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天香 >

第66章

天香-第66章

小说: 天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暆,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又忙着些什么。蕙兰想到,自从浴佛节前,叔叔阿暆收去蒲团,又过来交付银子,至今有半年过去,没再见过他。戥子说阿暆爷又新交了朋友,是在常州府,所以常往那边去,家中人也见不着他。蕙兰从小在家听父亲叔叔说起,常州有东林书院,宋时为龟山先生杨时的学堂,废弃日久,直至本朝,退官顾宪成重新启用,开门授学,讲者有“东林八君子”之称,家中爷们也去听过。后来因讲学牵涉世事,甚或抨击朝廷,生怕惹事生非,渐渐就不再谈起了。此时,朝中阉党得用,大有压倒之势,连山高皇帝远的江南一带,都有造魏踏生祠的,坊间颇有议论。东林书院难免是风起云涌的地场,阿暆叔偏偏往常州去得勤快,让人不安得很。

入伏后,一日热过一日,院子烤成锅鏊,一盆水泼上去,遍地生烟。李大喂的鸡热死几只,又成鸡瘟,最终全部告罄。灯奴的大花猫下小猫,得了产褥热,咽气前挣着将产下的小猫咬死,随后跟着死去。灯奴哭得什么似的,他爹走的时候还不懂事,都没这么哭过。蕙兰觉得不祥,李大安慰说,畜类是可替人顶罪的,死净就平安了。蕙兰略安心一些,但从此再不让养活物,免得死去时伤心。院子里没了这些畜类,清寂得很,尤其中午,日头将石板地照得煞白,望出去都目眩,白日里被梦魇着了似的。灯奴赤条条个身子,只颈上戴个从不摘的锁圈,在树底下挖土玩,就像六道里的小鬼。

老爷病得没了火力,畏寒,如此燥热,还要罩床薄被,手脚却是凉的。吃不下饭,只吃西瓜,又必要井水里冰透,从这看,又像是内热。如此粒米不进,熬过三伏,又挨过立秋后赛火三十天,终到了白露,人们方才喘出一口气,以为有生机。其时,已有数月未下雨,城里城外沟干河枯,舟船搁浅,稻子得黄枯病,蝗虫便起来了。饥年已呈兆头,百业渐萧条,惟有寺庙里香火旺盛,求降雨,求消灾,求收成,求水涨河满,舟行船走。连向来不信这些的夫人,都遣李大去龙华寺烧一炷香,嘴上不说,但都知道是为老爷的病。一旦求到佛上,事情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白露过后三天,老爷便殁了。临走时,眼睛对着灯奴,看一会儿,又移过去,停一会儿,再移回来,就知道是在找大孙子。已经着人去亲家报信,却总也不见人影,等那张陞拖了儿子一步一跌,气吁吁地赶到,老爷已经停灵。又过半时,张陛媳妇才姗姗来迟,身边扶着个小丫头。人们看出,张陞媳妇又有了身孕,不禁扼腕叹息,倘若早一步,让老爷看了,有多么安心啊!到底是病得久,中间有无数次险情,如今去了,伤心是伤心,但也有一种踏实。人们都以为,老爷是为张陛病的,如此,可去张陛那里,父子聚首,不谓不是慰藉。所以,家中还比较平静,入殓,盖棺,出殡,又做了水陆道场。和尚们敲了木鱼念经,灯奴小兄弟俩在院里,抢着拾香炉里未烧化飞出来的纸屑,再扔进炉里。哥俩都穿着粗麻孝衣,头上系着麻绳,在地上滚得稀脏,白变成了黑。也是叫人心宽,老的走了,还有小的,终究会一日一日长大,顶起梁柱。家里人都振作着精神,将屋子刷新,点了长明灯,张着一排白纸灯笼,日夜守着,给吊唁的人磕头。

陈老爷、乔老爷总是第一到,之后便络绎不绝。张老爷在地方上虽不显赫,但有着清名,与许多商贾邻里写过表赋,不敢称天下文章,却字义恳切,文理井然。两个公子同年人泮,一对小童生曾传为佳话。可惜那小的寿短,早早夭折,于是感怀中又添叹息。连他们自家人都想不到,吊丧的人如此之多。无数的丧帐,无数的挽辞,又有留下奠仪,晓得原本单薄,一家之主故去,以后的日子如何过下去,一片茫然。两亲家自然也都来人,陆家浜的是父母兄嫂,申府上则是双亲扶着祖父一同到来。祖父来过的第二日,伯祖母与叔叔婶婶也来了,阿暆叔是在出殡那一时赶到的,一身风尘来不及掸扫,抽根麻绳系在腰间,挤到棺木边执绋。杠头一声“起”,只见一片白麻上一竿白幡,摇摇摆摆出了街。

丧期里,张陛一家三口重新回到家中,那两间东屋开了门窗,日里有人,夜里有灯。蕙兰母亲将戥子留下来帮忙,与蕙兰睡一个屋。两个小的多日不见,此时又厮缠住了。少了一口,多了几口,院子里挤攘攘的。夫人心想:可不是否极泰来的意思?然而,事情并不像夫人所想。三七过去第二日,张陞一家就要回陆家浜。理由是生意繁忙,媳妇又挺个大肚子,不宜在丧事中久留,那小的则已经上塾学,背不出书先生要打手板,总之是必回去不可。夫人先将母子二人放了,单留下张陞,就在老爷灵下,说道:张陞你讲清楚了,到底是这家的人,还是那家的人!张陞竞扑通一声跪下了,泪流满面道:儿子已是大不孝了,看迎儿的面上饶了我!如今家中这般拮据,儿子又无能,连自己的妻儿都要靠岳丈家;我也想通了,不再读什么书,弟弟那样的天智和勤勉,结果却早天;实话对母亲说,我已退了月银,一心学习买卖,今年恐又是大饥年,岳丈的货栈里囤积有数百石豆粮,又有数十条船候在吴淞江,但等水涨便入港,上下忙得不可开交,会有我们一家的饭吃;我不读书,迎儿读,他的束惰亦是岳丈担负,我们也商定了,迎儿依旧姓张,以后生了再当别论。说罢,就往地上“砰砰”磕着响头。夫人跌坐在椅上,只听清前一半话,后一半不知在说些什么。那张陞则是一劲地磕头,夫人不说话就不停下。边上的李大看不下去,拉扯他起来,张陞硬是不起,还要往地上撞,额头已经出血也不觉得。拉小孩子打架似地拉扯一阵,才直起身子不再磕头,却也不起来。夫人靠在椅上,掩面许久,终于放下手,说了声:走吧!张陞应声从地上爬起,退到门口,跨过门槛,回过身去,一溜烟地走了。

东屋的门窗重又闭上,灯奴问了几遍:迎儿哪里去了?无人回答,渐渐作罢。从此,没有人再提“张陛”两个字。到五七与七七两个大日子,张陛带迎儿来,自己躲在灶间范小那里,迎儿自己到祖父灵堂磕头,起身时看见灯奴。两个孩子虽不知道究竟发生什么,却都觉得生分,不由向后缩缩身子。院子回复宁静,戥子一时还不回去,因丧事误了工,需加紧赶上。到晚上,老的小的睡下,这屋里掌起几盏琉璃灯,燃的是上好的清油,无色无臭,将屋子照得通明。主仆二人埋头做活,戥子辟丝几成熟手,又在学上绷,描画简单的边饰。一直到角楼上敲了三更,才收拾收拾熄灯。一觉到天明,还未睁眼,就听见院子里戥子和灯奴说话,教灯奴猜谜,“快快逃,快快逃,赤膊的逃去,穿衣服的拿牢”。正猜不出是什么,忽听到沙沙的落米声,原来是范小在筛米,心头一亮,谜底就有了。

七七过去,第二天晚饭后,夫人要蕙兰留一时。又让戥子叫来李大和范小,到跟前站着。人们不知有什么事,都看着夫人,心里担忧,怕夫人气糊涂了。夫人真是憔悴许多,却更比先前沉静,停了停,夫人开口了。先问李大来家有多久?李大说:我是家生子,落地就在你家,今年三十六,就是有三十六年了。范小呢?夫人问。范小说:七岁时过来跟王厨打杂跑腿,后来王厨走了,我留了,至今已有十七年。夫人轻声道:很好,跟了张家这些年,应当好好发落才行啊!范小还不明白,李大听出些话音,问:夫人什么意思?夫人苦笑道:你们也看见了,如今这一家只剩孤寡三人,从此不能靠挣,只能靠省,且过一日算一日吧!这一回,连范小都明白了,说:夫人要撵我们走?夫人说:不是撵你们,是不敢拖累你们!那两人神色茫然,一时无话可说。

夫人接着往下说:我也替你们想过了,从这里出去后,也是两个孤单人,不如两家合一家!眼下我还是主子,比得上半个父母,就可作主这一份婚配,今天是九月二十四,双日子,你们就在这里磕下头拜个天地吧!两人还是愣着,半日,李大说出一句:我是愿意的。夫人就问范小如何,范小脸涨得通红,说不出一个字。蕙兰禁不住想笑,又不敢笑,硬是忍着。李大说:我知道他是嫌我年纪大!范小此时才憋出一声:不是!蕙兰和夫人都笑了:那就磕头吧!于是,两人跪下去,按规矩,先拜天地,再拜夫人,然后对拜。拜过起来,夫人说:从此你们就是夫妻,老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不说患难与共,就说搭伴过日子。夫人取出半封银子在桌上:再多我也不能了,尽着这些租下一间屋,谋划做个小本买卖,你们都是勤快人,糊口总归不难的!

万没想到,家道的哀戚中,还能成就一桩姻缘,人人脸上都有了喜色。蕙兰心想,李大和范小这一对,实在有趣,夫人呢,竟然生得出这个主意,更是有趣!不由得,暗自又笑一回。回到房里,掌灯做活,戥子猝然吐出一句:婚姻不是什么好东西!蕙兰一惊。难得听戥子说话。出言竟如此莽撞。又才发现,从头至尾,戥子一直沉着脸,一笑没笑。想斥骂几句,又止住,只说:做你的活!

37 求师

李大与范小就在新路巷口租了半间屋,本是院里人家的柴屋,将旧门堵死,临街重开一扇,就住下了。与张家一巷头一巷尾,为的是好替老东家照应杂务。所以,虽然自己单立门户,但一早一晚,或是李大或是范小,都要去张家院里,送担柴,挑担水,腌一缸咸菜,洗半盆衣服。洒扫庭除一番。张夫人劝阻不了便也不劝,由他们去来,因是养他们上半辈子,又安顿下半辈子,受惠顾心中坦然。家里少了一个病人,也少了人情互往,余下自家几口,衣食都十分简单。蕙兰绣活,夫人照看灯奴。三顿饭婆媳二人联手,灯奴也帮着剥豆、挑米虫。三代人倒也过得不紧不忙,只是冷清些。

自从张隆人赘妇家,夫人就将灯奴看得很严,再不让出门,一是怕走丢,二是怕学坏。又开始与他立规矩,每日要背书和描红。灯奴才四岁,野惯了,一下子如何受得管束,急得乱叫乱跳,还有几回,竟号啕起来。可夫人是什么人物?多少个大男人都不在话下,何况黄口小儿,又是自己的孙子。随你哭还是嚎,就是一个没商量!三五日一过,便辖制住了。祖母当院一叫:张遂平,立刻起身乖乖走去。难免举目顾盼求告,母亲通常是不理的,看都不看他,要遇到戥子,情形就不同些。戥子的目光是同情的,四目相对,有一时停顿,无限的情义便在其间交汇。然后,各向各的地方去了。

幸好这家里还有戥子。丧事办完,戥子便回申府去住,依然是午后过来,但往往晚饭后再离去,读完书的灯奴要留她玩耍。夫人不允出门,只能在院子里。戥子替他梳小辫,分成许多股,编成猪尾巴细的无数条,有时披散着,有时合起来结一根,戴一顶圆帽。戥子用一块麂皮,帮灯奴把银锁圈擦得锃亮,污脏的红线绳拆去,换上新的七色丝。大花猫死了,灯奴身上也没了尿臊气,穿上干净的蓝布袍,袍角绣一朵紫花。是戥子的手艺,她家姐姐教的,平针绣成,有些死,却整整齐齐。腰带也是戥子打的络子,两头各拴一颗珠子,是针线匣里的存物,系起来,正好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