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金融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投资期限至少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30%左右股权,而不要求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venture capitalist)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seed)融资外,风险投资人一般也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风险投资最终将退出风险企业。风险投资虽然投入的是权益资本,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而是盈利,是得到丰厚利润和显赫功绩从风险企业退出。
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破产清算。
显然,能使风险企业达到首次公开上市发行是风险投资家的奋斗目标;破产清算则意味着风险投资可能一部分或全部损失。
以何种方式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是风险投资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风险投资家就制定了具体的退出策略。退出决策就是利润分配决策,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时间退出可以使风险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最佳退出决策。
第五章 货币和信用——关注金融学理论应懂的金融学
第一节 金融的逻辑起点——价值、货币和信用
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山西“票号”,则主要以异地价值交换为目的,让本来需要跨地区运物、运银子才能完成的贸易,只要送过去山西票号出具的“一张纸”即汇票就可以了;需要资金的创业者找不到投资方,而愿意投资的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投资银行家把他们两方牵到一起,利用他平时在张三和投资方中间建立的信任,促成投资交易并获得佣金;准备结婚的小夫妻为买婚房而到银行办理按揭贷款,用原本只够买几个平方的首付款,就提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这些都属于“金融”的范畴。
金融学的定义之争
英文中,金融学是“Finance”。在我国国内学界,对“Finance”一词的翻译及内涵界定存在较大争议。总览50多年来国内出版的各类财经专业辞典,“Finance”一词的汉语对译主要有“金融”、“财政”、“财务”、“融资”四种。相对而言,后三种译法用途相对特定,唯有“金融”颇值商榷。
“金融”就其理论内涵来说,在国内具有转轨经济背景下的典型特征。基于货币、信用、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等专题的传统式金融研究,对于“金融”一词的代表性定义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刘鸿儒,1995),并不突出反映资本市场的地位。
一般而言,国内学界理解“金融学(Finance)”,主要以“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视资本、证券为异类的历史环境下,由政府主导的银行业间接融资是金融实践的中心内容,与此相适应,针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研究成为金融学绝对主导。二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国策导致将对外贸易加强,国内高校相应大面积开设以国际收支和贸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专业。
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基于以上两大学科界定的(国内)“金融学”,今天看来却恰恰不是Finance的核心内容。西方学界对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两门课程:一是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二是以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为核心内容的Investments,即投资学。而国内很多学者将Corporate Finance译作“公司财务”或“公司理财”,很容易使人误解其研究对象为会计事项,今后应予修正。
总体观之,国内所理解的“金融学”,大抵属于西方学界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而西方学界所指的Finance,就其核心研究对象而言更侧重微观金融领域。
鉴于此将金融学(Finance)分为三大学科支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这种界定对于澄清目前中国学术界的金融学定义之争应有所帮助。
Tips:金融学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Webster字典将“To Finance”定义为“筹集或提供资本(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华尔街日报在其新开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固定版面中将(公司)金融定义为“为业务提供融资的业务(Business Of Financing Businesses)”,这一定义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实业界的看法。代表学界对金融学较有权威的解释可参照《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的“Finance”相关词条。由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Ross)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罗斯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课题:“有效率的市场”、“收益和风险”、“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罗斯的观点,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界定“Finance”倚重微观内涵及资本市场的特质。
金融的逻辑
我们暂且放下学界之争。金融学,顾名思义,乃是“金融”之“学”。那么,金融是怎么回事?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金融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恰好,近来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给了很好的诠释。即便您没有时间去阅读他的大部头,也不妨从下面的文字中窥其一隅:
“按照我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比如,‘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储存其中的价值用来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今天你在张村把东西卖了,带上钱,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这钱去买想要的东西。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
“相比之下,借贷交易是最纯粹的跨时间价值交换,你今天从银行或者从张三手里借到一万元,先用上,即所谓的‘透支未来’,明年或者5年后,你再把本钱加利息还给银行、还给张三。对银行和张三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把今天的钱借出去,转移到明年或者5年后再花。
“到了现代社会,金融交易已经超出了上面这几种简单的人际交换安排,要更为复杂。比如,股票所实现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时间的价值配置,今天你买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价值委托给了三一重工(和市场),今后再得到投资回报;三一重工则先用上你投资的钱,今后再给你回报。你跟三一重工之间就这样进行价值的跨时间互换。但是,这种跨时间的价值互换又跟未来的事件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三一重工未来赚钱了,它可能给你分红,但是,如果未来不赚钱,三一重工就不必给你分红,你就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股票这种金融交易也是涉及到既跨时间、又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里所讲的‘空间’指的是未来不同赢利/亏损状态,未来不同的境况……”
价值、信用和货币
陈先生的论述恰好指出了金融学最基本的三个概念:价值、信用和货币。
一件东西、一种经济活动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交易行为本身是否创造价值?这些是价值理论的讨论范畴,涉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不同的观点甚多,诸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之后有名的边际效用论等等,我们在这里不作展开。那么信用和货币呢?
“信用”这个词在金融学里有其特定的含义,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某人守不守信用、讲不讲诚信,它在中国传统概念中,与“借贷”、“债”等基本相当。西方各国的文字中,信用一次均源于拉丁文Credo。原意是相信、信任、声誉等,这些意思与作为经济范畴的信用有联系,但用以说明信用这个词的经济范畴的特征并不充分。
“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或者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以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由于政治目的或某种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往往不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所以实际上还是有利息的。
信用和货币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逻辑上推论,货币、借贷关系都以私有财产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私有权的观念,就无从谈起借贷和信用,付出不必讨回、取得也无需顾虑将来能否归还,自然就不可能提出利息问题。显然,借贷、货币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一种一部改编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需要。
货币借贷不仅造就产生,而且日益成为借贷的主要形式。这一方面表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信用扩展创造了条件:货币的余缺要求信用调剂:单一的货币作为借贷的对象也是约束债权债务关系的规则便于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借贷的扩展,使不流动的货币流动起来,使金属货币的不足可有信用流通工具的创造得到补充,从而成为推进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信用和货币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金属铸币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是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的,例如实物借贷的长期存在,这可以看出,信用发展对货币运动的独立性。
而当整个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信用货币——银行权和存款货币等——最终取代了金属货币而成为流通中货币的基本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不复存在。相应地,任何信用活动都同时是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
这样,当货币运动范畴和信用活动范畴各自独立发展的状况彻底终结,而两者不可分解地联结在一起时,一个新的、由这两个原本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