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经济解释 >

第23章

经济解释-第23章

小说: 经济解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如果林地有限(地租高于零),而植树有同样的费用,那么浮士曼的轮植收成的时间一定会比费沙的为早。这是因为浮士曼多了地租。植树费用与地租的并存,回报率一定要较高才可以打个平手。这样,收成就会提早了。

(五)如果林地有限(地租高于零),但没有植树费用而利息率又是零的话,收成的时间是树增长的平均回报率最高的那一点。这刚好是布丹(K。 Boulding)提出来的有名答案,在五、六十年代吵过好一阵。众人皆说布丹错了,这里我指出在某些局限条件下,布丹是对的。

从上述可见,在收成时间的选择上,经济学者要不是忘记了地租,就是忽略了植树费用,或漠视利息率。好些书本只顾利率而忽略了地租与植树费用。这样,木材在市场上一文不值,乱砍可也。另一方面,经济学者忽略了的,是在竞争下,地租愈高,或植树费用愈高,以其它物品作价,木材之价就愈高。树的增长回报率曲线,若乘之以木材市价,就会因为地租或植树费用的变动而变动──曲线会上升或下降。

读者若不明白以上的分析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一点: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其它因素不变,利息率愈高收成的时间愈早。

在真实世界中,植树或酿酒往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这时间内产品的市价与利率可能有很大的波动,所以上述的分析不可以墨守成规。若木材之价急升,树的收成会较早。但利率急升却有一个疑问。这是因为利率上升会导致新房屋的建造下降,木材之价会下跌,彼长此消,要提早还是改迟收成就很难说了。酿酒可没有这后者的困难:利率上升,虽然会削弱消费的意图,但因为喝酒只是消费的一小部分,早点把酒从山洞拿出来应市是上策。

其它因素的处理永远不容易。以经济理论解释行为或现象,我们要有多方面的考虑,因而对世界要知得很多。你拥有一个果园,利率急升,你不一定会提早收成。这是因为水果未熟时收成,你可能破产。要提前水果收成的时间,充其量你只有几天可以考虑。蔬菜是另一回事。提早收成的蔬菜,像乳猪一样,以每公斤算,其市价往往比成长后的为高。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实质利率高企之际,蔬菜小而美味,而乳猪乳狗的菜式比较盛行。

第六节: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separation theorem)也是费沙发明的,虽然这名称是后人所起。这定律的分析架构被广泛地引用到其它的分析上(例如对外贸易的分析)。

分离定律是说在有市场、交易费用够低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投资与消费是可以分开来作决策的。这与我们在前文提及过的──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权衡轻重──没有冲突。今天投资多了,明天的消费当然可以增加。然而,如果有借贷市场的存在,而又只有一个明确的利率,一个人可以借而投资,可以借而先消费,也可以贷款出去而后连息收回。

有单一利率的借贷市场,消费的均衡点是利率与个人的「边际时间替换意图」相等(见本章第四节),而投资的均衡是利率与回报率相等(见本章第五节)。这样,在整体的均衡上,边际替换等于利率等于回报率。重要的是,因为投资归投资,消费归消费,今天的投资与今天的消费可以完全没有关连。你可以尽倾所有投资于一个项目上,然后借钱来花天酒地一番。

还有两个重点需要补充。其一是在好几个曾经提出的衡量投资的准则中,只有一个永远是对的。那就是争取最高的财富。利率等于回报率是一个准则,但那只是必需而不一定是足够的(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这是因为投资的回报曲线可能弯上弯落,有两个或以上的同样回报率。例如建造一度假村,投资可大可小;从小加大,有多个选择,其回报曲线往往是波浪形的。有几个与利率相同的回报率的选择,首选是折现后财富最高的。

第二,若借贷市场有可观的交易费用,分离定律就不容易成立了。例如,借钱的利率若高于存款利率──这是一般的情况──投资者可能不愿意借钱消费。这样,投资与消费的决策就不能分离了。

第七节:结论

关于投资与利息的分析,好些是针对「怎么办?」这个问题,而我们这里要分析的,主要是「为什么?」,后者是为解释行为或现象而问的。选出对解释「为什么」有帮助的不容易,但总算选出来了。理论那方面,对解释有用的原则只有两三条,都不复杂。更重要的是概念:利息、投资、消费、财富、资本等概念。这些重要,因为分析生产及市场的各种现象时,概念用错了就可能全军尽墨。下一章还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要细说的。

关于利息及有关的概念与理论,我选的大部分是费沙不改,而其它是从费沙的思想演变出来。百年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天才,垄断是应该的吧。奇怪,费沙教书数十年,没有出过一个精彩的学生。一九六八年夏理?庄逊(H。 Johnson)对我说,费沙天分太高,学生怎样也跟不上,是以为难。余生也晚,不能拜费沙为师,是学问生命的不足吧。

在费沙的《利息理论》一书中,我修改了他的一个概念。我选取了在他之后的,收入是「可能」(potential)的消费,而否决了他所说的,收入是「实际」(actual)的消费。要是我选「实际」消费为收入,其它的概念就加不起来。维护费沙的一些朋友,认为费沙说的是「可能」消费,但当年我读来读去也认为他说的是「实际」消费。读者不妨找费沙的名著(The Theory of Interest)的第一章细读,自己作判断。

(《经济解释》之三十二;卷二第一章完)

第二章:成本、租值与盈利

经济学所用的成本(cost)、租值(rent)、盈利(profit)等词的意思,与街上人的共识很不相同。这不是因为经济学者故扮高深,或要标奇立异,而是理论逻辑上的需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般人在茶余饭后所说的,大家都领会。不是要以理论解释行为,概念的正确性不重要。我自己对行外朋友所说的「成本」等词的意思,与跟行内朋友说的不一样。

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学课本对这些概念往往在行内与行外之间落墨。这不一定是因为作者自己不明白,而是出版商要求课本有市场,要顾及一般的理解力。写课本的朋友往往明知某些概念有问题,也要放进去。他们说,好些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你说做生意不会有盈利,课本怎会卖得好的?

然而,正确的概念不仅过瘾精彩,而且比模糊不清的浅得多。这里我要谈的概念不深奥。门外汉要明白很简单:忘记自己所知的!

第一节:何谓成本?

西方经济学所用的cost这个字,中译十分困难。这不单是我个人之见。十多年前我和几位懂中文的行内朋友考虑了一段日子,大家认为「成本」之译不大恰当。这些年来,我有时用「成本」,有时用「代价」,有时用「费用」、「耗费」等,都是cost的中译。我想,要是这里能写得读者明白我为什么那样举棋不定,那我的解释就差不多了。

先来一个定义吧:成本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代价」是指放弃了些什么。舍乙而取甲,乙就是甲的代价。这样,成本是指「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问题是,所有成本都是代价,都是机会成本,「机会」说出来是多余的,应该省去。这好比价格永远是相对的,所以用「相对价格」这一词就多用了两个字。经济学上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没有成本不是代价。正确的英语定义是:The cost of an event is the highest…valued opportunity necessarily forsaken。

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起的。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说成本是最高的代价,也就是说放弃的是最有价值的机会。你考虑选甲,要放弃的有乙或丙或丁……哪一个要放弃的有最高的价值,就是你要取甲的成本。如果单放弃最高价值的一项而不能得甲,那你就要加上其它的组合来取甲。这组合也一定是可获取甲的价值最高的放弃。不是最高价值的放弃──不是最高的代价──就不是成本了。这是因为次高或更低的代价对你考虑甲的选择是没有关系的。

朋友请你去看一出电影,你要放弃的可能是两个小时的薪酬,或是休息两个小时,又或是跟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谈心两个小时。哪一项你要放弃的价值最高就是你看那「免费」电影的成本。如果谈心值五百元、薪酬二百、休息一百,你的成本是五百,而其它两项是不需要考虑的。

成本既然是最高的代价,那么最高的代价不变成本就不会变。你去理发,收费八十元,那是你理发成本的一部分。花一个小时理发,那个小时你可以赚一百元,但你放弃了,理发成本是一百八十元。今天是周末,你没有工作,时间的价值下降,于是,你的最高代价下降,理发的成本就下降了。理发店在周末生意特别好,这就是原因。

这次去理发,理发师不小心,把你的头发剪得太短了,不好看。你的理发成本有变动吗?没有,因为你最高的代价没有变。变动的是理发本身的价值。这次价值大跌,你事前不知,中了计。要是你预先知道,你不会选这次理发。这可不是理发的成本上升,而是预期的理发价值下降。

要选取的价值有变动,会影响你的行为;要放弃的价值(代价或成本)有变动,也会影响你的行为。高斯说,要获取的价值与要放弃的成本是同一钱币的两面。问题是要解释行为,我们要把这二者分清楚。若二者有混淆,比较复杂的推理就变得麻烦了。记:最高代价不变,成本不变。

如果你是富有人家,考虑在后园建一泳池。你估计未来每个时期该泳池给你的最高用值(usevalue),以利率折现而求得一个现值,那是你愿意以现金购买该泳池的最高之价了。泳池的成本又怎样算呢?起码有三项你要加起来。一、泳池的建造费用;二、水的费用与清洁水的费用;三、放弃了的花园给你的最高用值。这三项你都要以利率折现加起来而求得一个现值总成本,然后以这现值总成本与预期的最高用值折现相比。

上述的泳池例子,有两个重点我们要澄清。一是成本可以是流动的,每期皆有,甚至期期不同。但成本也可以是静止的,以利率折现后而得的一个没有时间的现值。一般来说,要与用值相比,最可靠的办法是大家都折现,以现值比现值。以流动比流动是可以的,但远为复杂而出错的机会甚大。若以「年金」(annuity)的算法相比,那就等于以现值相比了(见卷二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个重点,是泳池建成后,你若考虑要不要继续保留该泳池,建造泳池的原来成本与你的考虑无关。这是因为建造成本已成历史陈迹,不能收回来。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点重要。

如果你考虑应否保留泳池,若将整间房子连泳池卖出去,房子的售价会较高,那又作别论。历史的建造成本不是成本,但因为有泳池而房子售价较高,这较高的那部分是不保留泳池的代价,成本也。要是政府发了神经(政府神经是常常发的),禁止城市再建造私人泳池,那你的房子之价可能因为有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