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人类进化史-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欠教授之前提出的重振传统产业的建议,已经在美国结出了硕果,也因此正式成为了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此时,正在华盛顿,组织一个重要会议。
美国重振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在已经借钱搞了一半,债也赖掉了,房地产税的加征和签证政策的变化,基本上把在美外国人的财富也洗白白了——为传统产业的复苏准备了人才。可美元发行不出去,购买设备、原料和建材的钱从哪里来?
哈欠的建议很雷人——把黄金储备卖给中国、印度。
据说,美联储的纽约金库里存放着世界上最多的黄金,但那是各国央行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是最多,也不少。黄金这玩意,几千年来人类生产的真不少,除了很少量的锈蚀磨损,近百年来镀金工业消耗掉一点以外,基本上还都在这个世界上,连跟随死人埋掉的都大部分被挖出来了。
现在黄金已经涨了五六倍,各国政府再从民间搜刮一些,辅以其他手段,也未始不能实行金本位制。
中国、印度,都是黄金大国,尤其民间金多,没有实行金本位是因为经济体量大,人口年轻,使用金本位会导致长期通货紧缩。而且政府习惯了用通胀来解决经济问题。美国需要在这个时候推他们一把,同时把需要的产业全搬到美国来。
美国现在还把海湾石油国家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可以要求他们卖石油换黄金,同时把黄金再倒手给中印。加上美国自己的储备,诱饵很强大。
事情如哈欠所想。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美国失去了国际结算货币和黄金。得到了消失的债务、过去的产业、孤立的国家。
中国、印度,还有很多亚非拉国家,他们失去了世界市场、失去了积攒了几十年的花花绿绿的纸币,得到了一个几百年前的货币制度。
欧洲和日本,似乎没有失去也没有得到什么。只是因为世界经济的困难,而越发变得像个破落贵族了。
哈欠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提前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世界货币危机。
人类文明失去了一线生机。
130章世界不能承受黄金之重
为什么说金本位会毁灭文明呢?即使是倒退,也不过是倒退二百年,何况,纸币并不会退出流通,基于纸币的电子转账也不会消失。黄金的实物转移,也只发生在各家央行之间。
看不见文明的危险,是我们忽略了这二百年来地球已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不光是石油、煤炭这些矿产资源变成了二氧化碳,更多的土地变成了石屎森林,我们的社会结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本位的实施,代表着全球货币系统的复杂化,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几百个国家,不断的会有贸易失衡的发生,那个国家的纸币一夜之间就会变废纸。风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这类系统性风险是保险机构,不管是民营还是国家都不可能承担的。
货币复杂化,第一个后果就是交易成本上升。付款环节的成本,一般民众感受不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举手之劳嘛。但这个环节可是一直无法忽略的大环节,需要配备人工、设备、交银行手续费,在总成本中一般都不低于总成本的5%,如果算上非即时付款的资金占用和信用风险,那就更大了。国际贸易中,这个比例更大。
金本位制,使付款在银行转账这个环节至少增加两倍的成本和难以预计的风险。
直接交易黄金是不可能的。想想看,大街上比公厕多的银行网点,不可能都放上一箱金条吧?重铸金币,公海上全是带着金币的货轮?金钱流转的数字可比GDP大多了。富翁们把金币放家里又该怎么办?
所以,正常的国际贸易是获益大、风险承受力强的一方认头对方的货币,然后自己做对方货币的期货,或者做第三方强势货币保值,或者听天由命赌一把。
风险的增加,必然使企业家们把利润看高一线。想当年,没有几倍几十倍的利润,哪个冒险家亡命出海,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5%的利润就把产品卖到了大洋彼岸。每增加一分风险,需要几倍几十倍的利润来弥补。
哈欠制造的货币危机的结果就是阻断了人类发展的两大趋势:持续分工和交易细碎化。
有人曾经以社会分工的数量来判定一个文明的先进程度,虽然因为考证困难,不够明了,不够标题党,而没有成为学界的主流,但其科学合理性被质疑倒不多。
分工带来效率提高,在人体还没有质变之前,是条定律。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也是建立在一层层的分包、组装体系上的。我们使用的每一个不值钱的小玩意,都经历了很多工序和蕴含了多次的交易。
未来发展的基石,微能时代的生存方式——线上工作、固定人群,更加依赖频繁的细碎的交易。农耕文明之前,牧民们每年赶一次大集;信息时代的网络写手,一天的收入靠的是几万几十万次交易。
智能时代对人类劳动的要求是创造新的和改良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是创新还是改良,都是从很微小的地方开始。伴随其间的是无数笔交易。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至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妄论是黄金货币,在互联网兴起之初,也是计算机控制的银行系统,就使整个互联网产业停留在免费阶段很多年。
社会的一个关键点的退步,就像铁路上的板道岔,那根短短的钢轨移动一小段,未来的列车这个庞然大物就直奔其他的方向而去。
2016年以后,经济全球化全面逆转,国家间贸易和之前增长一样的速度下降。
回到从前,怀旧的人感觉到浪漫。和从前不一样的是,人已经老了。
最先中断的是石油贸易。
按照政治地图的划分,极少数还有石油可供出口的国家,它们的贸易伙伴都变成了某个亲密的伙伴。事实上,变更一个贸易伙伴绝对是比宫廷政变还要刺激。
然后是,一些城市熄灭了灯光。失去了进口能源,消耗完了黄金储备,在诡秘变幻的外汇市场上折戟沉沙,出口商品的成本暴涨——能源暴涨、原材料暴涨、货币失灵,还有什么产品有国际竞争力?
讨厌的美国佬终于滚回北美洲去了,没有人来维持秩序。像冰岛、迪拜之类祸闯得越大越神气的故事不可重复。所有的政治家们头疼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边境。
终于有小国无法支撑自己的供电系统了。没有电,所有的人都有闲暇和家人聚到一起了,我想不出没有电时我们还能进行什么工作。但是谁都没时间温情脉脉,没有了电,也就没有了自来水。我们吃什么?面对困难,我们会发现,我们帮不上忙。
十天!
只需要十天!
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恢复供电的城市,将会变成一座废墟。
停电,是一座城市绝望的标志。
一座被围困的城市,可以坚守三年;一座瞬间化为废墟的城市,可以重新站起来;而一座没有希望的城市,变成废墟只需要十天。
一个小国的崩溃,敲响了全世界的警钟。服务器里的玩家们和NPC展开了激烈的互动,各种救亡图存的行动轰轰烈烈的展开,现代社会的成功经验,让玩家们很心仪穿越者的YY生活。
可惜,消失的资源只会使剩余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新经济框架搭得再好,没有血液的流动,也只有日趋干瘪一途。
身怀绝技的玩家们登陆互联网以后,发现微细流动的金钱重回免费时代,市场局限于本国一隅。小国更是与新经济绝缘。回到网下,干体力活的机会也不多。
美国人突然发现,自己脱离世界是无比的明智。受混乱和移民波及的程度最小。毕竟,堵船比堵路更容易。
可美国的玩家是未来世界的人,当然明白游戏里的这种局面不过是一场等死之局。美国人是不能单独孕育出新经济的,准确说是在资源耗尽之前是无法孕育出新经济的。
战火四起,一场场没有技术含量的厮杀,木棒肉搏和无人机攻击现身同一个战场。被争夺的东西总比正常消耗得快。
哈欠教授死于游戏历2032年,是老死的,获得了不高不低的一个任务得分。因为人生还算成功,可时代的幸福度很低,在没有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代,活到七十岁是奇迹之一。世界末日的阴影笼罩,没有人喜欢干活,存钱和照顾老人,被认为是最无聊的事。
拯救世界的运气很好,在哈欠死后不久,游戏运营商宣布2016A服务器因剧情无法发展,丧失游戏基础而关闭。全体玩家退出游戏,本个任务的积分为零。
这是游戏运营商关闭的第一个服务器。也证实了系统不再强制引导剧情的传言。
一切按计划完成,但有一项结果还是令王想有些不满意。
…………………………………………………………………………………………………………………………………………………
距点击、推荐榜都是一步之遥,打滚求推荐了!
131章不要对号入座
虽然游戏的演变几乎变成了哈欠导演的电影大片,逼得游戏运营商直接关闭了服务器。然而这个事件的反响却不令王想满意。
媒体和论坛对此事件的反思和讨论集中在了服务商关闭服务器的合法合理性上,对文明的毁灭却无动于衷。
无奈之下,王想暗中授意,把——无限制泡沫导致货币危机,金本位导致文明倒退——警世真言硬推到论坛和各种媒体上去。结果仍然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反而被讥讽为标题党。
看来,是服务器关闭的太早,地球的惨状还不够触目惊心,和平的玩家都早早的退出,而激进的玩家还不死心,甚至还在怪罪系统没有给他们创造奇迹的机会。
也罢,服务器的关闭多多少少能触动一下游戏的幕后老板了吧?就让我再来上演几次世界末日,让世人看看文明到底躲过了多少劫难。
二十一世纪是个大转折的世纪,有很多的文明拐点。货币危机和能源危机共同催生了微能时代。货币危机已经被证明了,可以发展为灭世危险。能源危机能不能做点文章呢?
二十一世纪的能源危机也是贯穿整个世纪的漫长危机。更准确的说是矿物资源危机。货币危机的灾难,也是借助能源危机才发展为灭世危险的。
在人类历史上,水木资源的枯竭,已经摧毁消灭了无数的文明(不是天文数字数不清,而是有些文明消失的太干净了,没考证出来。总之,不会太少。),水、木这两样东西,说是可循环资源,也是可以消耗到一丝不剩的,几大沙漠和它们中间的文明遗址,就是明证。
现在地球上的水木资源,当然也很紧张,但全球文明一体化,地球这么大,总有调节的余地,暂时还应该不会弄到文明灭绝的地步。
而矿产资源,特别是用量最大的几种资源,石油、煤炭、稀有金属,在本世纪虽没有完全枯竭之虞,但这个枯竭的前景——闭着眼睛也能看得到的——足以在本世纪内引起混乱。上文已经说过,争夺比消费更消耗能源。
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机械时代之前的人类,利用的实在有限。上万年可能还抵不上如今一年的消耗量。对这些资源的消耗,人类把希望,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替代物上。
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徒。事实上,他们是对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微能时代,资源危机不能说警报解除,总算有了缓口气的迹象。
如果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