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第36章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36章

小说: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事态发展和它们对西方利益构成的潜在威胁,使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问题成为西方安全议程的首要问题。例如,1990年, 59%的美国公众认为防止核武器扩散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1994年,82%的公众和90%的对外政策制定者持上述看法。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强调了核不扩散的首要性;1994年秋天又宣布了“全国紧急动员”,来对付“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及其运载手段扩散”对“美国国家安全、对外政策和经济造成的异常巨大的威胁”。199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了拥有100名工作人员的核不扩散中心;1993年12月,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了一个新的国防部反扩散动议,并新设了一个负责核安全和核不扩散事务的助理部长职位。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进行了一场古典式的军备竞赛,研制了技术上越来越先进的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这是以增强军事能力对抗增强军事能力。在冷战后的世界,主要的军备竞赛却是另一种类型。西方的对手试图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西方则试图阻止它们。这不是以增强军事能力对抗增强军事能力,而是以增强军事能力对抗抑制增强军事能力。除了口头上的争辩以外,西方核武库的规模和能力并非是竞争的一部分。以增强军事能力对抗增强军事能力的武器竞赛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在资源、义务和技术上的竞争,它不是预先注定的。但以增强军事能力对抗抑制增强军事能力的竞赛结果却更容易预测。西方的抑制努力可以减缓其他社会增强军事能力,却不能阻止它们。非西方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有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通过出售武器、技术和专业知识获取利润的商业刺激,以及核心国家和区域强国保护其地区霸权的政治企图,都削弱了美国为抑制所作的努力。
西方提倡核不扩散符合世界所有国家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的利益。然而,其他国家却认为,核不扩散是为了维护西方的霸权利益。这一情况反映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与安全利益可能受到核扩散影响的地区强国之间在核扩散问题上的分歧。朝鲜的情况明显是如此。1993年和1994年,美国在北朝鲜核武器发展问题上使自己陷入了一场心理危机。1993年11月,克林顿总统明确声明:“不能允许北朝鲜发展核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必须非常坚决。”参议员、众议员和前布什政府的官员们讨论了对北朝鲜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袭击的可能必要性。美国对北朝鲜核计划的关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它对全球核扩散的考虑。北朝鲜的核力量不仅会使美国在东亚可能采取的行动受到遏制和复杂化,而且,如果北朝鲜出售核技术和武器,还会影响美国在南亚和中东的行动。
另一方面,南朝鲜将核弹与其地区利益联系在一起。许多南朝鲜人将北朝鲜的核弹视为“朝鲜的”核弹,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被用来攻击其他的朝鲜人,而可能用来保卫朝鲜的独立和利益以对抗日本和其他的潜在威胁。南朝鲜的文武官员们明确地希望组成一个具备核能力的统一的朝鲜。这样,南朝鲜的利益将万无一失,因为北朝鲜花费了资金并为发展核弹而遭到国际谴责,而南朝鲜最终会继承它;北朝鲜的核武器和南朝鲜的工业力量结合在一起,可以使一个统一的朝鲜在东亚舞台上作为一个重要角色而发挥与其身份相称的作用。结果,美国和南朝鲜之间的明显重大分歧达到了这一程度:1994年,华盛顿认为朝鲜半岛出现了严重危机,但汉城却没有任何严重危机感,这造成了两个首都之间的“惊人差异”。一位记者在1994年6月“危机”达到高潮时评论说:“始于几年前的北朝鲜核武器怪现象之一,是危机感加剧了来自朝鲜的更大的危机”。美国的安全利益和南亚国家的利益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差距,美国对那里核武器扩散的关切更甚于该地区的居民。印度和巴基斯坦更容易接受彼此的核威胁,而难以接受美国遏制、减轻或消除来自这两个国家核威胁的建议。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平衡器”扩散的努力成效甚微,并且可能继续是如此。就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不能允许北朝鲜拥有核武器一个月之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向他报告说,北朝鲜可能已拥有了一、两件核武器。美国随之转而对北朝鲜采取胡萝卜政策,引诱它不要扩大核武库。同样,美国无法扭转或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亦无法使伊朗停止发展。
1995年4月召开的关于核不扩散条约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该条约的期限是否应续定为无限期或者定为25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赞成无限期地延长,但其他许多国家反对作这样的延长,除非五个公认的核大国更大幅度地削减核武器。此外,埃及反对延长,除非以色列签署该条约并接受安全核查。最后,美国非常成功地通过耍手腕、贿赂和威胁并用,在无限期延长的问题上赢得了压倒多数国家的同意。例如,埃及和墨西哥都曾反对无限期地延长该条约,但由于它们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因而无法坚持自己的立场。尽管该条约的延长得到了一致的赞同,但七个穆斯林国家(叙利亚、约旦、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埃及、马来西亚)和一个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在最后辩论时仍提出了反对意见。
1993年,西方的主要目标正如美国的政策所表现出的那样;从核不扩散转向了反核扩散。这种转变是对现实的承认,即某些核扩散已无法避免。在适当的时候,美国的政策将会从反对扩散转向接受扩散,如果美国政府能够跳出冷战思维定式,转而去促进扩散、使其服务于美国和西方利益的话。然而,美国和西方至1995年止仍然坚持奉行抑制政策,而这一政策最终注定要失败。在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中,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权力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分散的一个主要表现。

人权和民主

在70和80年代,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从独裁转向了民主。一些原因造成了这种转变浪潮,经济发展无疑是促成这些政治变化的主要根本因素。此外,美国、西欧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政策和行动,也对西班牙、葡萄牙、许多拉丁美洲国家、菲律宾。南朝鲜和东欧民主制度的建立起了帮助作用。民主化在基督教和西方影响强大的国家最为成功。新的民主政权在主要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南欧和中欧最可能保持稳定,在拉丁美洲稳定性较差。在东亚,信奉天主教和受到美国极大影响的菲律宾于80年代回到了民主国家的行列。同时,南朝鲜和台湾的基督教领袖们也在推动民主化运动的发展。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稳定的民主制度在前苏联,波罗的海港共和国取得了成功;在东正教诸共和国中,民主制度的稳定程度彼此有相当大的差别,并且难以预测;穆斯林国家的民主前景则很暗淡。至90年代,除了古巴,其他大多数信奉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影响强大的国家都开始了向民主制的转变,但非洲是例外。
这些转变和苏联的崩溃使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相信全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民主革命,用不了多长时间,西方的人权观念和政治民主形式将在全球盛行,因此,促进民主的传播便成为西方人首要的目标。布什政府也赞同这一看法。1990年4月,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说:“在遏制之后等待着的是民主制。”谈到冷战后的世界,他说:“布什总统指出,我们的新任务是促进和巩固民主制度。”在1992年大选中,比尔·克林顿反复强调推进民主是该政府的首要考虑,在一次重要的竞选演说中谈到对外政策时,他用整个篇幅谈论民主化问题。克林顿上台之后,他建议将拨给全国民主基金会的资金增加三分之二;他的国家安全助理将克林顿对外政策的主题表述为“扩大民主”;他的国防部长确认促进民主是该部的四个主要目标之一,并试图在国防部设立一个高级职位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促进人权和民主在较小的程度上、以较不明显的方式,在欧洲国家的对外政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由西方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也将此作为给予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援助的标准。
到1995年,欧洲和美国为达到上述目标所作的努力相同。几乎所有的非西方文明都对来自西方的压力采取了抵制态度,包括印度教、东正教和非洲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但是对西方民主化努力抵制得最强烈的还是伊斯兰和亚洲。这种抵制植根于伸张自身文化的更广泛的运动之中,具体表现为伊斯兰复兴运动和亚洲的自我肯定。
美国在亚洲的失败,主要源于亚洲经济财富的增长和亚洲国家政府自信心的增长。亚洲的国际法专家反复地提醒西方,亚洲依赖和从属于西方的旧时代已经过去,40年代西方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控制联合国、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一位新加坡官员说:“在亚洲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考虑到冷战后世界权力分配的变化……西方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已经极大地减弱。
他言之有理。美国和北朝鲜就核问题达成的协议可被恰当地称为“有条件的投降”,而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屈服,则是无条件的投降。美国曾威胁说,如果中国不在人权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便不给予它最惠国待遇,但结果是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在北京受到了甚至不给面子的冷遇。美国对此事作出的反应是放弃原先的政策,将最惠国待遇和人权问题脱钩。中国对美国软弱表现的回应是继续并强化克林顿政府所反对的做法。美国政府在与新加坡就一位美国公民遭鞭答、与印度尼西亚就其在东帝议施行暴力镇压的问题打交道时,也采取了退缩的态度。
亚洲国家政权抵抗西方在人权问题上施压的能力,还由于其他一些因素而增强。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企业急切地想要与亚洲国家发展贸易、到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投资,因而对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要求政府不干扰它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此外,亚洲国家将西方的压力视为对其主权的侵犯。当出现这些问题时便会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中国是否获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关系到在中国投资的台湾、日本和香港商人的重大利益。日本政府通常与美国的人权政策保持距离。在天安门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说:我们不会让“抽象的人权观念”影响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东盟国家不愿意对缅甸施加压力,而且于1994年欢迎它的军人政府参加会议;而欧洲联盟,正如其发言人所说的,不得不承认它的政策“一直不很成功”,因为它不得不与东盟对缅甸的态度保持一致。此外,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诸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能够对批评它们或者参与它们认为令人不愉快行动的国家和公司实行“反条件限制”。
亚洲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它们对西方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理查德·尼克松于1994年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使美国关于人权的说教显得轻率;10年之内,会显得不着边际;20年之内,会显得可笑。”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