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全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冒辟疆母亲和妻子皆特别喜欢小宛,而董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极为用心。冒辟疆因长期奔波操劳而忧忿成疾,染上了痢疾和疟疾,在董小宛长久悉心照料下终于痊愈;此后,冒辟疆又连续大病几场,胃出了血,背上生蛆,也都是在小宛不眠不休的照顾之下渡过难关。
闲暇时,小宛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鉴别金石,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董小宛曾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她还曾代替冒辟疆给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她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十五岁时画的《彩蝶图》,上有董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脂粉小宛宁肯丢弃化妆用品,也要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不忍舍弃。
董小宛会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董小宛的“菜谱”亦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在喝茶方面,两人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我们看《影梅庵忆语》中对董小宛厨艺的描写,从那种精致、那种巧妙中仿佛能感觉到旖旎的江南风光,体味到江南文化的诗意对日常生活的渗融。现在还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夏夜纳凉,月色如水,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董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董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冒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平静的生活是短暂的,董小宛二十九岁因病去世,但她如何去世,在什么地方去世?结局却一直是个谜。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里模糊其辞。在许多野史小说里,她被掳入清宫,并演绎了与顺治的一段情史{奇书}。使冒辟疆苦痛无望的思念。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船上生死离别的悲剧一幕。至于这一幕是否真的发生,答案早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过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并写下了一阕《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对此《辞海》是这么写的:“……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顿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事而来。”《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这么写的:“卒年二十八”,“死则在顺治八年”,“进宫”云云“当时流言,不足辨也”。按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顺治帝生于后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岁;董小宛十九岁归冒壁疆时顺治才五岁,“卒年二十八”时顺治才十四岁,显见旧戏曲编造董小宛被掳进宫,顺治为她出家等情节,纯属无稽之谈,不屑置辩。那么,来自其丈夫冒辟疆的“病亡”说就一定确凿可靠么?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哀辞》中有“安香灵于南阡”句,陈维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访董姬墓》诗,“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实葬何处呢?
冒氏后人冒广生(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说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东门外,与“南阡”“南郭”相距十余里呢。近年有人经过反复调查得出结论说,在现今如皋城第一中学南面龙河畔的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而且说还曾有好事者发掘过,墓里确实有随葬品,但不见骨殖。这就不能不令人发生疑问了:这是董小宛的真实墓地么?董小宛的结局果真一如“病亡”说么?疑窦早就有人指出过。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县志》(1914年版)的“协修兼总收掌”,他有一首《题董白小像》诗如下:
影梅十年想象中,画图今喜识春风。
等闲罗绮娇难再,衫子还应写褪红。
离乱情事秘难知,生死当年总可疑。
欲向画中人借问,青山何处葬西施。
请注意全诗的五、六两句,这位父辈、祖辈较为贴切董小宛时代的地方耆宿,对董“病亡”说分明就是持怀疑态度的。
综观冒辟疆一生,十九岁取妻苏氏,三十岁得董小宛为妾,五十五岁娶蔡罗为妾,五十七岁娶金钥为妾,六十二岁娶张氏为妾。因而在避难盐官途中称“姬”非董小宛莫属。而冒辟疆四十岁那年是顺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称“病亡”于顺治八年,那么这时她应该还活着,说不上有什么结局,怎么可以写她的“始末”?惟其有友人写她的“始末”,恰恰从这里透露出这时可能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董小宛从此永远地离开了冒辟疆身边,生离死别一去不返了。否则这个“末”从何来?而且冒辟疆所做的帝京赋、连昌宫词两篇,前者为东汉张衡所做,讽刺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后者为唐元稹所著,叙述唐玄宗驾幸连昌宫的豪华排场以及安史之乱后连昌宫的萧索荒凉,二者都是鞭挞上层统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宛“始末”与这两篇“比拟”,冒辟疆的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寻味么?
其实董小宛的真正结局是什么,甚至最后身在何处,冒辟疆心里都是明白的。近年在冒辟疆的如皋旧居水绘园里发现了他于八十一岁时写的一首七绝:
冰丝新,藕罗裳,
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光洒热泪,
苏州寂寞好还乡。
全诗写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间竟然没有丝毫悼亡的情思。从“苏州寂寞好还乡”这末句看,此时董小宛还健在人间,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远的姑苏。美人迟暮,晚年孤寂,也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啦,所以冒辟疆希望她仍回到如皋来。于是有人便根据这首诗做了这样的推测:董小宛28岁时被清朝新贵劫掠到苏州去了。冒辟疆身为明末遗少当然无力抗拒。这桩夺艳事件,无论是对江淮望族冒氏来说,还是对清朝新贵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事,所以双方一直守口如瓶。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称为“病亡”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托之词罢了。
旧时流行一句俗话说: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淫妇杀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体面事。只是旧时演的戏曲《董小宛》结局是被劫到皇宫里去的,如前文所说,这在实际上可能性极小,但所写的被劫事件似乎也不是无中生有,只是难寻证据罢了。
第115节:顺治死因之谜
顺治(1638~1661年),名福临,皇太极第九子。皇太极卒后即位,时年仅6岁。其亲政后,习汉文化俭朴不奢,开垦荒地,招抚流亡,轻徭薄赋,整治吏治,堪为明君。顺治十八年(1661年)染天花病卒,立玄烨。尊谥章皇帝,葬孝陵。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六岁即位,年号为顺治。顺治帝在位时间虽不长,却是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董鄂妃原来本是顺治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母亲却是江南的一位才女。她兼有满汉女子的优点,既有满洲性格的豪放、开朗、洒脱,又有汉家才女的蕴藉、温柔、多情善感,外柔内刚,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见识,同时她姿容绝代。
顺治年幼即位,大权最初由叔叔多尔衮掌管,自小形成暴躁、猜忌的性格。再加上娶了一个刻薄的妻子,事事过得不顺心。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妃相识热恋提供了机会。董鄂妃经常到后宫来拜见皇太后。她天生丽质,又很朴素,看起来宛若仙子,引起了顺治的注意。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皇太后察觉后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未及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顺治皇帝接进宫里封为王妃。一个月后,晋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二次废后。顺治的皇后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的女儿,科尔沁蒙古自满清入关以前就始终支持皇太极平定满洲,夺取天下的战争,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强大而举足轻重的一支。假如顺治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