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自我论 >

第7章

自我论-第7章

小说: 自我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尸体的理由。在一定的界限内,致死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人对自己受客观决定的方面(物质条件)了解得愈清楚,就愈接近理解和实现自己的真正自由。“

    ①

    我们讨论的人的“自我”问题,包括两个基本不同的问题:一、“什么是‘自我性’?”也就是“自我性”

    、认定性和自我意识等等的一般本性是什么;二、“我是谁?”也就是我的具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要回答“什么是‘自我性’?”这个问题,总免不了牵扯发问者的个人经验,要确定本人的“自我”

    ,也不可能不关联到关于人的本质和可能的一般看法。同时,“自我”问题的这两方面的提出,都不仅具有认知、认识的意义,而且具有做人准则的意义。

    但是,第一个问题的注意中心是人的类可能,第二个问题的注意中心是人的个人可能。

    “什么是‘自我性’?”这个问题是无人称性的,其目的在于求得客观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可以表现为概念;这是寻找一般规律、规则、标准,每个人选定什么标准则可以有种

    ①巴赫京,M。

    M。

    :《语文创作美学》,莫斯科,1979,第343页。

…… 43

    04自 我 论

    种不同;这是通过别人发现自己。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内省的、主观的、个人内部的;这主要不是认识,而是自我表现、自我交流,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它不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形态以至一般语言形态,主要不是诉诸理性而是诉诸直接体验、直觉经验;它的普遍意义不是以服从一般规则为基础,而是以人人或起码某些人的体验和价值具有内在相似性、相近性为基础。

    这两个角度的比较关系可以分列说明如下:什么是“自我性?”    我是谁?

    客观          主观本质存在规定表现解释理解普遍特殊传达自我交流外观内省逻辑非逻辑概念体验静态变化由人及己由己及人这种对立是假设的,但也是相当重要的。科学以求得客观知识为宗旨,它只能对第一个问题作出具体回答,而把第二个问题诉诸个别处理。

    但是,这种内心的、个人的探索,也有赖于同一定文化标准密切相关的一定哲学伦理前提。如果说古代希腊哲学通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什么”

    的问题,

…… 44

    自 我 论14

    则吠檀多派或禅宗却宁愿问“我是谁”。

    而问题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答案。因此,我们对“自我”问题的具体分析将不是从心理学开始,而是首先研究文化史上的人的形象,这就是本书上篇的内容。

    人的个体性的形成有哪些最一般的人类史前提和心理学前提呢?东西方文化中的人的标准形象有什么不同呢?人的问题在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是怎样提出的呢?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资产阶级时代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在语言、文学和造型艺术中怎样反映出来呢?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危机”何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提出了什么对策呢?本书上篇将讨论所有这些问题。

…… 45

    上 篇

    从文化史看个人

…… 46

    24自 我 论

    第 一 章个人历史心理学

    从自然个体到个人

    一个世界在我面前屹立,向我提出一个神话问题……

    别 雷

    个人和个体自我意识是怎样、何时和由何产生的?学者们根据各自选定的标准,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个人诞生”

    时间、地点:在古代希腊;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在浪漫主义时代,如此等等。然而,“个人”这个概念或术语的历史,同人的个体性的形成过程史并不一致。

    此外,正如列宁强调指出过的,“抽象地论断个体的发展(和福利)对社会分化的依存关系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要规定一种适合一切社会结构形式的相互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化’、‘多样性’等等概念本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看把它用在什么样的社会

…… 47

    自 我 论34

    环境。“

    ①

    个体自我意识的各个要素是历史地逐渐形成的,这些要素的辩证关系是整个一部“自我”社会史的轴心。但是,回溯愈久远,这部历史的材料也愈贫乏,对这些材料的注释也愈困难。

    阿韦林采夫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注释家就象考据家和翻译家站在古代作者和现代人面前,同时周旋于两者之间。

    他透过多少世纪的时间察看古代作者的脸色……他直接面对现代人,同他面面相觑,然后毅然决然、毫不含糊地作出回答:从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呼唤我们的古代作者究竟说了些什么,他的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②

    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地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放心大胆地议论着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等等。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确实很重要。例如,当古代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公元前7世纪)写道:“心啊,心!

    灾难向你滚滚袭来,你要振奋和挺胸相迎,让我们打击敌人!“

    ③这种内心对话不是纯心理的,它有生理上的潜台词:“心”和“精神”当时被认为是独立的生命体,是可以交谈的(不是在间接意义上,而

    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0页。

    ②阿丰林采夫,C。

    :《我们的对话人是古代作者》,载《文学报》,1974年10月16日。

    ③《古代希腊罗马抒情诗》,译自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莫斯科,1968,第118页。

…… 48

    44自 我 论

    是在字面的意义上)。

    然而,一些仅仅以文字学分析为根据的理论,在历史心理学的准确性上未必是十分可信的。我们今天也借用日常心理用语描述身体现象,以及通过身体过程描述内心体验。如果未来的语文学家得到我们时代的一段文字,上面有象“我的心充满了爱情,我的心要破碎了”之类词组,此外别无其它,他会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的人认为爱情是定位于心脏的一种有体积的物质能力?语言学家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些词的词义演变,但是,要复原这些词所表达的现象,仅此是不够的。

    研究文化中人的形象的演变,历史心理学利用象神话、童话、英雄史诗和抒情诗这样的材料。梅列京斯基指出,神话的中心不是个别人物生活中的事件,而是集体的命运。

    反之,英雄史诗则着重突出集体中的英雄,虽然这种个体化还只限于活动的事件性方面而并未扩及心理领域,“史诗英雄的心理是十分单调和非常简单的”

    ①。

    但是,人的个体化的历史阶段规律性同艺术创作的体裁规律性有什么相互关系呢?为什么个体的自我感觉在抒情诗中比史诗表现得更有力呢?这是因为抒情诗产生于更加成熟的社会,。电子书还是因为在一切历史条件下个体性都是首先通过描述情绪体验显示出来(自我感觉先于自我意识)

    ,而抒情诗又恰恰是表现情绪体验的专长手段呢?

    对于个人历史心理学来说,传记和自传这两种文学体裁

    ①梅列京斯基,E。

    M。

    :《英雄史诗的起源》,莫斯科,1963,第340页。

…… 49

    自 我 论54

    特别重要。但是,不论哪一种生平记载,它的性质和方法都是直接取决于作品的功能作用的。记录巴比伦国王事迹的岩画,古代埃及的墓志铭,抒情诗,友人书简,忏悔录,自传体散文,俱各自有不同的目的,不能排成一条发生学的系列。

    对后代说话,向上帝忏悔,与朋友推心置腹,自己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些都是功能各其不同的现象。

    造型艺术史上的情况也是这样。肖像的出现是对人的个体性发生兴趣的明显标志。但是,某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却禁止描绘人。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宗教传播的地方没有人格呢?肖像的类型本身也有各种不同:肖像可以强调人物的社会典型特征、社会地位和符合其高贵身分的美德或这种身分的特殊性、独特性;可以揭示内心世界或者记录外表特性;可以有褒或者有贬。至于自画像,则只有画家才画。

    马克思写道:“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

    ①个体化即心理和行为的个体变异性的增长,是一种客观的种系发生学趋势。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个体的意义和个体对种系发展的影响不断增长。这表现为个体生存期的延长和个体生存期内的经验积累(儿童期,学习期,等等)

    ,还表现为种系内部形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变异的扩大。生命体的组织水平越高,生命体的生命活动越复杂,其自己努力取得的经验对之也就越重要,同一种系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页。

…… 50

    64自 我 论

    人的个体自然差异被社会分工和社会功能划分所决定的社会差异所补充,而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还被个体个人差异所补充。对个体差异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体自律化,我们称之为个人化。用抽象的术语来说,就是人一开始是自然个体()即“偶然个E F E Q H体”

    (马克思语)

    ,然后是社会个体,亦即一定社公共同性、群体性(集团性)的人格化(“阶层个体”或“阶级个体”)

    ,最后才是个人。与这些形成阶段相适应的各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类型。

    自我调节是一切合目的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已为动物所固有。自我意识的前史始于无意识的认定感,身体器官靠这种认定感而能无误地“认知”

    自己的笼子和不入非自己的笼子。高级动物很容易掌握自己的名字,而黑猩猩学会聋哑人的语言甚至可以利用“我”的记号,以第一人称“说”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①。

    这虽然是训练的结果,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可以说明灵长目有自我意识的萌芽或成分。

    根据对“自我性”起源(发生学)的历史心理学研究,可以明显看出三条可能的发展路线:一、概念“自我”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互相联合;二、个体从公社(共同体)分出;三、个体价值观念形成。不过,这些过程绝不是单义的。

    与现代意识相比,远古意识的最一般特性是散漫性。据梅列京斯基说,这时“人还没有把自己从周围自然界明确分

    ①参见林登,。

    :《猿、人和语言》,莫斯科,198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