脑中的世界图景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即从智力结构“移”到心理结构;反过来,心理世界中的图景,也会“移”到他的智力结构,即心里面潜意识地怎么想,大脑就怎么认为。假如一个人认为社会上的人很友善真诚,那么,他就不会在心理上觉得别人总想着害人、坑人;如果他在心里面总感觉有人要害他,那在他眼中,很多人都不是好人。

但是,你也看出来了,苏格拉底并没有论证,而只是“设定”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严格来讲并没有诉诸理性。

但苏格拉底牛叉就牛叉在,他并不就此止步,不怕死并不是靠意淫,靠强迫自己相信死其实是一件美妙的事。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他还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论证。

论证较长而且复杂,占去了《斐多篇》大量篇幅。在这里,我无法一一抄录,而只能把他的逻辑梳理如下:

(1)我们的欲望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真理,必须摆脱身体欲望的诱惑。

(2)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摆脱身体欲望,超越于可见的身体而专注于不可见的灵魂。

(3)人有身体和灵魂,死后无非是肉体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以及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4)对于一个超越了身体欲望而接近不可见的理念世界的哲学家来说,人死时,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是纯洁的,它进入了理念世界,因为在他的今生,灵魂从来没有在肉体中封闭自己。而普通人的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或被肉体所封闭,因此死时并不能不受污染地脱离肉体,它们无法进入不可见的纯粹的理念世界,而会被拉回现实世界,只在坟墓和坟场里徘徊:那些影子般的幽灵就是这些还没有消失的灵魂。

(5)既然一个哲学家生时专注的是与灵魂联系在一起的理念世界,并尽力摆脱或已经摆脱了身体的欲望,而死只是灵魂彻底离开身体进入一个真正的理念世界的过程,那么生和死就只有这样的区别:生时,灵魂尚存在于身体;死后,灵魂彻底脱离身体进入纯粹的理念世界。

(6)这样,死不过是生的延续和超越而已,它是在一个人经过艰苦的哲学修炼后的自然归宿。这意味着,那些以正确方式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发地为死亡作准备,他们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

(7)那么,在这种长期为之准备和期盼的事情终于到来时,他们又怎么会害怕呢?

看到没有?多么牛叉的推理!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应对,不为环境和他人所操纵,并且能快速地作出判断,是一个人掌握自己命运的起点。

诸葛亮和苏格拉底虽然对于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今社会来说非常遥远,但他们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如果心理强大,那么他在心理上和理性能力上都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存高度!前面一个可以让谁都无法击败你,后面一个可以让你洞悉人心,看穿万物!

我们当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指挥千军万马,也不会像苏格拉底那样一生都在进行哲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心理强大呢?我尝试给出下面一些指标。

(1)不自卑。

(2)能够看穿他人的表演,以及一些圈套。

(3)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应对,不为环境和他人所操纵,并且能快速地作出判断。

(4)在很大的打击面前,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理智,因此从未被什么击倒过。

(5)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绝不动摇。

(6)绝不患得患失。

(7)能理性地梳理、分析,客观看待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情。

(8)对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什么潜力,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准确地认知。

(9)宠辱不惊。

只要达到上述九个指标,我相信你已不再受心理脆弱的困扰了。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你已经有足够的心理优势、理性思考能力去应对各种挑战!

到底是哪些东西让人内心弱小?

面对任何让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窝囊、无能、愤怒、恐惧的人和事,你的对手首先并不是别人,而是让你陷入如此境地的社会和心理法则。你需要意识到他们在你的心里是如何起作用的,在对手要利用这一点陷你于不利时,能预先作出防御,并迅速进行反击。

不了解游戏规则的人,在社会中只能迷路

你喝不上汤和郁闷的原因可能是你的能力问题,也可能是社会问题,但改变的前提是:你一定得知道是什么问题。

社会就是一个里面藏有很多金银财宝的迷宫,除非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否则迷路者永远没有份。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从踏上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成为一个盲者。

“路”就是决定金银财宝的归属,即资源分配的社会游戏规则。谁能看清、掌握、影响游戏规则,谁就能占有那些金银财宝中的一部分。这个游戏规则及其内容无非是权力、金钱、名气、关系、文凭、能力、脸厚心黑、吹牛拍马、拉帮结派……

这意味着,玩不了这些游戏,或不想用这些游戏规则来玩的人,在竞争中只能被淘汰出局,成为“失败者”,还要被俗人羞辱!你一定不会对那些俗人嘲笑理想主义者的场面陌生,或许你也是嘲笑者或被嘲笑者中的一个。

有一点需要注意,游戏规则怎么解释,怎么修改,虽然主要由实力决定,但当正义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时,它对怎么玩是有足够的发言权的。

道理很简单,政治需要论证自己的合法性,要装作很讲理,才有可能玩下去。而政治恰恰就压在社会之上,控制着社会。

这意味着,大家可以一起抢那些金银财宝,但政治和社会都要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的意义在于,在它的运转下,谁得到什么,谁失去什么,都要让人服气。你赢了,大家认为理所当然,都服你;而你输了,也输得心服口服。这样才是和谐社会。

但如果你说,你是“官二代”,在父亲的荫庇下很轻松就可以做一个公务员,那只会撩拨起人民群众的怒火。这些东西不是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是公开还是暗中操作,符合正义才是王道,世袭是不对的。

其他的利益也一样,比如房地产。房地产商和炒家把很多人逼成“房奴”,把更多的人逼得想做“房奴”而不得时,也为自己赚够了银子。他们靠的就是制度和政策。制度和政策有多重要?很简单,它们可以让一个人轻松地得到很多,另一个人得到很少,另一个人什么都得不到!

一个社会该怎么玩才算正义,才能让大家无论输赢都服气?

政治思想的江湖上活跃着很多帮派,像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等,都各自占据一个山头。不要低估这些帮派的能量,奥巴马政府一系列政策的背后,就是自由主义这个帮派的拳术套路。你别看奥巴马演讲水平那么牛,甚至有人说他可以和希特勒“华山论剑”,但不深谙这个帮派的拳谱,他根本就不会说话!

而社会民主主义这个帮派的老大安东尼·吉登斯,甚至直接做到了英国布莱尔政府的“国师”!

为解决“正义”的老大难问题,自由主义的一位大师约翰·罗尔斯想到了一个办法,大家组成社会时就要瓜分资源。自然,谁都想分得多一些,谁都不想吃亏,而且那些在分配时有优势地位的人,更倾向于以公谋私。当我知道你这样分时,我马上可以评估这对我有没有利,有利我当然干,但别人可能不干;而对别人有利,对我没利时,我也不干。所以,只要大家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个“官二代”“穷二代”,就难以达成分配方法的共识。

那怎么办?拉一块黑色的幕布,叫“无知之幕”,先把分配的结果给遮挡住,你就看不见分配的结果是什么。因此你很难评估某一种分配方案对你有没有利。另外,你的地位、处境、爱好这些东西也被遮挡住了,让你没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机会。你都不知道你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你不可能和现在的经济学“砖家”一样,说中国的贫富差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